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平
目前,化肥行業整體發展面臨困境。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充分重視化肥行業發展,認真分析2009年行業形勢變化,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對于保證農業和化肥行業穩定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化肥行業當前主要問題
經過多年來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化肥實現了供需基本平衡。預計2008年化肥產量達到6000萬噸,增長5%以上。總體上看,我國氮肥和磷肥生產能力完全滿足國內需要并有部分出口;鉀肥受資源條件限制,每年有近70%依靠進口。為了保證國內化肥市場穩定,國家對部分化肥出廠價格和進出口進行直接調控。在此整體格局下,當前化肥行業發展既面臨現實問題,也存在深層次矛盾。
(一)企業停產限產情況嚴重
進入2008年下半年銷售淡季后,受原料價格回落、出口受阻、市場競爭加劇等因素的影響,氮肥、磷肥價格明顯回落,國內化肥大量積壓。為了減少庫存和生產損失,大量企業停產、限產。根據相關行業協會提供數據,到2008年11月,氮肥停產產能約1000萬噸,約占全部產能的20%;磷肥開工率為50%以下,復合肥工廠開工率不足10%。預計2009年春耕之前大部分企業將減產,少數成本較高的企業將長期停產。
(二)淡儲啟動緩慢制約企業生產
國家今年淡儲規模達到1100萬噸。農資流通企業由于對于化肥未來價格走勢仍不清楚,擔心存貨風險,觀望氣氛較濃。銀行擔心貸款無法收回,發放淡儲貸款速度慢,淡儲企業貸款比較困難。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聯合進行儲備可以比較容易地得到貸款,但目前生產企業淡儲指標少且資金緊張,工商聯儲量在整個淡儲總量中的比例太小。以上情況對于需要大量回流貨款以解決淡季生產資金的生產企業和國家落實淡儲計劃都極為不利。
(三)2009年春耕用肥可能受到影響
2008年上半年,由于煤炭、進口硫磺、進口氯化鉀的價格大幅度上漲,影響國內化肥價格大幅度上升,農民實際購肥量下降,農業化肥明顯減少。根據有關部門數據和行業協會調查,2008年全國化肥用量下降5%,其中農用鉀肥需求下降40%左右,磷酸二銨全年實際消費量下降30%左右,氮肥大體持平。如果化肥企業淡季生產大幅萎縮,2009年春耕用肥旺季到來時國內化肥供應不足,將對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
(四)化肥限價政策面臨挑戰
從2006年國家制定限價政策至今,雖然化肥成本隨著煤電氣價格的不斷上漲,但化肥限價的中準價仍未做調整,這給企業執行限價帶來了難度。除大型國有化肥企業嚴格執行國家限價外,多數企業實際出廠價遠遠突破限制,農民得到的化肥已經是高價化肥。
(五)過剩產能難以通過出口消化
2008年,預計尿素產能過剩900萬噸左右,磷肥產能將超過需求600—700萬噸。新建產能的增速超過國內需求增速,只能通過出口釋放。2008年11月國家調整了氮肥、磷肥的出口關稅政策,為國內過剩產能的消化提供了一定的機會。但在目前國際氮肥、磷肥價格迅速回落的情況下,新增產能通過出口釋放的力度仍有待觀察。
二、2009年化肥形勢分析
總體上講,隨著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在國家有關政策進行適當調整的情況下,2009年化肥行業發展亟待解決的諸多矛盾有望趨向化解,出現價格趨向回升、生產逐步增長、恢復適度出口的形勢。
(一)國內需求穩定增長
國家近期出臺了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將增加農民直補,同時建立化肥等農資價格上漲與提高農資綜合直補的聯動機制的政策。這些政策將從兩個方面擴大化肥需求:一是直接促進農民增加農業生產資料投入。我國化肥成本占農業生產成本的比重較高,以2004年的數據為例,稻谷、小麥、玉米、油菜籽的比重為35—40%;棉花、大豆的比重為25—30%。農民務農收入增加將會加大化肥投入。國家建立化肥等農資價格上漲與提高農資綜合直補的聯動機制,也將使農民對化肥價格上漲的承受能力明顯增強,不至于再出現2008年因化肥漲價過快使農民減少化肥使用量的情況。二是生產經營方式改變帶來化肥用量增加。農業實現規模經營后,耕作實現規模化和產業化,大量種植必將帶來化肥需求相應擴大,農業用化肥的需求將明顯高于以往家庭式耕作的規模,并對化肥的品質、性價比及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國際需求保持低位
目前,全球的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能源、礦石、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及糧食的價格迅速回落,使化肥生產成本下降,化肥價格必然隨之回落。目前,國際經濟仍在下降周期的底部,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市場化肥價格短期將難以迅速回升。
(三)總體成本穩中趨降
