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文化日報》網站3月23日文章,原題:中國“新配給時代”來了嗎? 上世紀90年代初消失的中國的“配給票制度”重新回來了嗎?各地方政府為促進內需接連發放叫做“消費券”的代用券,正預告著社會主義體制的獨特“新配給時代”的到來。特別是消費券從生活必需品開始,呈現出向家電、旅游、教育、健康等各領域擴展的趨勢。
配給票制度是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體制內實行的“計劃經濟”的標本。根據所有物資平均供給的宗旨,從糧食、蔬菜到洗澡、理發、縫紉機、自行車、肥皂、煙酒、煤炭、石油等,甚至家畜飼料都是憑票配給。
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經濟迅速發展,解決了人民的基本衣食住行。但在遭遇這次全球經濟危機后,已經消失的配給票正重新回到中國人的生活中。
消費券最早亮相是在去年經歷了大地震的四川省。成都市去年12月為了支援低收入人群和促進內需,在中國首次發放了3791萬元的消費券。隨著成都的消費券100%使用、對拉動內需貢獻很大的評價出來后,其他地方開始踴躍發放消費券。杭州市春節前夕向低收入家庭、退休工人、大中小學生共發放了1億元的消費券。在此期間,以生活必需品為主的消費券從旅游券開始,正向教育等多個領域擴大。看到了促進內需效果的杭州最近決定進行6億元的二次發放,以全體市民為對象的二次消費券在旅游、教育等幾乎所有領域都可使用。南京市也在發放農村旅游代用券等,各地方政府正為提振消費而排隊發放消費券。▲(作者韓江宇為該報駐北京特派記者,魯齊譯)
環球時報2009-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