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德國、法國特約記者 陸樂 青木 姚蒙 ●本報記者 郭芳 胡笳
當前各國政府罕見地擁有同一件頭等大事,那就是救市。當美國、日本、英國的印鈔機隆隆起動之時,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3月21日發出警告說,現在很多國家的救市計劃恐怕要用“高糖度”來形容,這將帶來新的經濟和政治風險。這場金融海嘯確實讓全世界都有些“亂”,多國開出的空前的赤字財政計劃難免有跟風之嫌,而一些國家民眾的失望情緒已經轉化成街頭騷亂。有學者認為,其實在這次危機中,美國帶了個很不好的頭,用國貨、印鈔票,這都不是一個負責任大國應有的行為。據報道,歐盟已決定對美國加大刺激力度的呼吁不予支持,即將在倫敦召開的20國峰會,也許會成為世界在渡過金融危機最初的慌亂期后一次理性反思的機會。
美英日都開始印鈔票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2日報道,世行行長佐利克21日稱2009年全球經濟可能縮水1%至2%。他將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推出的經濟刺激計劃稱為“高糖度”的,并說這些計劃可能會導致另一場災難。他解釋說,之所以用“高糖度”來形容這些刺激計劃,是因為這些計劃看起來會帶來繁榮,但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壞賬,除非信貸體系能夠重新工作,否則這些計劃就沒有效果。他還擔心這樣下去,“一些問題會越過經濟領域,影響政治和社會穩定”。
佐利克不負責具體國家的財政,是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各國政府還顧得上“明天的事”嗎?法國“星期日先驅”網22日有一段描述,“在西班牙,建筑工地上空無一人,失業率接近15%;曾經有凱爾特虎美譽的愛爾蘭人如今一籌莫展;波蘭茲羅提貶值了1/3;匈牙利人只能求助于IMF;而法國人已經上街了。”
更糟糕的是,各國央行降息的辦法已經快用盡了,比如美聯儲已經將聯邦儲備金利率降到幾乎為零,沒有余地繼續下調。于是,各國央行都紛紛采取“量化寬松”的非常規貨幣政策,通俗地說,就是多印鈔票。上周三,美聯儲決定將再度向美國經濟體系注入1萬億美元資金,其中的3000億美元用以在未來6個月內購買美國政府發行的公債。這是美聯儲自1960年以來首次正式使用此政策,外界評論說,此舉意味著大舉發行紙幣來提高信貸供給。此前,英國央行、日本央行、瑞士國家銀行也有類似的表示。
然而,無論形勢多緊,這意味著各國政府就可以不計后果地“亂來”了嗎?
美國被視為“大津巴布韋”
盡管有觀點認為“美聯儲愿意用他們彈藥庫中的一切工具,態度很積極”,但更多分析人士認為,這些國家大量印鈔將引發擔憂。《紐約時報》20日稱,“美聯儲最近為了經濟復蘇采取的舉動很猛烈,在目前惡化的經濟形勢下,也是有根據的,但必須認識到其中的風險。”文章說,“印鈔和借錢越多,未來通貨膨脹和高利息的風險就越大。”《華盛頓郵報》也說,美聯儲持有資產價值將膨脹約50%,超過3萬億美元。一旦經濟復蘇,這些龐大資產是否能順利脫手將是個大考驗。
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甚至發表了“現在把美國看做一個更大的津巴布韋”的評論文章。文章引用津巴布韋央行行長郭諾的話說:“傳統經濟學家責怪我的印鈔會導致通貨膨脹,但是當我看到IMF建議美國印刷鈔票,我知道上帝站在我這邊,為我辯護。”
巴黎大學經濟與社會史教授馬塞耶對《費加羅報》說,事實上政府增加預算以推動經濟的做法,在經濟史上鮮有成功的例子。除了1933年希特勒政府的極端做法外,連美國羅斯福新政都最后導致戰爭。法國戰后幾次政府注資重振經濟也都歸于失敗或無效。
投錢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近日,各國的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也層出不窮地推出。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本月13日公布了第三個經濟刺激方案,規模可能高達20萬億日元。俄羅斯政府已批準一項2009年經濟刺激計劃,涉及金融體系、住房等,將于4月10日定稿并提交政府。就連并未像其他國家那樣深受金融危機之害的沙特,也宣布將推進為期5年、每年4000億美元的投資計劃,這將是G20中規模最大的刺激計劃。
