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懷友
摘要:從科學的角度研究科學發展觀對于充實和豐富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推進科學發展觀的學理化、提升科學發展觀的學科地位以及在實踐中增強人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自科學發展觀命題正式提出以來,其科學性問題引起了學界部分學人的關注。他們從規律性要求、客觀性基礎、思想內涵、價值理性及綜合性視角等對該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觀點。但從總體上看,這一研究還很不全面、具體和深入,缺乏系統論述和深度研究的專門成果,后續研究工作亟待加強。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科學性;研究現狀;理性思考
中圖分類號:A84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5194(2009)01—0009—05
為什么把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命名為“科學發展觀”?論者們從規律性要求、客觀性基礎、科學內涵、體系特征、價值理性以及綜合性視角等就該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討。盡管這種研究還只是初步的,但其理論思維和研究思路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方法論意義。
一、“合規律性”說
所謂“合規律性”,是指科學發展觀是對客觀規律的科學揭示和自覺遵循。從規律性要求探討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是學界的一個基本視角。
一種觀點認為,科學發展觀中的“科學”不完全是一般詞典上所說的“反映自然和社會規律的分學科的知識體系”。“科學的”不等于“正確的”。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強調的是規律性的認識,是科學社會主義意義上的科學。
一種觀點從規律是社會發展規律與自然規律內在有機統一的視角揭示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如,有論者認為,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真正做到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依靠科學技術進步,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使人的自覺活動與自然規律和社會客觀規律具體的、歷史的、有機的統一,實現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一種觀點從科學發展觀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視角探討其科學性。如,有論者認為,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或合規律性的特點在與傳統發展觀的比較中鮮明凸現出來。與傳統發展觀不同,科學發展觀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基本要求,是我們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新認識,從這一點來看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還有論者認為,科學發展觀之所以是科學的,是因為它極大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更加自覺地貫徹著動態平衡地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法論原則。科學發展觀也可以說是動態平衡的發展觀。堅持動態平衡是為了更好地發展,也只有發展了才能解決發展中的諸多問題。
還有一種觀點從科學發展觀深化了對“三大規律”認識的視角論說其科學性。如,有論者認為,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在于,它以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為指導,取得了對“三大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新認識,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客觀規律的尊重。具體而言,科學發展觀反映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科學發展觀反映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科學發展觀反映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
二、“客觀基礎”說
這里所說的“客觀基礎”,是就科學發展觀產生形成的思想理論基礎、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實踐經驗基礎等方面而言的。客觀性是科學知識的一個基本屬性,也是論者們探討科學發展觀科學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種觀點著重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或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的科學性闡述其科學性。如,有的認為,科學發展觀之所以說它科學,是因為它建筑在正確的哲學基礎之上,這一正確的哲學基礎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有的認為,科學發展觀之所以是科學的,是因為它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基本理論依據,它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人民:它站在時代最前沿,以寬廣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戰略思維來審視當今世界和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它發揚批判的創新精神而全面系統地闡釋了發展的核心內容、主要目的、基本原則、重要體現及總體要求。還有的認為,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是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基礎的。其中蘊含著以人類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的,通過現實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來推動實現這一目的的進程,尊重客觀規律,尊重人民群眾的實踐,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求人的幸福之真,務社會發展之實等思想,既貫穿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也是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歷史經驗教訓進行深刻總結、對資本主義發展弊端和社會主義發展曲折有了深刻認識之后得出的基本結論,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取得的理論成果,也是科學社會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和人類社會發展的科學總結。
一種觀點著重從思想理論基礎的客觀性探討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如,有論者認為,科學發展觀所以科學,在于它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大量先進學術成果,集中凝結了許多學者的富有創見和價值的思想智慧,因而有深厚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科學先進的思想支持。有論者認為,要從“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傳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的高度來深刻認識和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還有論者認為,科學發展觀之所以是科學的,是因為這個發展觀是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社會歷史觀和價值觀的統一作為理論基礎的。
還有一種觀點從實踐經驗基礎證明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如,有的認為,科學發展觀之所以為科學,是因為它是建立在中國發展的現實基礎之上的。所以,對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含義,首先應當從歷史的視角、從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和從建立在現實基礎之上的意義上加以宏觀地把握和深刻地體會,而不能把它簡單地看成一個是關于發展的絕對正確的理論體系。還有的認為,科學發展觀之所以是科學的,是因為它是在與發展模式的歷史互動中形成的,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發展模式進行科學理論性思考的產物,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決策層幾代發展觀進行歷史的和辯證的揚棄的結果。
