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長洪
一、雙邊與多邊經貿關系全面發展
到2007年底,我國已與全世界150多個國家和經濟體建立了雙邊經貿關系,雙邊貿易超過1000億美元的貿易伙伴有7個:歐盟、美國、日本、香港地區、東盟、韓國、臺灣省。2001年12月11日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國際多邊貿易體系中的一員,順利渡過了5年過渡期,兌現了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所有承諾,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世界貿易組織中負責任、守信用的成員。同時,區域經濟合作不斷加深,自由貿易區正在成為新的對外經濟合作新方式。到2007年底,我國正在建立和談判的自貿區12個,涉及29個國家與地區。其中已簽署協議的5個,即港、澳、東盟、智利、巴基斯坦;特別是中國—東盟自貿區,擁有18.5億人口,3萬億美元生產總值,近3萬億美元的貿易總額,市場潛力很大。正在談判的有7個(南部非洲關稅同盟、海灣合作委員會、新西蘭、澳大利亞、新加坡、冰島、秘魯),正在進行國家間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有4個(印度、挪威、韓國、哥斯達黎加)。
二、體制環境、政策環境與國際規則基本接軌
1994年5月12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我國第一部《對外貿易法》,2004年4月6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根據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和世貿組織規則,對《對外貿易法》中與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和世貿組織規則不相符的內容進行了修訂,對我國享受世貿組織成員權利的實施機制和程序作出了新的規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對外貿易法》為核心,制定了一系列對外經濟貿易的配套法律和規章制度,并根據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進行了不斷修改和完善,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談判過程和“入世”后,則努力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接軌,形成了完整的對外貿易管理的法律體系。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來衡量,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貿易自由化的要求。首先,中國大幅度降低了關稅。平均關稅從2001年的15.3%降低到2006年的9.9%,其中農產品平均關稅從23.2%降到15.2%,工業品平均關稅從14.8%降到9.0%。其次,進一步開放服務貿易領域。中國在銀行、保險、證券、電信、建筑、分銷、法律、旅游、交通等眾多服務部門,修改和新制定了一系列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法規和規章,服務貿易領域的承諾得到切實的落實。在WTO分類的160多個服務貿易部門中,中國已經開放了100個,占62.5%,接近發達成員的平均水平(最不發達成員開放了24個,發展中成員開放了54個,發達成員開放了108個)。30年來,我國從經濟特區的開放先行到沿海開放再到沿江、沿邊和內地開放,已經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在與國際規則接軌的環境下,已經深度參與了經濟全球化。
三、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
2007年我國貨物出口總額已達到1.218萬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高達34.7%;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很明顯。從1978—1989年12年間,有7個年份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是正貢獻,5個年份是負貢獻,1985年負貢獻高達66%;1990—1999年10年間,只有2個年份是負貢獻,最高的1993年負貢獻為38%;2000—2007年8年間,只有2001年是負貢獻,但幅度也只有0.1%。與外貿有關的從業人員達一億人,其中直接在加工貿易領域就業的員工達到3000萬人以上。外資經濟也占有重要地位。到2007年底,全國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近63.5萬戶,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達到7740億美元。2006年外資工業企業增加值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8.2%;外資企業繳納各類稅款7950億元人民幣,占全國稅收總額的21%。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占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近60%。全球500強跨國公司已有480多家在華投資,我國已成為一些重要工業品的全球制造業中心。
四、已經成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內容
首先,由于外商投資工業企業生產在全國工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工業部門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產品質量提升,都離不開外商投資企業的作用,離不開進一步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并充分發揮外商投資在這方面的積極作用,引導外資投向和要素流入結構的改善事實上關系到宏觀經濟質量的提升。其次,由于2007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2%,轉變進出口貿易的增長方式,實際上涉及大范圍的工業生產和產品流通效率的提高,因此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實際上也成為提高國民經濟總體質量的客觀要求,是牽動宏觀經濟全局性的問題。再次,未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要實現“三個轉變”,也離不開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提高,它要求外資和其他要素流入的投向和結構都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創新。最后,從2005年開始,我國經常項目出現高額順差,資本項目也是持續順差,到2007年底為止,吸收境外各種貸款余額達到3736億美元,國際收支高額雙順差,國家外匯儲備激增,增加了銀行資金的流動性,從而使如何采取綜合措施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成為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需要調控的對象和內容,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要求愈來愈高。
五、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日益增加
1978年我國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不過206億美元,占全球貿易額0.78%,排名世界第32位;2007年外貿總額增長到2.17萬億美元,占全球貨物貿易總額的8%。30年增長104倍,特別是2001年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5年間,進出口貿易總額從5000億美元躍上2萬億美元的臺階。中國已成為世界貿易第三大國,第二大出口國。2007年,中國貨物出口額占世界出口總額比重為8.8%,僅次于德國的9.5%,高于美國的8.4%;貨物進口總額比重為6.7%,僅次于美國的14.2%和德國的7.5%。特別是中國進口的增長速度大大高于美國和德國。在服務貿易方面,從1982到2006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從43.5億美元增長到1870億美元,增長43倍;占世界服務貿易比重從0.6%上升到3.51%;在世界排名從34位上升到第7位;服務貿易出口額從24.8億增長到870億,增長35倍,占世界服務出口比重從0.7%上升到3.21%;在世界排名從第28位上升到第8位;服務貿易進口額從18.7億增加到1000億,增長53倍,占世界服務進口比重從0.5%上升到3.82%,在世界排名從第40位上升到第7位。這說明,今日的中國不僅是世界商品和服務的重要生產者和提供者,而且也是世界商品和服務的重要市場。

與此同時,中國也日益成為世界重要的資本輸出地。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主要是以吸引外資為主,不具備對外投資的能力,雖然也有少量海外投資,21世紀初期,國家制定了企業“走出去”的戰略,我國企業在海外投資領域進行了積極探索,從2004年開始,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數額迅速增加,2005年突破100億美元,2006年對外投資額達到211.6億美元,海外資產存量已達到906.3億美元(其中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分別為176.3億和750.2億美元),2007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87.2億美元。
2007年我國對外投資額排名世界第13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近5年年均增長47%。截止到2007年底,我國企業海外直接投資累計達到920億美元(非金融類)。除了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我國從2006年開始批準合格的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進入海外證券市場投資,首次批準使用的外匯額度達到130億美元,開通了國內居民與機構參與海外證券市場投資的渠道。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貿易投資大國,不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日益增大,而且也更加依賴全球資源與市場,更加需要國際經濟協調。在解決貿易摩擦、資源供給、價格風險、市場開放、保護知識產權等經貿糾紛問題上,中國既需要有更多的話語權,但也需要以互利共贏的精神通過談判相互妥協。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