蘭殿君
“盡忠如螻蟻,盡孝似禽獸”,這是史家對海瑞蓋棺定論的評語。
海瑞確是清廉的封建官吏,為維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他視死如歸地上疏罵皇帝;為了孝敬寡母,又不惜休妻虐女,置時人的詬病于不顧,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海瑞。
(一)
海瑞(1514-1587),廣東瓊山人,字汝賢,號剛峰。他出生于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4歲喪父,與寡母相依為命。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海瑞赴鄉試,寫出《治黎策》一文而得中舉人,這是他在士林獲得的第一個功名。10年后,海瑞由福建南平縣教諭升任浙江淳安縣令,這是他步入仕途的轉折點。在任內他制定興革條例,整頓社會治安,興修水利,在發展生產方面做了許多有益于民生的事,政績為邑人所稱道。但最為老百姓稱許的是他敢于搏擊權貴,了斷冤獄諸事。
當時浙江總督胡宗憲是權相嚴嵩的黨羽,出巡時到處敲榨,無惡不作。其子“胡衙內”倚仗權勢,橫行鄉里,四處冶游,尋花問柳。一次他路過淳安縣,驛站招待從簡,“胡衙內”竟吊毆驛吏,砸壞驛館。海瑞聞訊,即令捕快將其拿下痛打一頓,并沒收敲榨漁利的全部銀兩,然后巧妙地修書一封,連同人犯一同押解送給胡宗憲治罪,內稱:此刁民膽敢冒充總督大人之公子胡作非為,明顯違反胡督關于“驛費務從簡”、“體恤民瘼”之官箴,敗壞總督大人的官名、家風,不予嚴懲難平民憤。胡宗憲看完文書,再看被打得鼻青臉腫的兒子,連連搖頭,哭笑不得——確實是有怒發不出啊!
未幾,大官僚鄢懋卿“以嚴嵩客由中臺出理八省鹽法,勢張甚”。他由杭洲經淳安到齊云,許多州縣官吏百里承迎,惟恐不周,且先有行文發至淳安,令地方好生侍候。海瑞作為一個窮郡的小縣令,面對這位達官顯貴即將過境,似難處置。他經過一番思考,認定“從簡接送”還不如拒之為上,反正也是得罪他。他馬上寫信快馬遞送給鄢懋卿,在揭露其招搖靡費和勞民傷財的伎倆后,毅然奉勸鄢大人深思:“淳安邑小,不足奉迎,至且見罪,愿取它道往。”意謂我這里是窮鄉僻壤,請改道別處吧。鄢氏見信“忿忿然”。拂袖令官轎繞道而去。
一個七品縣令,敢于同炙手可熱的權貴之不法行徑抗爭,而且直指其非,這是需要膽識和勇氣的。
海瑞后來調往興國任知縣,原兵部尚書張鰲致仕在南昌頤養天年。其侄子張魁、張豹到興國以買材為名,到處坑蒙拐騙、巧取豪奪、無惡不作,氣焰囂張到“白日越貨”的地步。有百姓告發,海瑞派人拿下治罪,詢訊中二刁頑百般狡賴,加上官吏包庇,竟宣判二人無罪。海瑞對有司包庇惡人的作法非常氣憤,下令再詳細調查,將二人犯的種種罪行具狀上報州府,并附信揭露張鰲“持貴”到處寫信游說,為子侄開脫,“書諫無一衙門不重迭投遞,過往贛州的士大夫無一不請脫求情”。由于海瑞的剛正不阿,按《大明律》行事,連打帶罰,最后使二犯伏法,百姓拍手稱快。
海瑞在淳安另一項被人稱頌的政績,就是清理積案,平反冤獄。淳安屬嚴州府管轄,因為他斷了許多冤案,在府治屬縣頗負“青天”之名,因此嚴州府各縣遇有疑難案件,也移送到淳安縣處理?!皡羌槿嗣鼌⒄Z”、“徐繼人命參語”等10余起命案、假案、錯案,或移花接木案都十分離奇復雜,但海瑞審案認真,事關人命的案子絕不敢馬虎從事。這種“參語”類案件,方志上有詳載,后來小說家加以改造和渲染,諸如《大紅袍》、《小紅袍》、《生死牌》等,就是以海瑞辦案為題材寫成的,海瑞斷案如神的清官形象自此流傳民間。
海瑞在淳安任上兩次進京,一路舊服素食,路費“僅用銀四十八兩,其他一概裁革”。他生活上不奢侈,“俸薪之外無所取”,“含辛茹苦,垂百之年,終不使廩有余粟,囊有贏金”。在南京任吏部尚書時,由于年高體弱,“嘗病延醫,入視室中,所御衾幬皆白布,蕭然不啻如寒生”。他有一雙舊鞋經過多次修補,仍然穿在腳上。老母過華誕,他僅買2斤肉為母祝壽,總督胡宗憲聽后大為驚奇,把它作為新聞傳播一陣,其清廉本色可見一斑。
