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華
摘要:伴隨著交通肇事逃逸現象愈演愈烈,我國現行刑法第133條的規定及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對其適用中遇到的具體問題予以了解釋。但無論是刑法第133條還是隨后的《解釋》都忽視了逃逸行為的復雜情況,由此導致了理論認識上的重大分歧和司法適用上的混亂。
關鍵詞: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空間要素
中圖分類號:D924.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4-0075-01
近年來,我國的公路交通運輸事業日益蓬勃發展,交通肇事案件也隨之呈上升趨勢。在司法實踐中,交通肇事者肇事后不及時搶救受害人或不接受有關機關處理而逃逸,從而導致受害人因得不到及時救助死亡的案件較為常見。這類案件如何處理,在理論上和實踐爭議較大,加上現行刑法在原刑法的基礎上對交通肇事作了較大幅度的修改,使這類問題的性質認定更為復雜。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的定義一直尚未統一,這給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的認定帶來了困難。學界對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存在著不同見解。第一種觀點認為逃逸是指行為人不依法報警、保護現場,等候處理而私自逃跑。第二觀點認為逃逸是指事故當事人明知已發生交通事故,不履行相關義務而逃離事故現場的行為。第三種觀點認為逃逸是指發生交通事故后,行為人沒有履行法律所規定的,對于受害人或受毀損的財物做必要的救治或者處理的義務,未按法律規定向公安機關報告而逃離現場,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刑事、民事、行政責任無法確定和追究的行為。
以上幾種表述緊扣肇事者所負的特定義務來看待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的思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未能全面地概括出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的真正內涵。第一種觀點表述“私自”一詞不妥,違法逃跑行為不存在被允許而逃跑的情形,得到允許而逃跑的情形是難以想象的。第二、第三種觀點表述“逃離事故現場”或“逃離現場”的行為范圍被界定過于狹窄。筆者認為要正確理解“交通肇事逃逸行為”,應從以下兩方面加以分析:
(1)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主觀方面:主觀動機是逃避搶救義務?!督忉尅返?條把逃避的動機僅僅歸結于“為了逃避法律追究”了。把救助傷者的大事扔在一旁,此解釋造成了法律適用上兩個極不合理現象:一是交通肇事后肇事者不逃逸而是留在現場冷眼旁觀而不施加任何救助行為致使被害人死亡,不能以“交通肇事后逃逸”的第二檔刑加重處罰。二是交通肇事后,行為人將傷者著送往醫院搶救之后再行逃跑,由于其逃避了法律追究,仍然要加重處罰。我國刑法之所以規定對交通肇事后逃避者加重處罰,其用意是在督促肇事者及時救助傷者,而不是為了督促肇事者主動接受法律追究。無論是從刑法的目的、保障人權還是從懲罰目的去解釋,這種動機應該是為了逃避搶救義務。逃逸的主觀方面還表現為行為人對肇事事故應是明知的,這里的“明知”并非要求肇事者對于其中所有的細節都有具體的明知,只要對于肇事存在蓋然性、可能性的明知即可。所以行為人在逃逸時都必須明知自己的行為造成了交通事故的發生,并對逃逸行為的主觀動機是逃避救助義務,這是行為人的主觀方面。
(2)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的空間要素:即該行為是否僅限于“逃離事故現場”。在公安部關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緝工作規定》的第2條中表述為“逃離交通事故現場”,這樣的表述是欠妥的。如果在司法實踐中碰到以下四種情況,我們又該如何來認定呢?第一種情況:行為人肇事后即立刻被警方發現,并由警方及時將傷者送至醫院,此時行為人尚未有機會作出是否履行救助義務的決定時。第二種情況:行為人將被害人帶離現場并送至醫院,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離醫院的行為。第三種情況:行為人將被害人帶離現場后不履行救助義務而予以拋棄的行為。第四種情況:肇事行為人肇事后并未離開事故現場,而由行為人的親人或朋友來冒充肇事者主動承擔責任的情況。筆者認為第一種情況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雖然沒有逃離現場,也未將傷者送到醫院后進行救助,但從時間上屬于客觀不能,所以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第二種情況逃離事故現場但實施救助義務,不能認為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第三種情況帶離事故現場而予以拋棄行為沒有實施救助義務,應認定為逃避行為。第四種情況雖未逃離現場,但與逃離現場的效果是一樣的。從以上四種情況我們不難看出,把“逃避”行為的時間和空間限定于逃離事故現場是不合宜的,因此筆者認為不應該把逃離現場作為逃逸認定的條件?!督忉尅返?條規定是較為合理的,“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而不僅限于“逃離事故現場”。
因此從以上幾方面分析來看,筆者認為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較為準確的表述應當是:在發生交通肇事事故后,行為人明知發生交通事故,能履行而不履行救助傷者義務而故意逃跑的行為,無論是否逃離現場,只要不履行這種義務,就應當以交通肇事后逃逸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