三、“科學內涵”說
“科學內涵”說,指的是從科學發展觀蘊含的思想內涵及其科學性來認知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從思想內涵、基本內容人手考察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是一種最直觀的方法。
一種觀點側重從發展的含義及其科學性概述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如,有論者在定性地考察了發展的含義及其科學性的基礎上,將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概括為五點:發展必須遵循客觀規律;發展是物質生產力和人本身發展的統一;發展是追求綜合效益最大化的系統工程;經濟發展是一切發展的基礎;發展是一個歷史范疇和歷史過程。
一種觀點從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含義揭示其科學
性。如,有論者認為,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其科學性在于:它深刻揭示了發展的本質;它更加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規律;它指明了更加合理的經濟增長方式。還有論者認為,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在于其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在發展問題上的運用和拓展。具體而言,科學發展觀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科學發展觀強調求真務實,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方法論。
還有一種觀點依據科學發展觀命題中“科學”的含義來探討其科學性。如,有的認為,科學發展觀的“科學”的含義,不是唯科學主義意義上的“科學”,它是內在地包含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即唯物史觀、真理觀和價值觀在內的廣義的科學概念,并且體現了這三者的高度的、有機的統一。有的認為,“發展觀”前的“科學”二字并不是通常所講的“自然科學”中的“科學”,應當理解為“合理的、正確的、好的”等意思。還有的認為,“發展”前面冠以“科學”限定詞,賦予了“發展”的科學內涵和要求;從規定或內涵上看,正是“發展”的科學界定帶來了發展性質上的革命性變化,實現了對以往發展觀的歷史性超越。
四、“科學精神”、“科學價值”說
科學不是純粹的“是”的體系,它還包含著人們的價值追求,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相互貫通和有機統一。所謂“科學精神”、“科學價值”說,就是從這一視角來考察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意蘊。
一種觀點從價值理念的科學性揭示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如,有論者認為,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在于價值理念的科學性。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價值是多層次全方位的,最主要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科學發展觀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科學發展觀豐富了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價值觀;科學發展觀完善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科學發展觀確立了新的思維方式、文明模式和生活理念。
一種觀點從價值向度的科學性探討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如,有的認為,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價值向度。這一價值向度的科學性在于實現了科學精神與倫理精神的統一。具體而言:它體現了工具尺度和價值尺度的統一,有利于正確處理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關系;它體現了功利尺度和道義尺度的統一,有利于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它體現了人的尺度和生態尺度的統一,有利于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還有的認為,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既表現在它提出的依據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對發展的目的、主體和動力的揭示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論,又表現在它揭示的發展內容(什么樣的發展)和方法(怎樣發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思想。也就是說,它不僅揭示了發展的價值取向,而且揭示了實現價值的手段和方法。
還有一種觀點從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性論證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如,有的認為,科學(包括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在科學發展觀中無疑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但不能陷于“唯科學主義”。從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看,科學發展觀應是一種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融匯的發展觀。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需要人文精神的導引,需要正確的科技倫理來規范。所以,要樹立融合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發展觀,要在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共同引導下去落實這一發展觀。還有的認為,科學發展觀強烈的科學性在于:第一,它克服了傳統發展觀的弊端,使得發展內容更全面,評價體系和標準更合理,邏輯更完整。第二,它是對以往的發展理論的揚棄。在一定意義上講,科學發展觀是吸收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的必然結果,也是我國新一代領導集體不斷探索和不斷總結前人成果的必然產物。同時,科學發展觀又充滿著人文性,體現了理論的人文關懷。
五、多維度、綜合性說
與上述情況有所不同的是,更多的論者從多樣化視角、立體層面來探討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這就是所謂的“多維度、綜合『生說”。
第一種觀點認為,科學發展觀之所以是科學的發展觀,一是它遵循了人類文明發展的一般規律,沒有脫離人類文明發展的大道,同時又密切注意到了中國發展的差異性,是共通性與差異性的統一;二是它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以人為本”很好地結合起來了;三是它把發展的目的與手段和途徑很好地統一起來了。
第二種觀點認為,科學發展觀前面冠以“科學”依據有三:一是對當代中國和國際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經驗教訓深刻總結的理論升華;二是對當代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深刻揭示;三是它滿足了“科學”理論必備的兩個條件,即能合理地解釋歷史,又能合理地預見未來。
第三種觀點認為,科學發展觀之所以冠名為科學,這是因為:其一,科學發展觀是建立在客觀事實基礎上的科學思維的產物。其二,科學發展觀將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和諧社會作為發展的最終目標,是科學發展觀之科學性根本所在。其三,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需要在科學落實中來體現和進一步揭示。