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海瑞官至南京通政司右通政,后又升巡撫,轄蘇州、常州、鎮江等10府。上任之初,他滿以為這些地方是富饒的魚米之鄉,但后來發現江南“糧差”的繁重不僅為全國之冠,而且亙古未有,百姓窮苦得有無米下炊之虞。加上這一時期江南發生水災,田地被淹,糧米漲價,農民缺衣少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再加之吳淞江下游河段,“日至潮泥,月有積累,日月繼嗣,通道填淤”,而太湖泄水不暢,遇上連雨年頭,周圍10萬畝良田常被淹沒,釀成大災。海瑞認識到水患的嚴重性,提出“吳淞江一水,國計所需,民生攸賴,修之舉之,不可一日緩也”。
面對嚴峻的治水、救災形勢,他迎難而上,決計“救民于水火”,采取了“以工代賑”之法,按工發給災民銀兩和口糧,將救災和治水兩相結合,抓到了點子上。治水工程啟動后,饑民云集,“得食者氣力倍增”,工程進度很快,按計劃疏通了從“上海南跑口至嘉定黃渡間一萬四千丈之河道,又疏浚常熱的白茆河,變水害為利”。這兩項工程“耗銀六萬八千余兩”,使“吳松江借饑民之力,而故道可通;民借銀米之需,而荒歉有濟,一舉兩得”。“以工代賑”,利在當前,功在長遠,不僅解決了十幾萬災民的吃飯穿衣問題,而且為日后該地區發展農業生產、戰勝災荒提供了可行性的經驗。
(二)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十月,在京任戶部主事的海瑞上疏,論朝政得失,實則專論今上嘉靖帝朱厚熄本人失德荒政,即“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他指責皇上“崇信道術”、“親呢后宮”、“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國家已處于“吏貪將弱”、“民不聊生”的地步。其中有幾句話直沖皇上的肺管子:“嘉靖者,言家家皆凈無資財用也?!边@句話在民間流傳,人人心知肚明,但官吏誰也不敢在朝堂上點明。海瑞是官場中的“另類”,他敢于在奏疏里讓皇帝當面知道“民怨輿情”,只有皇帝有錯國家才出現危象。
海瑞的膽識何來?他青年時即苦讀《漢書》,崇尚漢人汲黯的錚錚鐵骨和剛直不阿的品格。入仕后他遇事師法汲黯,要做大明“鯁介之臣”。據說汲黯當年見到炙手可熱的漢武帝的寵臣田蚡與張湯時,一般朝官都跪叩請安,他卻不行大禮,只施以拱手禮,足見氣節。他諫漢武帝時只要認準死理,就不顧及其他,常以先斬后奏的風格行事。大災之年,他開官倉賑濟饑民,敢拿自己的腦袋作抵押。漢武帝以小過欲殺長安縣令,汲黯站出來說:“應該先殺我。”這是何等的勇氣!漢武帝多次要派汲黯做地方官,他堅辭不就,理由一條。給的官位太卑微,不足以做大事情。武帝沒辦法,
只得給他大官做。漢武帝之所以未殺汲黯,除他所言之事多為民請命外,還因他無私利可圖,不貪為寶。漢武帝對眾臣說:“甚矣,汲黯之憨也!”他卻接話茬云:“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寧令從諛承意,陷主于不義乎;且已在其位,縱愛身,奈辱朝廷何!”此話擲地有聲,滿朝堂的大臣聽后無不汗顏。
“師法汲黯”,遂成為海瑞的官箴。
再說嘉靖帝接到海瑞的奏疏大怒不已,將龍案拍得山響,連聲罵道:“畜物,氣煞吾也!”忙命左右:“快去抓他,休使逃遁!”當值的太監黃錦欽佩海瑞的剛直,但不敢當面維護他,于是慢條斯理地回皇上道:“海大人上疏前買了一口棺材,和妻小也告別過了,現待罪于朝房,是不會跑的。”聽了這話,朱厚熄龍顏沁汗,又讀了一遍奏疏,嘆息道:“這畜物欲當比干,陷朕于殺忠臣之過,可朕不是商紂玉啊!”后又直喘粗氣,還是要殺海瑞。幸好有名望的大臣徐階看出皇上的矛盾心理,言道:“陛下殺海瑞容易,但這豈不成全了他要做比干的心愿?”嘉靖泄氣了,殺也不是,放也不是,最后將海瑞關入錦衣衛牢中。
