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義國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稱《若干規定》)第四條(8)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結合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以下稱《條例》),我們發現,近兩年,患者起訴醫療機構的案件日益增多,根據《若干規定》第四條(8)之規定,醫患糾紛案件舉證責任倒置,即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作為被告,絕大多數醫療機構都要向合議庭提出申請,要求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于是醫患糾紛案件中的一個重要程序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程序便啟動了。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中鑒定材料的來源與收集便是一個很重要又很敏感的問題。筆者經常委托醫學會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發現醫學會在收集鑒定材料時雜亂無章:有的讓雙方當事人直接提供至醫學會,有的讓辦案單位提供,在鑒定之前又要讓雙方當事人對鑒定所依據的材料進行質證,當一方或雙方當事人不認可時便不再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條例》第二十八條規定:“……醫學會應當自受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之日起5日內通知醫療事故爭議雙方當事人提交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所需的材料。”據此可以看出,醫學會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時所依據的鑒定材料是由雙方當事人提交的,而訴訟中法院委托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鑒定材料是否亦應當由當事人提供呢?筆者認為,涉訴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鑒定材料應當經庭審質證認定后由法院向醫學會提供,而且經庭審認定后的鑒定材料具有強制性,即使醫學會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核實鑒定材料,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對鑒定材料提出異議,醫學會亦應當以鑒定材料已經法院庭審認定為由依據材料進行鑒定,不再顧及異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六條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并由當事人互相質證。”鑒定結論作為證據之一,其所依據的鑒定材料當然屬于法庭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并由雙方當事人互相質證,由合議庭認定后,交由鑒定部門鑒定。除此之外,其他一切取得鑒定材料的途徑和方式均是非法的,依據此而出具的鑒定結論當然不具備法定效力。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是國務院頒布的一項行政法規,旨在通過行政手段處理訴前的醫患糾紛,是衛生行政部門對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進行反行政處理、監督醫療機構依法行醫的重要依據。其效力低于法律發生沖突時,應優先使用法律。醫學會受理衛生行政部門移交的鑒定及醫患雙方共同委托的鑒定時,依據該《條例》的有關規定收集鑒定材料進行鑒定,無可厚非;但醫學會在受理法院委托的訴訟中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時,應遵循《民事訴訟法》關于證據有效的規定,即依據法院提交的經過庭審認定的鑒定材料進行鑒定,而不能自行收集由雙方當事人提交的未經庭審認定的鑒定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