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維中
針對國內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從中央到地方都在采取刺激經濟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擴大固定資產投資。
2008年11月,國務院確定緊急增加中央投資1000億元,并且盡快落實到項目上。這1000億元所涉及的建設工程,2009、2010兩年大體需要4萬億元投資。接著各省市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增加投資計劃,據有些機構統計,總額已經達到18萬億元。
這就是說,不論中央還是地方,在固定資產投資上都在做加法。中央在做加法,地方在做更大的加法。
中央的1000億元以及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基本上是民生工程和公共性的基礎設施工程,沒有形成大規模生產能力的工程。據公布,4萬億元的構成是:
保障性安居工程2800億元;
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3700億元;
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400億元;
生態環境3500億元;
自主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1600億元;
鐵路、公路、機場、城鄉電網18000億元;
災后恢復重建1萬億元。
這里除了建那么多鐵路,將來有沒有那么多的運量值得斟酌以外,其他大多是關系人民生活的必需工程和過去應當做而來不及做的欠賬工程。這個加法是應當做的。在這4萬億元中間,中央投資1.18萬億元,有2.82萬億元要靠地方財政、銀行貸款和吸引社會資金進行配套。這需要有正確的政策措施,調動各個方面投資的積極性,加以落實。
至于地方的18萬億元,都加在哪些方面,資金從哪里來,并不清楚。但已經看到不少省份提出擴大投資規模,著力增強投資拉動力,并且提出一批大項目,擴大生產能力。因此,這些加法是不是都應當做值得懷疑。
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信息,200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7萬億元,2008年要超過17萬億元,2009年是20萬億元。這表明,2009年新增加的投資額遠遠大于2008年由于項目建成投產而減少的投資額,使已經過大了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這就值得斟酌,需要慎重考慮。
經驗證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每年的增速保持在10—15%之間比較正常,連續幾年超過20%就出問題。2003年以來,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連續6年在20%以上,造成能源消耗過大,環境污染加劇,居民消費率下降,進出口依存度過高,低端產品的產能過剩。盡管中央、國務院連續幾年敲起投資規模過大的警鐘,并且提出盡快轉變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但投資仍然連年大幅度上升。如果2008年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7萬億元,2009年達到20萬億元,則2008、2009年的投資增長速度仍然在20%以上或者接近20%,一些新項目開工了,2010年將更加欲罷不能,這就難以改變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國民經濟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不但不能緩解,而且有可能進一步加劇。
應當看到,我們面臨的問題是產能過剩,特別是重化工行業低端產品的產能過剩。擴大投資規模,可以消化過剩的產能,但也存在使過剩的產能更加過剩的危險。
據媒體報導,到2008年11月份各種重化工產品產能過剩的情況是:
鋼鐵行業,2008年9月以來,大鋼廠普遍減產,小鋼廠停了一大批。2008年6月,全國日產鋼156萬噸,相當于年產鋼5.73億噸的水平;2008年11月日產鋼降為117萬噸,相當于年產鋼4.28億噸的水平,四個月下降了25%。2008年底,全國鋼的產能已經達到6.6億噸,今后兩三年這些產能到底能用多少是個未知數。
有色金屬行業,鋁業已遭受10多年來最嚴重的產能過剩,2008年8月以后已陷入全行業虧損。從10月起許多大的鋁廠已先后減產,預計2009年鋁的需求量很難超過2008年。
造船行業,2008年前11個月中國造船廠新訂單減少44%。現在全球航運業已經陷入危機,2009年和2010年船舶制造行業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汽車行業,11月份全國汽車產量同比下降15.9%,銷售量下降14.6%。
電力行業,2008年10月份,全國發電量比上年同期下降4%,11月份進而下降9.6%,許多電廠存在“窩電”現象,有的地區新電廠建成無法投入運營。隨著工業生產增長速度下降,電力行業產能過剩的情況將進一步顯現。
許多行業產能過剩,現在已經看得很清楚,我們必須采取正確的對策。
人們在期待國際環境變好。但國際環境什么時候會轉好,現在誰也說不清楚。美、歐、日的經濟衰退,還剛剛暴露。什么時候復蘇,有的說要三、五年,有的說要十年。期望他們短期見好是不現實的。我們應當下決心,不管國外情況如何,中國絕不再做低端產品的世界加工廠。在國外需求銳減的情況下,我們必須轉變依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積極地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國內的消費需求,來填補國外需求減少的窟窿。這種轉變絕不是權宜之計。對于產能過剩的行業,應當控制總產能不再增加,把主要精力用于調整產業的內部結構,采取企業重組和“上大壓小”的方式,并尊重市場規律,把其中的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產能力淘汰掉,促進產業升級,并把全國的能源消費總量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下來。