(三)
海瑞無論在何處為官,中堂上都懸掛“忠孝”二字,以示胸懷。初期人們以為他是擺樣子、賣關子,后來才發現此公可是玩真格的。反對他的人都說,海公死忠無人可比,“其孝則憨”,到了禍福不分的地步。
當年上疏罵嘉靖皇帝后,他認定自己非死不可。但熬到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冬天,皇上病死。獄吏備酒于牢房令他進飲,并告訴他“此非斷魂酒,而是恭喜大人快出頭了!”海瑞追問后,始知“今上駕鶴西天”,這本應該是心中暗喜的大好消息,他卻馬上悲慟起來,將剛才吃進的酒飯全都嘔出,并說“國喪之期,臣下飲酒,該死!該死!”接著捶胸頓足,大哭不止。第二天,他還穿上麻衣喪服,呼天喊地地哀鳴,搞得同監人犯摸不著頭腦。他雖然敢罵皇帝,但卻是為大明江山社稷,骨子里還是死忠的,他認定“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是天經地義的。試想嘉靖帝若不是先他而亡,他作刀下鬼是遲早的事情。此時他不慶幸自己的活命機會,卻痛惜皇上早逝了,其愚忠的心態是常人無法理解的。
海瑞的“孝”也是出名的,之所以形成這種性格,與他的家世和特殊經歷有直接關系。
海瑞4歲喪父,其母謝氏盛年寡居,與少年海瑞相依為命。他視母親為天使和保護神,自小對母親說的事言聽計從。母子倆最初在海南島過著窮苦日子,靠祖上留下的10畝薄田維持生計。謝氏深知幼兒教育的重要,在蒙學階段就讓他讀《孝經》、《尚書》、《中庸》等圣賢書,在心靈深處牢固樹立起儒家的道德觀。為了讓他求學上進,謝氏可謂費盡心思,不許少年海瑞玩耍嬉戲,“有戲謔,必嚴詞誨之”。所以從小至成人,海瑞無幽默感,不善于交友,總是老氣橫秋,“言詞有板眼”,是個老夫子的形象。在“母愛”的畸型培養熏陶下,他養成孤僻心理和認死理的倔犟性格。
海瑞一生結過3次婚,納過兩位妾。大夫人潘氏進海家后,勤勞肯干,性情也不錯,但謝氏處處挑毛病,罵她是“女騾”轉世,并唆使兒子續弦。理由十分簡單,潘氏多年不生育(這是被罵“女騾”的原因,因騾子無生育能力),有礙“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禮教,他只得休掉發妻潘氏。繼配許氏生了兩個女兒,被有著深刻封建倫理觀念的海母所不容,同樣被逐出家門。后來。三夫人在極為可疑的情況下暴卒,此事被傳得紛紛擾擾,言官參劾他有殺妻之嫌,后不了了之。另一妾在屈辱中度日如年,后自縊身亡。
嫁給海瑞的5位女人,有4個落得如此下場,其中有海瑞的“薄情”,但主要在于海母刁鉆刻薄,拿兒媳婦當出氣筒。她成為家庭主宰后,必然是位雞蛋里挑骨頭的“事媽”。她是海瑞忠孝思想的培養者,也是海家悲劇的始作俑者。從4位妻妾的悲慘下場,可知海瑞惟母命是從,只要老母不生氣,就是盡孝道,決不管妻妾的死活和感受。他每日要板著臉孔面對妻妾,“不茍言談”,否則老母就“掉臉子”,給他難堪。海母的所作所為,為當時人所詬病。然而,沒有什么力量能阻止海瑞對老母盡孝,他絕不會違拗母意,就如他不顧生死地為皇帝盡忠一樣。他毫不顧及政敵的攻許、時論的非議,更不顧天理良心,鐵石心腸地看著妻妾們一個個離他而去。
海瑞秉持的這個“孝”,已不僅是關愛、贍養老母了,內含著無條件地服從,甚至充當她施虐的幫兇。正是他孝道觀的扭曲,一切正常的人性,包括夫妻的恩愛關系都得讓路,這就是海瑞骨子里盡孝道的核心。正是這種孝道觀的驅使,使正襟危坐的“海青天”,在講仁義道德的同時,變成面目可憎的衣冠禽獸了!后世人談論此事,對海瑞多有微詞。他到三四十歲時,還要經常和母親同屋而眠,冷落妻妾,在孝道面前他沒有獨立人格和自主的婚姻生活,這樣的夫妻關系能幸福嗎?
