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強
2008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緊密結合實際,解放思想,真抓實干,有效應對了國際經濟環境急轉直下、國內經濟困難明顯增加的重大考驗;圓滿完成了協辦北京奧運賽事、舉辦夏季達沃斯論壇和抗震救災對口幫扶階段性目標等重大任務,經濟社會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好于上年,增幅處于全國前列。全年地區生產總值6354.4億元,增長16.5%,增幅位居全國第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404.1億元,增長4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00.3億元,增長24.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23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6%。取得這樣的成績,更加堅定了我們逆勢而上、奮力闖關的勇氣,更加增強了我們在危機中搶抓機遇、在困境中實現崛起的信心。
2009年,面臨更加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和稍縱即逝的歷史性機遇,天津市委九屆五次全會提出了“保增長、渡難關、上水平”的總體要求,近期又進一步明確“決戰決勝2009年、再打一個漂亮仗”的工作目標。保增長,就是要保證主要經濟指標的增幅繼續處在全國前列,保證天津的經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保證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隨著經濟的增長進一步提高。渡難關,就是要渡外需不足關,把經濟增長的基本立足點放在擴大內需上;渡穩定就業關,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上水平,就是要科學發展上水平,真正把經濟增長建立在提高質量、優化結構、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
一、幫企業解難題渡難關
保企業是保增長的根本。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去年四季度以來,我市一些企業和基層單位面臨十分嚴重的困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精心籌劃,提出在今年春節后組織開展“保增長渡難關上水平”活動,從市、區縣、鄉鎮三級機關抽調3000名干部,集中3個月時間,深入一線、深入基層、深入企業,幫助重點解決項目建設、企業困難、社會穩定等方面的問題。出臺了“關于當前促進經濟發展的30條措施”,集中10億元財政資金,支持企業加快發展,解決企業融資困難,減輕企業負擔,幫助企業開拓市場。市區兩級政府部門實行開門服務,公開專線電話、網址、人員,24小時在線值班,接受企業訴求,立即研究答復,辦理時限不超過3天。春節后上班第一天,市委市政府即召開千人大會動員推動。截至目前,市級服務工作組已走訪企業或重大項目147個,了解到困難和問題170多件,現場解決10件、正在協調解決140余件,有10件尚待進一步研究。下一步將緊緊圍繞三方面重點問題,深入開展幫扶企業工作。一是推動重點企業加快項目建設。幫助企業積極推進項目前期工作,解決企業在項目審批、資金籌措等方面的困難。二是幫助企業解決市場開拓難、融資難、成本高等問題。三是穩定職工隊伍。支持停產和半停產困難企業組織富余職工進行技能培訓,盡量不關停、不裁員,少關停、少裁員。對確需淘汰企業妥善安置好職工。同時,實現政府服務大提速。通過取消和調整等方式,共減少市級審批事項367項;網上申報辦理審批事項提高到40%;實行100項“立等可取”審批事項;各類事項承諾辦結時限縮減30%以上;以投資項目和市場準入聯合審批為重點,再向區縣配套下放46項審批權限。強化現場審批和聯合審批,各部門在行政許可服務中心的現場審批率要達到95%以上;投資項目審批階段的核準和備案全過程累計工作日縮減至32天、26天,新設立企業審批時間從目前的近3個月縮短到5日。
二、抓項目保增長增后勁
今年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投資規模大、項目多,這是擴大投入的極好機會。市第九次黨代會以來,我市始終把高水平項目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組織實施了涉及新區和區縣以及工業、服務業、現代農業、自主創新、基礎設施等一批高水平重大項目,形成了投產達標一批、開工建設一批、儲備報批一批的梯次接續格局,為抵御金融危機的沖擊提供了有力支撐。特別是,在去年全市工業增長中,有一半來自于新投產項目。因此,今年我市將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優化投資環境,提高投資水平。重點在優勢工業、新農村建設、現代服務業、自主創新、保障性住房、重大交通和市政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10個方面加大投入。新年伊始,市委市政府迅速推出了第三批區縣重大項目、第二批服務業重大項目和20項重大交通項目。按照今年中央新增投資1300億元的要求,我市已組織上報涉及9方面總投資276.7億元的92個項目,目前正在抓緊銜接落實。下一步工作重點,一是全面加快重大項目建設進度。結合“保增長渡難關上水平”活動,重大項目逐個明確進度要求,加快推進。在建項目確保按期或提前交付使用,盡早發揮效益。前期項目抓緊落實建設條件,盡早啟動。努力做到簽約項目早開工、建設項目早投產、投產項目抓增資、關聯項目抓配套。二是落實好項目建設資金。積極搭建銀企溝通平臺。及時向金融部門推介優質項目,引導銀行信貸投向,使其符合全市經濟發展調整的重點。積極爭取中央投資。落實中新生態城、濱海新區功能區開發等重大項目綜合使用財政、信貸和社會資金的專項融資方案。三是加大協調服務力度。協調和指導項目單位落實規劃、土地和環保條件,抓好重大項目水、電、氣等配套設施建設,為項目順利實施創造良好環境。