與此同時,也傳來一些與之相關的負面報道。據《菲律賓每日問詢者報》3月19日報道,由于菲政府3300億比索經濟刺激計劃規模較小,而且受到2009年政府預算批準延誤影響,至今還未制定監督機制,因此很可能遭到濫用。而越南政府今年向企業新增貸款提供4%利率補貼政策實施一個月以來,資金流通環節依然不暢,特別是在貸款和信用擔保環節上遇到不少問題。
一些國家已經意識到投錢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在法國,2月18日全國大示威后,政府推出26億歐元的系列措施,主要用于資助受經濟危機打擊最大的群體,但政府堅持不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理由是那會增加企業負擔。3月19日法國再次爆發大罷工,而薩科齊這次堅決不向工會讓步。不少法國學者贊同薩科齊的做法,理由是法國公共負債率已經過高,而“人們不能只消費不生產”。
在德國,人們剛開始批評默克爾總理應對金融危機“猶豫不決”,行動總是“慢一拍”。不過,當去年第一個經濟刺激計劃實施后收效甚微,德國又于今年1月推出第二個經濟刺激計劃時,就遭到了民眾的普遍反對。德國央行行長韋伯向政府發出警告,不要再推出新的經濟刺激計劃,稱他擔憂經濟危機,更擔憂國家債務。去年年底歐寶汽車出現問題時,德國民眾普遍要求政府快快救助。如今,很多德國人卻說,讓歐寶破產吧。不能讓救市損傷了德國企業的競爭力。
德國《圖片報》21日以“默克爾又回到穩守路線”為題報道,歐盟27國20日和21日在布魯塞爾召開會議,為4月的20國集團峰會做準備。默克爾在會上表示,不贊成在現階段采取進一步的經濟刺激措施,“應當靜待現在的措施發揮充分作用。如果政府做出過多的承諾,勢必將干擾經濟的自然發展”。默克爾還警告說,無論是政府出資,還是歐盟出資都必須“有個盡頭才行”。據《圖片報》報道,在G20會議上,歐盟對美國加大刺激力度的呼吁將不予支持;而對于歐盟一再主張加強全球金融監管,美國也反應冷淡。
中國學者批評美國做法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通過增印鈔票來刺激經濟,就好像給冰凍的河注入新水,幫助河水化凍。如果鈔票印得不夠多,水注入得不夠,那河水還是堅冰一塊,經濟依然沒有起色。但如果水注入得充分,河水重新流動起來,那多注入的水又可能引發水災。他說:“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后續政策或者銜接得不好,那么很可能引發通脹。”趙錫軍說,美國和歐洲增加貨幣供應量,也會對中國產生影響。“如果新加的水不足以化冰,那么中國的海外市場還是疲軟,這就要求中國必須加快刺激內需;如果河化凍但是水漫了出來,引發了通脹,那么中國就得為自己在海外的投資和出口提前準備預案。”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表示,他非常同意佐利克的提法。他說,佐利克揭示了目前存在的一個大問題,那就是過分夸大了政府在救市和國有化上面的作用,而企業的自強、自立和自救的能力被忽視了。在救市問題上,援助資金的總量不一定比結構性政策更好。送錢不總能解決問題,要創造性地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題。使用印鈔等措施,只會造成通貨膨脹等危險,尤其當使用這一措施的國家是在世界上極具影響力的國家時,就會將這些負面影響波及其他國家。
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目前類似美國這樣的救市措施,不只是不健康的措施,更相當于拿著糖去救浮腫的病人,雪上加霜。在美國金融改革和監管還都不到位的情況下,在華爾街的高管還在貪食納稅人錢的時候,一味給錢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做法,是治標不治本。同時,美國印鈔票,規定只買國貨,對他自己而言,是只顧眼前不顧長遠的做法,對整個世界而言,就是只顧國內、不顧國外的做法。面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美國開了個很壞的頭,導致了一些跟風甚至社會混亂。而美元貶值會將全世界帶入經濟蕭條和社會混亂當中,這是禍害世界的不負責任的做法。▲
環球時報2009-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