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勇
摘要:物權法的頒布施行使善意取得制度法律化了,但對于占有脫離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并未有定論。下文介紹占有脫離物善意取得制度在我國立法和司法解釋中規定和發展,并提出我國這種立法模式的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占有脫離物善意取得立法
中圖分類號:D923.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4-0081-01
一、新中國成立前占有脫離物善意取得制度的發展
在中國古代法《法律答問》中即已閃現占有脫離物善意取得制度的思想。例如睡虎地秦墓竹簡“盜盜人,賣所盜,得,當以衣及布不當當以布及其它所買,以買他物,皆界其主。今盜盜甲衣,以買衣而衣不當。”依據該規定,甲的衣服被盜后,己經賣給了買受人,買受人也已經支付了價金,衣服則不能退還給原所有人甲了,其中就包含有善意取得的思想。這可以說是我國關于占有脫離物善意取得在立法上的最早的體現。
我國民法善意取得制度發端于清朝宣統3年(1911年)的第一部民法草案《大清民律草案》。其中第1279條規定:占有物若系盜贓、遺失物,及前占有人非因己意而葬失之物,有回復請求權人自被盜、遺失或葬失之時其二年內,得向占有人請求回復其物。如系金錢、無記名證券或占有人由拍賣場所或公共市場,或向販賣與其同種之物之商人處以善意買得時,則無適用之余地。
民國14年至巧年(即1925年至1926年)復擬成的《民律第二次草案》,其中對善意取得制度的規定,與《大清民律草案》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如出一轍。
總的來說。解放前我國民事立法繼承的是德日等國的模式,甚至在內容上沒有任何變化。在占有脫離物善意取得采取的是折衷立法的立場,不當然承認也不當然否認,而是有所謂回復請求權之說。
二、新中國成立后占有脫離物善意取得制度的發展
(一)物權法頒布以前的立法和司法解釋
1949年新中國成立,廢除了包括舊“中國民法”在內的國民黨“六法權書”。而1986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沒有規定善意取得制度,可以說這幾十年間,民法上關于善意取得制度的規定是一片空白。
(1)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第12條規定“以欺詐、偷盜或脅迫等手段取得票據的,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出于惡意取得票據的,不得享有票據權利。”根據私法上的權利推定原則“凡是法律不禁止的,都是法律允許的”,即可推論出在不違反其他強行性規定的前提下,受讓人出于善意從以欺詐、偷盜或脅迫等手段取得票據出讓人手中取得票據的,可以享有票據權利。其不否認善意取得對票據的適用。
(2)1965年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布的《關于沒收和處理贓款贓物若干暫行規定》。是建國后最早體現對善意買受人利益承認和保護的法律。其第6條規定在辦案中己經查明被犯罪分子賣掉的贓物,應當酌情追繳。
(3)1996年12月16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規定的解釋》第11條規定:“行為人將財物已用于歸還個人欠款、貨款或者其他經濟活動的,如果對方明知是詐騙財物而收取,屬惡意取得,應當一律予以追繳;如確屬善意取得,則不再追繳。”
(4)1998年5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印發關于依法查處盜竊、搶劫機動車案件的規定的通知》第12條規定“對明知是贓車而購買的,應將車輛無償追繳對違反國家規定購買車輛,經查證為贓車的,公安機關可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110條和第114條之規定進行追繳和扣押。對不明知是贓車而購買的,結案后予以退還買主。”
總的來說,在盜贓物的善意取得土,除票據以外,我國采取的基本上是否定態度,即,善意受讓人不能因為善意而獲得盜贓物的所有權,他所遭受的損失只能向無權處分人追償。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有關規定
2007年頒布的物權法在善意取得制度上有了一定的突破,其中涉及的具體條文如下:
第一百零六條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己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款規定。
第一百零七條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占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后,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
新的物權法沒有讓我們失望,將善意取得制度法律化,詳細規定其構成要件,并將范圍擴大至不動產。同時對于遺失物也做了詳細的規定,采取的是呼聲最大的折衷立法立場。但是回避了對盜贓物的規定,如此必將導致繼續采用以前的審判規則。繼續對這些物不適用善意取得。
對于脫離物中最典型的兩種—盜贓物和遺失物,物權法與以往的立法和司法解釋正好互補,對于遺失物應適用物權法的規定,而對于盜贓物則參照之前的司法解釋予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