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輝
摘要:程序正義并不只為保障某一具體案件得到公正處理而設立的,而是法治的內在需求,透過制度化來保障公民的權利,首先是訴訟權利。
關鍵詞:程序正義保障訴訟
中圖分類號:D9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 005-5312(2009)24-0097-01
一、程序正義亦是正義
首先,公正的程序通過保證訴訟各方對裁判過程的參與及對裁判結果的積極影響,來保障他們的人格尊嚴和自主意志。有關各方對裁判過程參與的越充分越有效,他們對裁判結果的影響就越大。其次,公正的程序使參與者各方受到平等的對待,確保其人格尊嚴和主體地位得到尊重,有助于被告人產生受到公正對待,其權益和人格尊嚴受到尊重的印象。第三。公正的審判過程可以使各方參與者成為理性的、負責任的主體。顯示出裁判者對被告人、被害人等所應得的權益的關注和尊重,因為裁判者作出對他們有利或不利的決定并不是輕率的,而是經過慎重的分析、論證以后所得出的結論,并且向他們直接作出了論證和說服,盡量使其確信裁判結果的合理性和正當性。最后,公正的審判程序通過及時地形成裁判結果并使審判過程得到及時的終結,使程序參與者各方的利益受到關注,防止其權益長期處于待判定或者隨時出現危險的不穩定狀態。
二、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
(一)東西方在此問題上的差異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凸顯了西方更注重程序,而中國則從目標上人手一實體正義更為優先。
西方:美國總統哈里·杜魯門在他的《回憶錄》中說:“在我看來,其中最偉大的是關于公平審判的思想。我們從英國人那里繼承了這個思想:誰都不能被認為有罪,除非通過公平的法律程序證實他有罪。其次,體現在我國憲法中最重要的思想是,通過分權的辦法,使政府的權力始終受到了限制。這就是說,政府的三個部門——立法、司法和行政,必須小心翼翼地保衛自己的地位。”這兩句話一關于個人權利和政府權力的安排,決定了在美國社會一從某種角度上說個人比國家更重要,政府是用以保障個人自由并使個人自由得以充分發展的政府。而要達成這一點的基礎是什么?一言以蔽之:程序高于實體。
我國現狀:重實體輕程序。中國則正好相反,通常是被動地接受安排。在支配或被支配、壓迫和忍耐當中作出痛苦的選擇。司法實踐中,法官們也常以實現實體正義為最高目標,疏不知實體正義尚需程序正義作保證。這很自然地凸現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更注重程序,而中國則從目標上人手——實體正義更加優先。
(二)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的關系
在許多情況下,程序的公正與實體法制度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兩者甚至是不可分開的,例如,無論是美國憲法中的“正當程序”還是英國法中的“自然正義原則”。都可以既解釋為實體法的原則,也可以解釋為程序法的規則。
程序法與實體法也就象兩棵生長在一起的大樹,枝葉交叉,根莖相連,卻又彼此獨立。首先,從程序法與實體法的產生來看,有社會就有糾紛,通過一定的社會制度來解決糾紛就尤為必要,出于保持社會安定的本能,傾向于對一定種類的糾紛采取大致相同的解決方法,社會的組成人員對此也加以承認并形成特定的期待。正是經過這樣的過程,實體法才得以形成。由此可見,程序法具有實體法形成的母體作用。其次,從程序法與實體法的發展來看,訴訟程序的發展推動了實體法的進程。無論是對習慣的確認,還是由于社會的發展帶來新的事態而有新的訴訟形式、訴權被追加進來,都要通過訴訟程序加以肯定。當然,實體法的發展也帶動了程序法的發展,并確立了一些新的訴訟程序原則,使得程序法能夠適應變化了的實體法。
三、實現中國特色的司法正義的探索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法律結構形式,都是諸法合體、民刑不分,訴訟法與實體法難辨,審判和訴訟方式上法官同行政長官合一,因此帶來實體法相對發達,程序法相對極端落后:建國后,我國又盛行了幾十年的計劃經濟,其令行禁止的思維模式,導致重視指令及指令的結果,忽視程序及程序公正,這些原因長期以來束縛了某些執法者的執法思想。
隨著我國司法改革的不斷深人和司法理念的不斷完善,在將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有機結合,確保實現真正的司法正義方面,我們還需要在理論和司法實踐的層面上進行不斷的探索。事實上,要提出一種普遍適用于一切社會的最高的、絕對的程序正義要求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根據人類的共同心理需求,結合中國的司法傳統,提出一種可適用于中國的法制文明的最低限度程序正義要求。借鑒相關資料,認為,實現中國特色的司法正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探索:
第一,確立裁判者的獨立與中立。此中立性應是一種完整意義上的法官中立,而不僅僅表現為靜態意義上的不完全的中立。第二,保證程序的平等性。程序權利與當事人的實體利益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程序權利得以充分體現,當事人才能相信訴訟的公正,并能通過訴訟充分維護其權益。第三,保持法官的適度積極性。查明真相是各國刑事訴訟的目的之一。法官就不能過于消極,而應表現出適度的積極性,以防止控辯雙方在各自利益的驅使下采用不道德手段故意拖延訴訟進程或者故意把審判引向歧途,以促使對案件真相的查明。最后,保障程序的適度人道性。適度的人道性,實質上是對處于弱者地位的被告人附加的一種特別的保護措施,以便被告方與控訴方的平等成為實質性的而非形式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