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向奎 胡清軍
從上學時幫助母親種地,到從學校畢業后外出打工學習園林的種植管理技術,再到主動返鄉租地種植苗木,平頂山湛河區北渡鎮汴城村一個新型農民用自己的經歷給我們講述了一個不平凡的故事。
這個新型農民名字叫孫超權。
從害怕到嘗試的轉變
“我已經租了18畝地,每畝地能出圃4000多株苗木,按2008年的市場行情每株2元計算,每畝地的產值能達到近萬元。”近日,在即將出圃做最后修剪的楊樹園里,孫超權給筆者講述了他從害怕種地到嘗到種地甜頭的轉變。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那年,孫超權8歲,包產到戶使他們家分到了3畝多地,父親當時在李堂磚廠當工人,回家的時間很少,種地的重擔就落到了母親一個人身上。那時地里種的是小麥、玉米等農作物,收種都要靠人力來完成,割麥用鐮刀把農作物割下來,然后用架子車把麥子拉到場里去碾、揚,最后還要用人力把農作物扛回家。
雖然孫超權那時還在上學,但作為家中長子的他一有空就會被母親揪到地里干活。剛開始時,還有一點新鮮感,并沒有感到累,可時間長了,特別是放暑假的時候,要拿著鐮刀和母親一塊兒下地,一把一把地割麥子,麥子割下來還要和母親一起用架子車拉到場里。身小力薄的他對種地充滿了恐懼,他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用寫作業和生病來逃離這種“苦役”了,那時他一直在想,一定要考上大學,再也不要干地里的活兒了。
1989年9月,孫超權報考了平頂山師范學校的美術班,專業分超出分數線很多分,但因文化課分數不足,需出高價才能上大學,家里因貧窮而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錢來,最后他只能選擇上職業中專。在節假日的時候,他還是會下地幫母親干活,但那時割麥已經不用鐮刀割了,有了拖拉機帶推子的簡單割麥機,拉麥子用拖拉機拉到場里,打麥子用上了打麥機,耕地也不再用人力,全部改用了機械化,勞動強度也小了很多。
1992年,中專畢業的孫超權回到了家鄉,他接過了母親的擔子,開始嘗試經營自家的3畝多地。但這時的他已經不再滿足于溫飽了,有了自己新想法,他根據自己家的3畝多地都是沙地的土壤條件,通過向人求教后,開始種植西瓜。第一年種時,由于不懂技術,種出來的西瓜個小,也不太甜,賣完瓜算算賬,還不頂一季玉米掙得錢多,本來就反對他種瓜的母親,找到了借口,不讓他再種了。可他卻不服輸,反復做母親的工作,做通母親的工作后,他到新華書店買來種植西瓜的科技書籍學習,到周邊種瓜種得好的瓜農家里求教,這時的他對種地已經沒有了恐懼,只剩下了對科學技術的渴望。經過一年的努力他成功了,種出來的西瓜個大、皮薄,口感甜,特別好賣。當年就收入了2000多元,母親再也不反對了,周圍的群眾看到了種西瓜的好處,紛紛向他請教技術,他毫無保留地把技術教給鄉親們。種了幾年后,因為重茬嚴重,西瓜的產量和品質都開始下降,他萌生了出去邊打工邊學習技術的想法。
后來,在同學的介紹下,孫超權來到平頂山師范學校總務后勤處打工,在打工期間,利用干活的空閑時間學習園林種植管理技術。那時,只要手里的活兒干完,他就纏住學校的花工于師傅,讓其講解觀賞樹木的栽培管理。一般花木的生活習性等,他和于師傅一塊兒對學校的花木進行修剪、管理,白干活不要工錢。孫超權告訴筆者,當時周圍有很多人不理解他,認為他太傻,可他自己知道他在干什么。他是一個農民的兒子,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娃,他要用自己的行動幫助鄉親們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勞作。
真正感受到種地的樂趣
2005年4月,在河南省第五屆村委會選舉中,結束打工生活回到村里的孫超權,被村民推選為汴城村村委會委員,這更加堅定了他在農村開創一片新天地的決心。這時的農民種地已經相當輕松了,種有播種機,耕地有旋耕耙,收有大型聯合收割機,機械化程度高了。單靠種小麥、玉米的收益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群眾生活的需要,很多人選擇了外出打工,可還有很多不能出去打工的富余勞動力。當年,平臨高速在村北開通之后,按上級指示精神,高速兩側20米種植防護林,村南沙河沿岸種植經濟林,聰明的孫超權從中看到了機遇,他自費到葉縣城關鄉、襄城縣種苗種植基地考察、學習,聘請教授、專家,通過分析論證,決定自己租地育苗。
2006年春節過后,他做通了家人的工作,以高價租了7畝地,準備在村東頭種植速生楊。計劃擬定之后,他租車到許昌、葉縣去采購優質種枝,一下子拉回來了3萬多枝的106、107種枝,他采用反租倒包的辦法,讓租給他地的群眾幫助管理苗木。通過精心管理、修剪,當年就獲得了成功,除安排村里30余名富余勞動力外,還獲利3萬多元,這時的他才真正感受到了種地的樂趣。2007年春,他加大了種植面積,同時對愿意進行速生楊育苗的鄉親們,低價供給優質種枝,免費提供技術。在他的帶動下,汴城村的五六戶村民都走向這條育苗的道路,而且都有了不小的收益。那一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問及孫超權2008年的收益時,他很有自信的告訴筆者:2008年在村內村外通過土地流轉租地已經有18畝,每畝地能出苗4000多株,現在已經有幾家市里的大單位和很多本地的群眾看好了他的樹苗,年凈收入10萬元應該沒有問題。但這還達不到他的要求,2008年4月份,他被汴城村的黨員們推選為該村的黨支部委員,他感到身上的責任大了許多。前不久召開的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特別是《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實施,使他又有了新的目標。他已經在鎮勞動保障所的幫助下申請了小額貸款,2009年準備注冊成立“沙河源”苗木種植基地,在種植楊樹苗木的基礎上,擴大種植面積,再搞一些花卉、草坪、綠化樹等育苗,這樣就可以安排汴城村更多的富余勞動力就業,讓更多的鄉親們共同走向致富的道路。
建設現代農業,需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