第四種觀點認為,我們黨提出的發展觀之所以稱為科學發展觀,就在于它把發展置于科學基礎之上,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所謂科學發展,第一,推進發展必須遵循客觀規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人類與自然進行物質變換的客觀規律;第二,推進發展必須依靠科學——哲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管理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在當代,科學是推動發展的決定力量。推進發展,只有遵循客觀規律、依靠科學知識,才能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五種觀點認為,首先,科學發展觀的“科學”二字是科學社會主義意義上的“科學”。科學發展觀也就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觀。科學社會主義維度上的科學發展觀,一方面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科學性,另一方面科學揭示了當代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其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與科學技術的科學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科學技術維度上的科學發展觀,一方面意味著要從科學的角度不斷充實和豐富科學發展觀,另一方面意味著要運用科學技術的新進展落實科學發展觀。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在于其表述的規范性和準確性的統一,在于其本質的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在于其內容的繼承性和創新性的統一,在于其原則的均衡性和非均衡性的統一。
由上可見,論者們對科學發展觀科學性問題的探討,視角開闊、論點鮮明,具有重要啟示意義。雖然這一研究還很不全面、具體和深入,缺少系統論述和深度研究的專門成果,但他們的積極探索及其取得的成績,為下一步深化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礎。
六、深化研究的幾點思考
胡錦濤指出:“要從科學的角度不斷充實和豐富科學發展觀”,“對科學發展觀進行周密的科學解釋,為科學發展觀提供堅實的科學理論基礎”。所謂“科學的角度”也就是客觀理性的角度。從科學的維度研究科學發展觀,不僅有助于推進科學發展觀的學理化,為科學發展觀提供有力的學理支撐;而且有助于提升科學發展觀的理論說服力,增強人們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綜合現有研究成果,結合黨的十七大報告的最新精神,筆者認為,推動科學發展觀科學性問題研究進一步走向深入,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第一,要確立新的研究視角,從科學的維度揭示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科學發展觀既然以“科學”命名、是“科學理論”,就需要我們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它,從科學的視角來審視它。所謂科學的視角,就是從科學知識所必需的客觀性、求真性、體系性(系統性)、可檢驗性(實證性)等基本特征人手,來認知科學發展觀,揭示其科學性所在。從客觀性特點看,科學發展觀是在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完全建立在客觀事實基礎上的產物;從規律性特點看,科學發展觀科學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進一步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體系性特點看,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發展這一主題有序展開,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相互作用、有機統一的基本理論和觀點,初步形成了一個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科學體系;從可檢驗性特點看,科學發展觀在付諸實踐的過程中發生了實際改變社會的強大效用,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是在實踐檢驗中被證明為正確的理論,并將在實踐的持續檢驗中顯示出更加燦爛的光芒。只有從科學的維度人手,才能真正揭示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
第二,要加強跨學科、綜合性研究,全面揭示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就學科范圍而言,科學發展觀問題研究分屬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政治學兩個一級學科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黨史。黨建兩個二級學科。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學科劃分及其歸屬是否科學合理,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或者說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其理論研究僅僅依托這兩個學科領域是很不夠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非常深刻的和多方面的學說”,是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在內的有機整體和宏大體系,是運用了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化人類學以及自然科學等多學科、綜合性理論和方法的結晶。科學發展觀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整體繼承和發展,是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進步的產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發展的產物。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正是建立在這樣的思想理論基礎、科學技術基礎和體制機制基礎之上的。只有拓展科學發展觀研究的學科范圍,加強跨學科、綜合性研究,才能全面深入揭示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
第三,要更新思維方式,以科學的方法揭示科學發展觀科學性。受某種思維定勢的影響,對于科學發展觀,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而不是一門學科或科學。加上黨的學說與黨的建設長期依托于中共黨史學科,受歷史學科特點的影響也很明顯。表現在理論方法上,常見的就是文本解讀、概念詮釋、過程描述和經驗總結等。有人甚至把它等同于解釋學或宣傳工具。這種理論思維和研究方法顯然桎梏了科學發展觀研究的生機。我們知道,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首先在于它是科學。“社會主義自從成為科學以來,就要求人們把它當作科學看待,就是說,要求人們去研究它。”如果我們承認科學發展觀是科學這一命題成立,那么,就要首先把它看作是一門規范性的學科,就要遵循科學思維的一般邏輯和方法來研究這一意識形態工具,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深入調查研究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和文風,堅持理論原則與實踐標準、歷史檢驗與邏輯推論、文本解讀與問題研究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學科方法,唯有此,才能在理論方法上奠定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地位。
第四,要轉換話語表達方式,以規范的話語詮釋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科學研究不是工作報告或會議文件,也不同于理論宣傳,而是有其自身的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馬克思曾經指出:“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著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然而,在黨的學說、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至今缺乏科學、規范的話語表達。表現在研究成果方面,我們幾乎看不出科學研究與理論宣傳有什么不同。這從另一個方面對這一學科的科學性提出了拷問。因此,在明確了學科的研究對象、基本內容和主要任務之后,建構起一種科學、規范的話語體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事實上,就黨的思想理論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而言,宣傳性與研究性的文章之間所關注的問題大體相同,但二者提出問題的方式以及語言表達形式是有不同的。如理論宣傳主要從時代背景、理論基礎、思想內涵、理論特點等層面及話語來詮釋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而科學研究則要求轉換思維方式,從客觀依據、規律認知、邏輯體系、實踐證明等層面及話語建構起具有學科規范的相應的概念范疇和話語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表達合乎學科規范。
責任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