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秀麗
摘要:宗教與藝術是獨立的兩個意識形態,分別屬于不同的學科范疇。在人類社會發展演變的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的融合,分離。然而,宗教藝術在工業的、非宗教化的信仰危機的時代,宗教藝術輝煌是否會成為歷史的過往。后宗教時代的宗教藝術已經走到的藝術的終點。
關鍵詞:宗教藝術宗教美術滲透分離獨立終點
中圖分類號:J2文件標示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4-0025-01
馬克思認為:“宗教和美術的關系是在上層建筑里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在分析藝術反映全面的社會生活時也曾經提到過“都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宗教不同于藝術。藝術在中世紀時期,是宗教的載體。
一、原始時期的宗教藝術
在前面我們談到宗教和藝術都是意識形態,是上層建筑。那么,如何定義宗教?關于宗教托馬斯·F·奧戴如是論述“宗教的主要興趣,似乎就在于追求么種比較朦朧的和不可捉摸的東西,而人們對這種東西的體驗的真實性卻是十分不明確的宗教關心“來世”問題,關心人類與“來世”的關心和對它的態度。同時,它還關心人們關于‘來世對人生所具有的實際含義問題的思考。”而法國當代哲學家呂克。費里解釋道“宗教是他律的立場,它旨在通過無意識的意向性生產一種受政治和社會關系決定的經濟,此命題揭穿了流行的觀念,按此觀念,煩惱的創造物之限于自發地把統治他的自然力量神圣化。不難表明這個觀念是荒謬的。宗教這個詞在最嚴格的意義上,是一種制度事實,一種他律的人——社會的成見。”
由此可知,宗教作為一種信仰,它的教義是人制定的,是通過虛擬化的最高的,無所不能的最高的統治者來統治,教化他的教民。而藝術恰好是宗教章顯其價值體系和倫理到的最佳手段。于是藝術和宗教聯系起來。早期的美術是和巫術相互聯系的。譬如石器時代的原始宗教和美術是那一時期的社會關系的反映。在一定意義上講,美術是勞動的產物,人們圖畫自然物像的初衷的目的只是通過圖像在人與神之間搭起溝通的橋梁。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宗教與美術,宗教與巫術彼此聯系,相互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教化時期的宗教與藝術
藝術曾經宗教的手段,藝術創作必須嚴格按照宗教目的,程式。藝術主體的娛樂性,非供功利性在藝術品的生產過程中是無法實現的,藝術的創作實際上是宗教的創作。這一點歐洲中世紀的文藝復興式時期的繪畫,建筑藝術中可以加以驗證:
在歐洲中世紀文化中,宗教的影響戰統治地位,決定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社會意識形態,藝術也不可避免的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充當著上帝的與教會的代言人的角色。中世紀的藝術也可成其為宗教藝術。早期的基督教堂的是設在私人宅邸叫“民古教堂”羅馬的普里斯拉地下墓窟以天頂壁畫《善良的牧人》就是早期的基督藝術最常見的題材;拜占庭時期的最輝煌的教堂建筑藝術當屬于公元523~537年在君士坦丁堡暴亂中被毀的圣所菲亞教堂的基礎上重建的圣所菲亞教堂。被視為蠻族哥特人所為的哥特藝術,無疑是整個中世紀藝術發展的一個頂點。哥特藝術始于法國圣的尼教堂,采取肋柱結構為基礎的新建筑體系。強調嚴謹的幾何造型和對明亮光線的追求,強調比例的協調美。最為著名的哥特式建筑當屬法國巴黎圣母。它不僅是巴黎最大的宗教活動場所。而且也已建筑藝術的高超水平而飲譽歐洲。而德國的瑪姆堡教堂所出現的最早的供養人的想象昂則說明宗教藝術的世俗化。
除教堂建筑藝術外,作為教堂建筑的裝飾繪畫壁畫,都是以圣像,圣物為題材。宗教藝術的創作早就了中世紀的大師級的藝術家,諸如意達利最早的表現出對古典藝術的興趣地雕塑家皮薩諾,其主要藝術陳舊是為比薩達教堂設計的的布道壇的雕刻。布道壇上浮雕表現的主題是《基督降生》,《博士來拜》和《基督受難》,皮薩諾在于用了現實足以的藝術語言,使宗教的抽象概念成為物質的具體形象;喬托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先驅者之一,他的藝術是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風水嶺,他創作的大多數壁畫都是以宗教的圣經為題材,但喬托卻以人文主義的精神來詮釋,解讀他們,他的壁畫《逃往埃及》,盡管內容取材圣經故事,但作品仿佛發生在一個普通的農家,一點沒有以往宗教的神秘感。文藝復興時期,拉斐爾的《圣母》是宗教人物的人性化的最好典范,也是宗教與藝術分離的最好注釋。藝術成為真正的藝術。藝術不在時宗教的附庸,藝術以獨立的形式出現,為大眾那服務,荷蘭畫派的靜物畫史藝術和宗教分野的產物。
三、藝術的解放
隨著馬丁路德金的宗教改革,英國的工業革命,打破的封建社會的桎酷,宗教不再是人們的唯一信仰,藝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宗教藝術成為歷史的過往。藝術作為獨立的形態,不再為政治,宗教服務。藝術家在生產藝術產品的過程主觀能動性得以發揮。藝術家能夠描述他心之物象。不管是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還是野獸派。抑或是中國繪畫的寫意和寫實,藝術是藝術家的獨立的創作活動。宗教在后宗教時期是藝術創作停滯。宗教藝術所留給人類的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種記憶,一種歷史的記憶。宗教藝術在后宗教時期只能是藝術的終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