三、調結構促聯動上水平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提高經濟素質、增強產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保增長的主攻方向。
從區域結構看,市第九次黨代會以來,我市全力推動三個層面聯動協調發展,三個層面多點支撐、多元發展、多級增長的新格局正在形成。濱海新區的龍頭帶動作用日趨明顯,去年全年生產總值增長23.1%,占全市總量比重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成為拉動全市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心城區大抓特抓服務業,取得明顯成效。各區縣加快發展勢頭迅猛,設施農業、小城鎮建設提速。今年我市將進一步加快產業布局調整,促進產業聚集和產品延伸,提高聚集效益,培育更多強區強縣。充分發揮濱海新區的帶動、輻射和示范作用,加快實施基礎設施三年建設計劃,抓緊完善產業功能區和載體功能。
從產業結構看,我市以構筑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產業結構為目標,先后推出了4批80項工業重大項目、2批35項自主創新產業化項目和2批40項服務業重大項目,有的已經建成投產、發揮效益,促進了高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工業優勢產業壯大,高新技術產業比重提高,服務業發展明顯提速。今年,我市將以實施國家產業振興規劃為機遇,進一步加快發展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切實抓好節能減排;大力發展金融保險、商貿物流、現代旅游、總部經濟等現代服務業,打造購物天堂、不夜城,不斷提高服務業的層次、規模和水平。
四、推改革擴開放添動力
去年,我市緊緊抓住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獲得批復的時機,制定實施了總體方案三年實施計劃,金融改革創新取得較大進展。涉外體制、科技管理體制、土地管理體制等改革有序推進。同時,我市進一步完善中心城區“兩級政府、三級管理”體制和城鄉規劃管理體制,啟動了市內六區土地平衡項目試點。完善了國資監管體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今年,還將加快落實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實施計劃,繼續在金融、土地、涉外、行政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試一些重大改革,近期開展服務業流轉稅改革試點和高新技術企業增值稅擴大抵扣范圍試點。完善市級行政管理體制、工委體制、濱海新區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力爭上半年上報實施。完成市政府部門所屬企業劃轉工作,兩年內完成委托監管企業的全部劃轉。此外在促進外貿發展方面,要繼續落實現有優惠政策,全力抓好重點企業、重點產品、重點市場的出口工作,發展服務貿易,努力保持外貿出口的穩定增長。
五、惠民生辦實事暖民心
我市通過民心工程讓群眾得到了更多實惠。針對年初物價高企的局面,去年建立了基本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與困難群眾生活補助機制,16.3萬低收入群體生活得到較好保障。制定落實了調增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提高企業最低工資和城鄉低保標準等18項增收措施,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創十年來最好水平。加快了保障性住房建設,為13萬戶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奮戰150天,用較短時間使城鄉面貌發生顯著變化。
今年的工作重點是:加快實施新的20項民心工程。建設保障性住房770萬平方米,確保為16萬戶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制定實施“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若干政策規定”,全力做好高校畢業生和困難群體的就業工作,新增就業38萬人。穩步增加居民收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加強城鄉消費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改善消費環境,繼續實施農村“三進”工程,推進農村“家電下鄉”和“汽車下鄉”;穩定擴大住房、汽車等大宗消費,加快發展服務性消費。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統籌城鄉居民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