海瑞的“憨孝”,還見于他對子女的態度上。與他同代的學者何良俊撰《何氏語林》時記述海瑞的家事一海瑞有個女兒才5歲,一天海瑞看見她拿一塊餅子在吃,就問:“誰給汝餅吃?”答:“是僮某?!?僮可指家中的仆人,也可指未成年的男子,此指是后者)海瑞大怒道:“女孩兒家怎能隨便接受僮的餅?你不是吾的女兒了,如果汝能從此不吃東西而餓死,才算是我的女兒!”女兒哭了。果然不再吃東西了(大人也不給她東西吃)。到了第7天,女兒活活餓死了。何氏《語林》之記載是其目擊,還是風聞不得而知,然而從海瑞的為人看,他是說到做到,也要求家人必須做到,絕無通融的余地。由此可看出海瑞是封建禮教的衛道士,在害人害己的過程中,他已經變得麻木不仁了。
(四)
海瑞深得民心,但卻非常不得“官心”。從《明史·海瑞傳》的記載可以看出,他在官場和朝廷是相當孤立的。明朝高官按例可以為自己的父母請封贈,以榮耀鄉里。官居二品的海瑞卻沒有能力為他母親請得太夫人的尊號,在當時是少有的例外,這也從側面證實海母女德不佳。
海瑞一生確實提出過不少治國施政的良策,但被采納實施的蓋寡。他能夠施展抱負,大刀闊斧地推行自己的政見,只有在巡撫應天十府時有所作為,但時間短暫,僅半年。除了疏通郡治的江河、“以工代賑”的成果外。余事皆在他離任后就廢止了。所以如果用從政的實績來審視明朝人物的話,海瑞充其量是一位潔身自律的清官,對大明王朝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并沒有實質性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個道德上的典型。
老百姓擁護“海清天”,官員們對他卻又敬又怕。對于海瑞,他們嘴上不便多說,心里卻有說不出的嫌惡和膩歪。一聽到要和海瑞共事,就如遇到瘟神,頭皮發麻,心中打憷,惟恐避之不及。海瑞調升巡撫應天十府時,他的任命文告一公布。應天十府有點頭臉的官宦便紛紛請求改調它處,有的甚至自動離職,寧肯丟掉烏紗帽,也不與他共事觸霉頭。
海瑞入仕為官33年,一半光陰屬于罷官狀態。奇怪的是他每罷官一次,復起時便升遷一次,官反倒越當越大,但都是高位閑職。實際上他已經成為一個政治擺設——清廉的楷模,被朝廷供起來了。只有他能“盡忠如螻蟻,盡孝似禽獸”,滿朝文武中,還真找不出第二個人來。
明神宗朱翊鈞(萬歷帝)從嘉靖帝手中接過皇權不久,對海瑞有段評語:“當局任事,恐非所長,而用以鎮雅俗,勵頹風,未為無補,合令本官照舊供職?!币馑际钦f用他做實際工作是不合適的,惟用來做道德表率卻恰到好處。據說他看到萬歷皇帝的朱批后,一連7次遞交辭官折,每次都不準,他也就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無所事事地在閑職高位上度日。不久,他就郁郁寡歡地與世長辭了。
海瑞在仕途的遭遇,說明他的忠孝觀在那個年代有合理的內涵,但是愚忠、憨孝做過頭,社會主流意識也是不接納的。正因為如此,“清官不得志”“治世乏良策”,就是這位清白官吏留給后人思考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