2003年以來,各地為了追求高速度,違反國家的產業政策,建起了大量的技術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企業。雖然國家明令對這些企業要加以限制和淘汰,規定了新的準入標準,但由于國內外的需求旺盛而難以實現?,F在國內外需求減少了,大量的技術和工藝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因為缺乏競爭力而停產和倒閉,這是好事,不是壞事。地方政府千萬不能因為保增長,把這些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也保了下來,更不能把已經淘汰了的落后產能重新扶持起來。建設新廠必須同淘汰落后的產能結合起來考慮,有利于加快淘汰落后的產能。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企業,不可避免地要有一批工人失業。對于這些失業工人,政府應當幫助企業進行救助。在這方面花一些錢是值得的。
對付產能過剩,有兩種辦法。一種辦法,是做減法,針對重化工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采取控總量、調結構的辦法,淘汰其中落后的產能,以逐步求得產需平衡。另一種辦法,是做加法,針對這些產品產能過剩,采取擴大投資的辦法,從而擴大對過剩產能的需求,其結果是產能過剩一時緩和了但卻造成更大的產能過剩。2004 年以來,我們走的就是后一條路,水多加面,面多加水,今后不能再走了。
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加強全國一盤棋的觀念比什么時候都重要。各個地區如果畫地為牢,為了追求本地區的經濟增長,繼續上一些不顧全國產能已經過剩的重化工項目,其結果必然使過剩的產能更加過剩,有些新項目建成之日難免即停產之時,最后遭殃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十一五”規劃已經確定但尚未完成的建設項目,應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不宜存有僥幸心理。
應當看到,現在提倡的擴大內需,不是擴大投資需求,而是擴大國內的消費需求。因為國內的投資需求已經很大了,不足的是消費需求。要擴大消費需求,就必須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更多地增加居民收入。如果不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繼續擴大投資總量,勢必使消費率繼續下降。
第十個五年計劃要求,“十五”期間居民消費率提高到50%左右,固定資產投資率控制在35%左右。這個計劃并沒有實現。由于2003—2005年每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都在26%以上,投資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3%上升到2005年的48.5%,導致GDP支出中固定資產投資率由2000年的35.3%上升為2005年的42.7%;居民消費率由2000年的46.4%下降為2005年的37.7%。
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要求,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系,合理控制投資規模,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這一個計劃進行得也不順利。由于2006、2007年固定資產投資高燒不退,投資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8.5%上升到2007年的55%,以致2007年固定資產投資率仍然維持42.3%的高度不減, 居民消費率進一步下降到35.4%。居民消費率這樣低,顯然難以支撐GDP的高速增長。
2007年全國GDP為25萬億元,2008年按增長9%預計,加上物價指數,GDP將增長為29萬億元。如果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5%,占當年GDP總量的59%,新增的投資總量占當年新增GDP總量的83%,比過去任何一年都高,則2008年的投資率還要上升,居民消費率還有可能下降。
2009年全國GDP按增長8%計算,加上物價指數,GDP將增長為32萬億元左右。如果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0萬億元,增長速度接近20%,占當年GDP總量的63%,新增的投資總量接近于當年新增的GDP總量,則2009年的投資率還有可能上升,現有的居民消費率更無法保持。
如果2008、2009年固定資產投資真的達到國家發改委預測的那樣,居民消費率將維持原地不動甚至下降,這顯然不是擴大內需,而是削弱內需。
投資可以促進增長,這是事情的一面。投資過大將會抑制居民消費率的提高,從而不利于經濟增長,這是事情的另外一面。我們不能只想到它好的一面,而忽視它另外的一面。
投資率過高,居民消費率過低,根源在于國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如何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減少企業積累的比重,對投資需求釜底抽薪,要作為一個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采取重大的步驟,使消費率和投資率達到合理水平。
在當前國際和國內的經濟環境下,為保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必須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調整內需與外需的關系,調整產業之間與產業內部的結構、實現產業升級,努力減少能源消費總量和環境污染。這種調整是極端必要的。只有短期考慮不行,至少應當有一個兩到三年的考慮,把近期同長遠結合起來。
可不可以作這樣的設想,到2010年或者2011年,實現以下的目標:
GDP支出總額中居民消費率提高到40%以上,投資率降到40%以下;
GDP的進出口依存度降低到40%左右,其中出口降為20%左右;
產業結構進一步合理化,淘汰落后產能與產業升級要見明顯成效;
全國能源消費總量保持在“十一五”能源發展專項規劃確定的27億噸標準煤左右;
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確保比2005年減少10%以上;通過采用先進的除塵技術把燃煤電廠的煙塵排放總量特別是可吸入顆粒物排放總量減少50%以上。
采取多種措施,把失業人員減少到最低限度,并對失業人員進行救助。
這樣,我們的經濟就有可能切實地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