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峰
摘要:張大千一生非常重視傳統,重視臨摹、寫生。他不斷向自然學習,向傳統學習,練就了扎實的傳統筆墨功底,也為他后來的變法奠定了堅實基礎。利用傳統功力并把西方繪畫融到自己作品中,創建了獨特的潑墨潑彩畫。這說明中國畫的創新必須立足傳統,不能離開傳統談創新。這樣中國畫才有美好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張大千包眾體之長眾體結合。
中圖分類號:J22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4-0013-01
在20世紀中國畫壇中,張大千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從30年代徐悲鴻稱他為“五百年來第一人”,到他去世時楚戈稱他在這一世紀的中國畫壇的突出地位。提出兩個評價,不僅因這二語廣為人知,更因為這兩人的藝術觀分屬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而又都是傳統中國畫的革命論者,與張大干的道路是分道揚鑣的,這點更能說明張大千的藝術自始至終都為這個時代所接受的,在本世紀的畫壇中具有超然的特殊地位。
張大千相依傳統功底深厚與全面著稱,在人們眼里,他從生活、氣質到作品,無不一是典型的中國現代文人藝術家。但從創造性、從對中國畫的發展所做的貢獻這一根本點講,他卻應當列為“大器晚成”的巨匠,因為他創作高峰期的標志不是別的,是七十歲后的潑彩與潑墨相結合的作品。他在傳統中輾轉了六十年,由于長期在西方生活,耳濡目染于西方文藝,終于在晚年突破,建立了純屬自己的風貌,如果沒有這一“衰年變法”張大干就只是一位功底深厚的多面手,一位名氣頗大但創造力并不強的畫家。
張大千生活的時代,畫壇的風尚都是鄙薄臨摹與師古,他卻極力強調臨摹的重要,在他發表的論畫著作中,把“臨摹”列為個人經驗的第一條。他說:“繪畫必須從臨摹人手,有如念書一樣,臨摹就如念‘三字經一樣,如沒念過書,無論寫古文也好。寫白話文也好,同樣是寫不出來的,臨摹有了深厚的根基。才能談創作?!?/p>
但他并非紙上談兵,他臨摹歷代作品之多之廣,在近代畫史上是少有的。他自言一生臨摹過一萬幅以上的古代名畫,早年醉心于石濤,臨作亂真,連一些鑒定古畫的行家也能騙過。而后。有臨浙江、石溪、八大、梅清;陳老蓮、陳百陽,兼及吳門四家?!八耐踔獾母鱾€畫派,他無所不能,也無不可以亂真?!?/p>
張大千無論他臨摹學習那家學派,都透著個人特色,這原因有二,其一是他的個性強,天資高,臨摹不足以改變這種突然本性。其二是他重視寫生與觀察自然,總是不斷地從生活經驗中引發作畫的靈感。
張大千還精于金石篆刻、書法,喜歡歌曲、音樂,學過染織、愛讀書。他說“作畫如欲脫俗氣,洗浮氣,除匠氣,第一是讀書,第二是多讀書,第三是須有系統,又選擇性地讀書?!痹诮嫾抑?,像張大干這樣多才藝,能“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的人物幾乎是絕無僅有的。
張大千可能是生前享盡盛名,死后引起爭論的畫家,特別是他晚年的變法,是否能與黃賓虹、齊白石的晚年變法相提并論,將可能是爭論的熱點。然而,是張大千名聲大振并無可厚非的是他的中年變法——40年代對敦煌藝術的吸收。他憑著自己多年作畫積累下來的豐富經驗,并虛心向藏族喇嘛討教,經過反復的試驗探討,反復對照觀察各個時代壁畫顏色的不同變化,基本上掌握了敦煌壁畫的色變規律和顏料的制作方法。他所臨摹下來的畫,幾乎完全可以確定就是原色,顏色至今鮮美艷麗如初。
張大千主張中西結合同時他也認識到這是十分艱巨而復雜的。他說一個人能將西畫的長處融化到中國畫里面來,要看起來完全是中國畫的神韻,不留絲毫西畫的外觀,這是需要有絕頂聰明的天才,再加非常勤奮的功夫,才能有此成就,否則稍一不慎,就會變成不中不西。所以他晚年力求吸收西洋流麗的色彩和豐富的光感,事實上是他把敦煌時期的色彩主義進一步向西洋的方面推進。
謝稚柳說它的“豪邁奔放的形體,蒼茫雄渾的氣度,已絕去了一切依傍,開中國畫自來所未有的格局,是令人驚艷的藝術創造。”這番話,可以代表大多數專家和欣賞者的意見。
世界萬物都處于不斷變化發展之中,中國畫也不例外。中國畫也需要發展和創新??v觀張大干一生的繪畫成就,他非常重視傳統、重視臨摹、寫生。長期的國外生活,并沒有使他因西洋畫的影響而喪失傳統,而是吸收了西洋畫的良處,創造出潑墨潑彩等完全具有中國神韻和民族氣派的嶄新的中國畫。
中國畫需要創新,但創新不能離開傳統。創新應立足于傳統。傳統與創新就像樹主干與分支。主干提供養料水分給枝干,枝干經過光合作用得到陽光、空氣,并把能量供給主干,使它不斷地增高長粗。就像我們要拍一部好的電視劇,如果光有好的特技,缺乏演員好的演技,也不可能拍出讓人拍手稱贊的好片。反之亦然創新與傳統是相輔相成的兩者不可分割,不能離開創新談傳統,也不能離開傳統談創新。創新必須建立在好的功底之上,創新應立足于傳統。只有這樣中國畫的發展才能有堅實的基礎,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