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吳 平 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孫秀萍
不僅中國沒戲,整個亞洲都懸了?繼上周末國際足聯(FIFA)提出倫敦奧運會足球比賽球員年齡從23歲降至21歲后,《日本體育報》23日再次透露驚人消息:這次FIFA執委會還決定奧運足球比賽將不再允許超齡球員參加,同時取消各大洲的預選賽,由2011年U20世青賽的前15名加上奧運東道主一同參加正賽。
奧運比拼青年軍
“如果稍有不慎,亞洲可能一支球隊都無法出線在奧運足球賽場上。”日本足協副會長小倉隆史對FIFA的新政策表示悲觀。其實,日本足球人似乎是在“先天下之憂而憂”。在20歲這個組別上,日本隊已經連續7次打入世青賽,并獲得一次亞軍,3次進入8強,1次進入16強,而只有1次未能小組出線。比日本更擔心的理應是中國隊,依照規則,只有獲得亞青賽前4名的球隊才能參加世青賽,而中國青年隊去年在世青賽1/4決賽中被烏茲別克斯坦隊點球淘汰,根本無緣世青賽。在以往的“輝煌”中,中青隊的世青賽最佳戰績是2001年的第15名和2005年的第10名。
與亞洲各隊相比,FIFA新政并未給歐美足球強國帶來困擾。相反,這些足球發達地區早已自覺養成了派青年隊參加奧運會的傳統,取消超齡球員的規定,也為梅西、小羅等大牌球員騰出了為俱樂部效力的時間。作為下屆奧運會的東道主,倫敦的媒體對FIFA的新政策并未投以多大關注,畢竟足球只是奧運會眾多項目中的一項。
奧運男足第三次撤軍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1900年,當男子足球成為奧運項目時,國際奧委會(IOC)一度禁止職業球員參加,這也使奧運會成為貝利等足壇巨星們一生的遺憾。從上世紀80年代起,時任IOC主席薩馬蘭奇認識到了“眼球”的重要性,向職業足球敞開懷抱,而同樣熱情的FIFA主席阿維蘭熱也開啟了“奔向奧運”的步伐。好景不長,隨著體育產業發展的深入,足球明星成為FIFA和IOC共同搶奪的資源。1984年,FIFA做出歐洲和南美參加過世界杯決賽的球員不得參加奧運會足球賽的決定;4年后,FIFA又將奧運球員的參賽年齡限制在23歲以下,但每隊允許有3名超齡球員。
如今,奧運足球參賽資格的再次調整無疑又是一次利益權衡的產物。北京奧運會前,梅西等眾多大牌球星表示要為國參賽,但FIFA遲遲不將奧運會列入其國際比賽日程,這為各俱樂部阻撓球員參賽提供了名正言順的法律依據。巴塞羅那、不來梅、沙爾克04三家俱樂部甚至通過國際體育仲裁法庭贏了官司,只是迫于國際輿論壓力最終將球星們放行。去年,IOC主席羅格曾在接受《圖片報》專訪時表示,“我夢想能讓世界上所有的頂級球星參加奧運會……”誰知北京的熱度還未消散,FIFA已經再次吹響了撤軍的號角。
足球將離開奧運會?
表面看來,這的確是兩大體育組織關于利益的一次博弈,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首先球員利益得到保護。眼下國際足聯林林總總的賽事早已讓職業球員不堪重負,奧運會參賽任務的減輕對明星球員來說是個好消息。其次,為了追求成績和利益,各俱樂部過分依賴球星和外援,年輕人苦無出頭之日,而青年隊參加奧運會為年輕人開辟了更多機會。另外,世界杯金字招牌得來不易,與其在奧運會、聯合會杯賽場貪婪地開疆拓土,不如集中精力做大品牌,這是金融危機時期的明智之選。
北京奧運會期間,有記者問FIFA掌門人布拉特,職業球員受限的棒球告別了奧運會,足球是否也將離開?后者明確表示:“國際足聯對于足球列入奧運會比賽項目非常高興,也非常滿意,足球仍然會在奧運中繼續下去。”▲
環球時報2009-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