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安剛
摘要:文化館、基層綜合文化站作為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載體,是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陣地,是人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場所,是人民群眾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的課堂,是政府文化工作的實體。因此,如何在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更好地開展群眾文化工作,成為當前群文系統的重要工作,也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新課題。
關鍵詞:文化館群眾文化精神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D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4-0051-01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翻開人類發展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任何一個國家的昌盛,伴隨的必然是文化上的繁榮,沒有發達興旺的文化,也談不上經濟的繁榮,生產力越發達,經濟與文化的關系就越密切。從這個角度說,今后的經濟是文化經濟。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的競爭。從另—個角度說,只有發達的經濟而沒有先進的文化,并非真正的強大;如果只談經濟,不談文化,經濟的發展也難以持久。就一個國而言如此,就一個企業來說亦如此。胡錦濤強調,各級黨委要加強和改進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全體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支持和鼓勵他們緊密結合億萬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創造出更多體現時代精神、符合人民要求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成果,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這就要求我們群文工作者要調整思維,更新觀念,不斷探索工作方法,以嶄新的姿態去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以全新的思路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一、結合形式,奏響主旋律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是一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它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同時又給社會的政治和經濟以巨大的影響。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源源長河中,一個時期的經濟發展留下的唯一痕跡就是文化,而一個時期的文化又集中而全面的反映看這一時期文化的興衰。一幅《清明上河圖》全面而真實的反映了中國那個時期繁榮發達的經濟狀況,真可謂“窺一斑而見全豹”。同樣。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我們的群眾文化就要以當前的形勢為背景,以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形式反映全國上下在奔小康過程中發現的新氣象,新風貌;一首歌,唱出了人們心中久遠的渴望;一本書,記錄下人們奮發向上、追求不息的足跡;一部電視劇,濃縮了人們為振興中華而付出的艱辛和努力……當前,正是一個經濟騰飛、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作為精神文明-之一的群眾文化工作,更應當圍繞“建設小康社會這一主旋律,如火如荼地開展各項群眾文化工作,讓人民群眾在發家致富的過程中信心足,干勁大,用自己的勤勞雙手去建設自己美好的明天,用自己甜美的歌聲去歌唱幸福的生活;用自己多彩的舞姿去揮灑心中的甜蜜……
二、立足傳統,推陳出新
在群眾文化中,節日文化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節日文化的興起,最初只是民間的一種祭祀行為,在傳統的意義上,它只是勞動人民為了紀念或者祈禱而自發形成并延續下來的一種形式。但是在世界經濟日趨走向一體化,全國上下齊心協力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文化工作如何在推動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發揮其專長,并由此使得自身得到發展的繁榮,達到“文化搭臺,經貿唱戲”,融經貿、文化為一體的藝術節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和嘗試。這里以我們龍口市的徐福文化節為例,三千多年前,秦方士徐福為秦始皇尋長生不老之藥,從龍口市鄉城(今徐福鎮一帶)人海出發,一路東渡,戰勝千難萬險,在今天的日本、朝鮮一帶登陸。徐福在歷史上就是一位中外友好的使者,在今天,我們除了紀念這位外交家外,在傳統的基礎上又賦予他新的意義,以徐福文化節為緣由,誠邀海內外友人前來參加紀念活動,并洽談經貿合作,切實達到了“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的良好效果。有力的促進了龍口經濟的騰飛。
三、開發文化產業,延續中華文明
這里提到的文化產業,是指將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遺產,經過加工整理后,讓其成為一件商品或成為商品經濟發展的載體。我國是一個有著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古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由于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地域特點、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每一個地區、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滲透著中華文化的主要精神,又具有自身的鮮明特色。像蓬萊的八仙文化,本來蓬萊閣就是一個馳名中外的旅游圣地,為該市經濟的龍頭行業。近年來。這個市又將其深入發展,推陳出新,投資興建了“八仙過海”景區,為該市旅游業又增添了一道迷人的風景,當然,經濟效益更是十分可觀。棲霞市以著名的牟氏莊園為龍頭,開發莊園文化景區,去年又拍攝電視劇《牟氏莊園》,以此帶動了全市經濟的發展。龍口市用了幾年的時間,開發論證了秦方士徐福由此東渡扶桑的歷史,以徐福文化節為龍頭,開展海外經貿活動,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開發文化產業,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一方面,它繼承和發展了傳統文化,讓中華文明得以延續;另一方面,它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在新世紀的今天,賦予了它更新的意義和價值,將中華文明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翻開了人類文明史上嶄新的一頁。
隨著社會的發展,群文工作的多元性發展更為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群文工作者不斷更新觀念,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努力開創群文工作新局面,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首先,要真正把群眾文化工作根植于群眾。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和諧社會要靠全社會共同建設。我們要緊緊依靠人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形成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這就要求我們真正認識到依靠人民的重要性,真正認識到根植群眾的必要性。群眾文化的本身,其范疇就是社會的每個層面和角落,其主體就是最廣大人民群眾,其實質就是以專業組織為指導、以群眾積極參與為主要形式的文化工作。從這個層面和意義上來說,實現群眾文化工作的科學發展,必須要把基層文化工作根植于群眾,只有人民群眾,才是群眾文化的活力源泉。
其次,要充分調動起群眾的積極因素。依靠群眾,走群眾路線,不僅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更是被歷史實踐所反復證明的正確舉措。近年來,我們在抓好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實踐中,已經積累和總結了許多有益的做法和經驗,并在實際工作中,彰顯出積極的效果和強大的生命力,比如我們開展的廣場文化活動等,都得到了各級的充分肯定和群眾的熱情贊譽。我們的群眾文化工作,也越來越多地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幫助,進而凸顯出勃勃的生機與活力。
第三,要在服務群眾中實現文化價值。實現群眾文化工作的科學發展,就是要求我們在不斷的服務群眾中實現文化價值。近年來,我們先后在全市農村廣泛建立了群眾文化大院,積極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并著重樹立了一批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先進典型。這些成果的取得,靠得就是為群眾服務,同時,實踐也證明了在服務群眾中所實現的文化價值和文化效應。
第四,要著力實現群眾文化隊伍建設的科學發展。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改革創新的事業,黨要站在時代前列帶領人民不斷開創事業發展的新局面,必須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加強自身建設,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文化事業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隊伍是以黨員為主體的隊伍,要實現文化事業的科學發展,必須持之以恒地加強文化機關黨的建設和隊伍建設:一是要加強班子建設,真正把文化機關的各級班子建設成為特別能戰斗的先鋒堡壘;二是要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真正做到“堅持正確用人導向,按照德才兼備、注重實績、群眾公認原則選拔干部”,從而為文化隊伍建設的科學發展儲備力量;三是要加強黨員隊伍建設,要使文化隊伍中的全體黨員,“認真學習和遵守黨章,增強黨員意識”,要“提高發展黨員質量,優化黨員隊伍結構”,要在文化組織黨員隊伍中,全面鞏固和發展先進性教育成果,著力加強基層黨的建設;四是要扎實推動基層文化隊伍正規化建設。進一步加強黨的政治理論教育和文化專業訓練,進一步推進文化機關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規范群眾文化工作等。并以此推動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