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媛
摘要:遺產稅是以財產所有者死亡后所遺留的財產為課征對象的一種財產稅。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遺產稅的適時開征已成為理論與實踐的緊迫課題。本文對當前我國開征遺產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了分析,并擬出了我國遺產稅制的具體構想。
關鍵詞:遺產稅稅收調節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F812.9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4-0076-01
一、征收遺產稅的作用和意義
首先,遺產稅的征收,有利于調節貧富差距,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是實現我國共同富裕目標的重要步驟。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貧富差距日益加大,社會上相當一部分的資產歸屬于社會相當小一部分個人手中,這種現象的出現有著必然的經濟因素,但是。如果缺乏有效控制,將最終動搖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而通過適當的遺產稅征收以及遺產稅的有效利用,可以大大緩和貧富差距這個矛盾。同時,也能最大程度的利用各類財產資源,推動社會整體的發展,維護社會的穩定。
其次,遺產稅的征收,也是我國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舉措,有利于社會公共事業和福利事業的發展。統觀世界各國實踐,遺產稅征收后均作為國家或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予以使用,且大多用于國家公共事務和社會福利支出。隨著經濟發展和個人財富的增加,遺產稅的征收數目將越來越可觀,那么,通過國家、政府的集體征收,就能最大程度的集中資金,為社會發展提供最大程度的財政支持,從而加快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目標。
最后,遺產稅的征收,也是國際總體形勢發展的需要,是我國與世界接軌的重要一步,同時。也是維護我國國民利益的有效措施。
目前,已經有一百多個國家開征遺產稅,可見,我國設立遺產稅制度的形勢已相當嚴峻。而且,隨著全球一體化的不斷深化,若在他國征收遺產稅情況下,我國仍不征收遺產稅,一方面將使我國成為他國公民在本國或資本國逃避遺產稅征收的避風港,另一方面,對我國公民和國家而言,也存在不公,將使大量資金流失國外。
二、我國建立遺產稅的立法構想
第一,征收面要窄,主要對象是超高收入者。開征遺產稅的目的主要是調整社會分配,限制不勞而獲,促進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因此我國遺產稅的征稅對象應當是少數有產階層的巨額遺產,限制以繼承方式導致財富向個人積聚。
第二,簡化稅制便于征收。世界各國開征的遺產稅可分為三種類型:總遺產稅制、分遺產稅制和總分遺產稅制。0由于我國有關財產繼承,財產登記等方面的法律和制度不健全,稅收征管手段比較落后,所以,我們宜采用總遺產稅制這樣既可保證稅源集中,便于征管,又可保證稅額及時入庫。
第三,不宜同時開征贈與稅。我國則不宜同時開征贈與稅。因為我國的個人財產和收入沒有建立登記和申報制度,要掌握私人之間的捐贈信息很難,征收成本很大。為防止納稅人以贈與方式避稅,可采取將一定時期內的贈與計入遺產一并征收的辦法,同時引導納稅人進行公益性捐贈。
第四,采取屬人與屬地結合的征收原則。遺產稅的征收應按照個人所得稅的辦法,采取屬人和屬地結合的原則,凡屬“居民”納稅人,死亡時應其境內境外全計遺產納稅,即承擔無限納稅義務,對“非居民”納稅人,死亡時就其在我國境內的遺產征稅,即承擔有限納稅義務。
第五,稅額應由國家稅務局征收。遺產稅款應由國家稅務局負責征收,并主要用于對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但可給地方一定的返還,充實地方的社會保障資金。
綜上所述,要在我國盡快設立遺產稅制度,我們必須首先落實以下措施:
第一,加大遺產稅的宣傳和思想引導,讓民眾對遺產稅產生準確的認識,為遺產稅的確立提供廣泛的群眾基礎。同時,要明示遺產稅的用途,有一個信息公開制度,從而保證其有效利用,也能讓民眾更易接受和認同該稅收制度。
第二,盡快完善我國財產申報和登記制度,實行嚴格的存款實名,加強金融機構和稅收部門的溝通聯系,可以通過堅強單位或基層組織的相關部門管理,來掌握個人財產狀況,避免偷稅漏稅情況出現。
第三,建立遺產稅收后征收后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共有制度。發達地區的上繳國家比例可以高一點,而經濟不發達地區或開發區,可以適當擴大地方比例,從而在全國范圍內予以財政收入的調劑,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第四,在適當的時候,制定統一的遺產稅法制度,借鑒國外的經驗教訓,完善贈與稅,免稅項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遺產稅法律制度,鼓勵措施等配套制度,同時,及時修改《繼承法》等相關法律規定。
遺產稅的確立,需要一個準備的過程。需要一個恰當的時機。在市場經濟日益發達,政府執政能力日益加強。民眾社會意識不斷覺醒的情況下,其制度終將在我國得到有效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