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李春明 本報特約記者 崔明軒
臺灣“新聞局”23日宣布處分引發“辱臺風波”的官員郭冠英,試圖為被激化的島內族群矛盾畫上句號。但是民進黨看起來想把事情鬧得更大,綠營的“天王級”人物一起開火,要求馬英九道歉。“辱臺風波”連日來的不斷升溫讓臺灣體會到,省籍問題看似平靜,其實暗潮洶涌。政論家南方朔撰文稱,兩岸關系表面日趨緩和,但互動頻繁后卻也看到另外一些敵意在借機滋長,“有些大陸人稱臺灣人為臺巴子,有些臺灣人則稱大陸人為阿六仔,一講到大陸人就是‘吃毒奶長大的”。美聯社認為,“高級外省人”言論在年底的縣市長選舉中,可能讓馬英九所屬的國民黨付出代價。
“新聞局長”連說“極為不妥”
郭冠英是臺灣“新聞局”駐加拿大多倫多辦事處一等新聞秘書。日前,民進黨“立委”揭發他長期化名“范蘭欽”在網絡上發表偏激言論,自稱“高級外省人”,罵臺灣為“鬼島”,又稱臺灣人為“臺巴子”等。由于郭冠英聲稱遭到恐嚇,拒絕在臺當局規定的期限內回臺,“新聞局長”蘇俊賓23日表示,“這樣子明顯是抗調,依法可以記兩大過免職……可以看得出來,最近他幾天的言行極不妥當。身為一個公務員,這樣子的言行,我們認為非常不妥當”。蘇俊賓連說5次“極為不妥”。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也看不下去了,認為郭冠英在島外放話屬于情節重大,加上此事已經引發島內族群爭議,“新聞局”此舉大快人心。“總統府”肯定“新聞局”的處理,稱“非常恰當”。郭冠英本人則在接受島內媒體專訪時,首度松口承認他就是“范蘭欽”。他還稱,“對付敵人,你本來就有扯謊的權利”。李敖則力挺郭冠英,“你可以罵我中國豬,為什么我不能罵你臺巴子?”
綠營“天王”一起批馬
民進黨似乎并不滿意。就在“新聞局”開會的同時,綠營支持者在會場外手持“郭冠英辱臺、蘇俊賓下臺”、“局長沒擔當、回家吃便當”等標語,要求不要再包庇郭冠英。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干事長李俊毅揚言,若不召回郭冠英免職,民進黨將采取最激烈的抗議行動。
綠營幾大“天王”也一起開火,要求馬英九道歉。謝長廷暗批馬英九縱容郭冠英搞省籍對立,“是非很清楚,執政黨早就應該嚴正譴責,就是因為有利益、有選票,怕得罪外省權貴,才會態度曖昧”。前“行政院長”游錫堃稱,“馬英九及其干部長久以來的貴族、權貴心態,是臺灣民主正常發展的重要阻礙”。親綠的《自由時報》23日發表評論稱,“馬政府之所以未做嚴厲處置,是否反映出如此陰暗的族群歧視思維也暗藏在執政團隊的潛意識內,縱然隱而未顯,但已充分反映在其政策思維之中,尤其是在終極統一的路線上……郭冠英只是代言人,大膽說出他們的內心話罷了”。
島內爭議臺灣族群矛盾
臺灣社會表面看起來似乎平靜無事,但外省人、閩南人和客家人之間的所謂族群矛盾卻始終存在。族群中的原住民和客家人由于不在矛盾的中心,與其他族群關系相對不緊張,但外省人和閩南人(即福佬人)則因族群矛盾和政治矛盾合而為一,其矛盾的尖銳程度變得越來越大。1949年國民黨政權退踞臺灣后,整個統治班子都到了臺灣,本省人當然受到擠壓,這也是“國民黨—外省人—外來政權”這種等號關系的起源。政論家南方朔認為,臺灣的“統獨”、藍綠和北南這些基本矛盾,都是“外省—閩南”基本矛盾的延伸,即外省和本省的矛盾。多年來,島內政客都在玩著影射游戲,像陳水扁曾宣稱“中國民眾欺侮臺灣人總統”,“太平洋沒有蓋,喜歡中國的游過去”,他還詆毀馬英九是“香港腳”等。一些“獨派”揚言“把中國民眾趕下海”以及罵外省人為“中國豬”等惡性言辭,也時常能在島內聽見。
資深政論家孫慶余23日在《蘋果日報》發表文章稱,雖然郭冠英的偏見有觸動族群敏感神經之嫌,但真正被觸動的其實是想借機炒作的政黨或朋黨神經。他認為,臺灣有“高級外省人”,也有“高級本省人”,這與族群無關,而是與政治和文化有關,“李登輝、陳水扁都已當過20年總統了,還談什么族群歧視!”作家蔡詩萍反問道,“批判范蘭欽那類高級外省人心態之人,不知可曾挺身檢討過福佬沙文主義壟斷臺灣價值的鴨霸?另一方面,替范蘭欽講話者,恐怕也很少曾反省過中原沙文主義之傲慢吧?”他認為,臺灣社會絕對存在認同危機,但最關鍵的是民間社會的相互容忍,“容忍,不意味彼此欣賞,卻一定意味彼此須克制侵犯、凌辱異己的自由。臺灣藍綠對抗已獲選舉上的政權和平轉移,可是下一步,必須進步到價值意識上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中時網上最新民調顯示,認為“外省權貴說”純粹是“綠營炒作省籍話題”的比例達64%,超過半數網友不認為有所謂外省權貴縱容郭冠英,而是特定政黨為某些利益制造出的假議題。
《中國時報》稱,“高級外省人”反映了一個長久存在于臺灣的社會背景,即當時不少外省族群有相對于本省族群的優越感,“這種生活中點點滴滴有形無形的歧視,對本省族群的感情造成了相當大的傷害,憤恨至今未消,而部分外省族群有時對此也確實缺乏反省和約束”。南方朔認為,由郭冠英案至少能肯定一點,那就是在臺灣有一些或相當數量的外省人面對“臺灣意識”的抬頭越來越不安,他們借著網絡匿名表達不滿,“在這些文章的背面,讓人看到的是臺灣某些外省人的焦慮和憤怒。這種人和那些罵外省人是中國豬的臺灣人,乃是鏡子的兩面”。▲
環球時報2009-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