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干
摘要:發展群眾文化,是廣大人民群眾日常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撐,是物質與精神相結合的必要條件。時代發展要求群眾文化工作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指導、輔導和示范職能,要用健康的文化產品和豐富的娛樂形式為廣大群眾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為了更好地搞好群眾文化工作,我們要做哪些充分的準備,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內容。
關鍵詞:群眾文化作用準備
中圖分類號:G24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4-0067-01
一、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作用
群眾文化工作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人們職業以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活動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安排和輔導的工作。其功能是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在當今就是要培養現代人、教化現代人。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讓人們參與其中,接受各種藝術的熏陶,從而提高全民素質,推進經濟和社會的繁榮進步。
二、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準備
(一)理論指導
任何一項實踐都不能在沒有理論的指導下盲目前進而取得累累碩果,群眾文化的發展也不能在沒有理論的指導下前行,因此,群眾文化的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應引起有關部門和社會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實現新的突破。群眾文化作為一個歷史不長的新學科,理論研究和建設還有很多工作要去做,需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各界文化人士更加青睞這塊處女地。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從此,全國各地興起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新高潮。今后一段時期內,群眾文化必將呈現大發展大繁榮的局面。群眾文化事業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面對新的發展形勢我們要做的:
第一,深化群眾文化基礎理論研究,積極組織力量修訂或編寫群眾文化學、群眾文化史和群眾文化輔導等基礎理論著作和教材,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眾文化學科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目前在教材上,由文化部委托編寫的《群眾文化學》《群眾文化管理學》《群眾文化輔導學》可以說是學科建設的奠基之作,除此之外如《群眾文化基礎知識》、《群眾文化藝術專業綜合實踐(群眾文化藝術專業)》等等,都是群眾文化基礎理論研究的成果。
第二,要把理論研究與群眾文化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發展的新途徑、新方法。針對群眾文化改革、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熱點問題,陸續組織開展對群眾文化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地位作用、新農村文化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館(站)建設等的各類專題研討活動。了解群眾文化的生態環境、形態分類、事業機構、社會作用,理解領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群眾文化需求和消費的關系,從理論上總結經驗,探索規律,解決群眾文化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并為政府部門決策提供理論依據。
(二)人才培養
與任何其他文化形式一樣,群眾文化的創新發展也離不開豐富的人力資源,人才的推動直接影響到群眾文化活動的水平與質量。繁榮發展群眾文化事業,必須要有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硬的文化隊伍,先進的群眾文化要有優秀的人才隊伍做基礎。所以說人才對于群眾文化創新發展的推動就相當于水對于船的載動,只有擁有了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才能使得群眾文化的發展更具生命力、群眾文化的表現形式更具多樣化、藝術吸引力才能更加顯著。
第一,培訓人才。加強后備力量的培養和各層次在職人員的培訓已經成為群眾文化事業發展中非常迫切的問題。在群眾文化高層次人才培養上,也應拓寬思路、創新方式,不妨建議在相關院校開設群眾文化或文化管理專業的高等教育和研究生班,面向群眾文化以及文博、圖書館系統的優秀青年專業人員舉辦長期性的文化管理方面的學習和深造。同時,我們可以采用從外面引進優秀人才與地區內部培養相結合的辦法,通過專業人士的指導與培訓提高整體從業人員的素質,來提高群眾文化人才的藝術素養與人文素養。
第二,挖掘人才。以前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方式往往是文化部門大包大攬,缺少基層群眾的廣泛參與,不注重實際效果,群文活動開展得雖然熱鬧,群眾往往只是被動的看客,不能積極參與,所以活動一結束,印象也隨之淡出。群眾文化是先進文化建設的基石,繁榮群眾文化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讓廣大群眾成為文化成果的享受者、文化活動的參與者、文化發展的創造者,已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按照“政府主導、社會聯動、企業參與、市場運作”模式,由政府搭設平臺,調動社會力量,讓企業和社會來共同參與基層文化建設,可以提高群眾文化活動的覆蓋面、廣泛程度,從中發現人才,并對其進行必要的輔導和培訓,使他們逐漸成為群眾文化的棟梁之才,成為文化活動的主力。
隨著經濟建設的加快,大力發展積極向上、健康科學、具有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先進群眾文化,推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也是時代的要求。我們能做的就是啟動各方力量,充分調動群眾,做好各種準備,運用文化的力量。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