影響氮肥和磷肥生產成本變化的主要因素是煤炭、天然氣和硫磺。2008年8月份以后,國際、國內大宗商品出現一輪較大幅度的向下調整,石油、煤炭等能源價格回落,硫磺等化工原料價格也明顯回落。化肥生產成本壓力得到緩解,化肥生產成本將趨向下降。
(四)價格穩定趨向回升
總體上看,在需求增加、成本支撐、以及國家調整氮肥相關政策的因素影響下,2009年化肥價格在目前的水平將有所回升。原因是:一是成本支撐。經過2007年以來煤炭、電力、蒸汽等價格的上漲,國內化肥的成本已經明顯提高。只有在煤炭、硫磺等原料價格出現較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氮肥、磷肥的價格才會繼續下跌。目前看氮肥專用煤炭價格下降幅度不會太深。二是國家支農政策、關稅政策調整等,對于未來化肥的市場預期會發生改變,使得近期淡儲啟動,消化目前企業的庫存,促進價格回升。三是國際化肥價格如果出現回升,將促進淡季出口,為改變價格下滑的形勢提供支撐。四是化肥價格的大幅下降會增加農民的用肥需求。國內一些中小型化肥生產廠被迫停產。2009年春耕旺季來臨時化肥需求增加,在短期內供給可能出現偏緊的狀況,從而推升化肥價格。
盡管國際市場磷肥和氮肥價格大幅下跌,鉀肥價格相對具有抗跌性,因為鉀肥供給相對短缺且行業集中度高。盡管國際上處于壟斷地位的加拿大、烏克蘭等國家采取限產保價措施,國際鉀肥價格仍有可能會從目前價格水平下調,但由于國際鉀肥價格遠高于國內價格30%以上,而2009年的鉀肥供應仍然偏緊,因而不排除繼續小幅上漲的可能,這將對國內農業生產產生不利影響。
(五)出口適度恢復增長
根據2008年11月國家公布實行新的化肥出口關稅政策,氮肥、磷肥出口設定基準價,對高過基準價的出口征收高于10%的關稅,出口價越高,關稅越高。這一政策在旺季基本阻止了國內化肥產品出口,保證國內供應和產品價格平穩;而淡季則靈活性放開市場(因為國內價格越低出口概率越高),有望使國內化肥產品價格維持在生產成本之上,同時又不會過高,波動性減少。
三、有關政策建議
(一)完善淡儲政策
1、建立國家和地方兩級儲備制度
仿照國家儲備糧食調節供給的機制,建立化肥儲備調控機制,用國家財政或是農行貸款儲備確保化肥質量。由國家宏觀調控部門決定儲備化肥的投放時機和規模,保障化肥供應,調控化肥價格。國家儲備要處理好與商業儲備的關系,根據國內化肥淡季需要儲備量確定儲備規模。以目前的商業淡儲為主,國家儲備為輔,國家儲備主要是保持化肥市場穩定,平衡旺季、淡季生產與銷售的矛盾。
2、繼續擴大淡儲規模
根據國務院近期關于增加重要物資儲備的精神,將目前化肥淡儲1100萬噸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以緩解目前困境。擴大的淡儲規模,一部分由國家和地方儲備承擔。另一方面作為商業儲備,但是向生產企業適度傾斜,增加生產企業的淡儲指標安排。為解決生產企業流動資金問題,有關部門應協調銀行加大對生產企業儲備業務的貸款支持,尤其是化肥淡儲期間,允許生產企業用產品做抵押,辦理短期貸款。
3、鼓勵合作儲備
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搞聯儲銷售,其最大優點就是“利益共享,風險同擔”,可以有效地降低淡儲風險。國家應擴大工商聯合儲備的比例,推進淡儲工作的加快啟動和進行。
(二)加快推進化肥限價政策調整
改革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取消對尿素的出廠限價,解除對化肥批零差價控制和提價備案以及鉀肥進口核準價格制度。在放開化肥價格的同時,對于化肥行業的優惠政策也應相應有所調整。應適時取消對化肥行業生產的優惠電價,取消對化肥鐵路運輸優惠運價,取消價格雙軌制及對化肥生產用天然氣的優惠價格。對于化肥行業享受的免征增值稅政策仍然應該保留。因為稅收優惠可以通過減輕企業的稅負來降低化肥價格,不會影響到化肥及上下游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
(三)建立化肥預警機制
建議國家要建立一套全國化肥市場運行情況的預警機制,對市場問題進行早期干預,從而盡可能保持穩定發展和降低損失。這一機制包括:規定市場上化肥供需情況的警戒線,設立綠、黃、紅三個等級,在警戒線處于黃色狀態的時候及時采取措施,通過靈活的市場儲備及投放、進出口關稅政策等手段進行調節,實現行業穩定健康發展,為保證國內市場供給和農民降低生產成本創造條件。
(四)積極促進化肥行業結構升級
目前,在國內產能過剩、競爭更趨激烈、出口市場受限的整體形勢下,化肥行業正在進入行業變革、重組的關鍵時期,行業整合、整體升級的進程也在加速推進。國家政策應積極推進這一進程,實現行業整體結構升級。一是嚴格新上項目審批。控制小規模項目和技術落后企業小改大(簡單技改、重復擴大規模)的審批,適時將氮肥、磷肥項目的備案制改為報批制,并嚴格規定新上項目的規模、技術工藝、環保評估和原料來源,特別是提高節能環保的市場準入門檻。要在項目審批中考慮地區因素,鼓勵基礎化肥產能向原料產地集中,對于非原料產地新建、擴建氮肥、磷肥產能應從嚴控制。二是合理確定淘汰標準。從淘汰機制來講,首先是要合理確定淘汰落后產能的標準。在確定規模標準的同時,更要注意環保和技術標準,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破壞;降低消耗,減少資源浪費。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發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