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摘要:司法審查制度是國家通過司法機關對其他國家機關行使國家權力的活動進行審查,對違法活動通過司法活動予以糾正,并對由此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造成的損害給予相應補救的法律制度。建立對偵查行為的司法審查制度,可以調整偵查權與審判權之間的相互關系。本文通過論述司法審查建立之基礎、研究西方國家司法審查的方式和我國目前偵查權制約中的缺陷來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司法審查機制。
關鍵詞:司法審查偵查權司法權偵查行為
中圖分類號:D926.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4-0089-01
一、偵查權的司法審查機制之理論基礎
(一)正當程序理論
正當程序觀念的核心思想是“以程序制約權力”,要求國家機關在處分公民權益時必須遵循正當、合法的程序進行,以防止國家權力的恣意、專斷。根據正當程序觀念,在刑事訴訟中,作為國家利益代表的偵控機關必須遵循法定的刑事訴訟程序展開追訴活動,在涉及對被告人的權益處分時,偵控機關不能單方面決定,而必須經過法院的司法審查程序后才能做出決定,因為只有在司法審查程序的介入下,被告人才能獲得向中立的法官陳述自己的意見及得到傾聽的機會。
(二)權力分工與制衡理論
現代法治的理念主要在對于封建專斷權的否定,通過三權分立,以司法權約束限制立法、行政的肆意、專橫,以達到權力的理性、有效的運作,從而起到保障人權的作用。早期的啟蒙思想家洛克根據自然法思想提出:人人享有天賦的自然權利,個人權利并非國家賜予的禮物,它們是生而有之,先于國家而存在,國家必須尊重和保護這些先在的權利。當行政權或立法權試圖變其統治為專制并試圖奴役或毀滅其人民的時候,人們可以訴諸他們的最后手段,即“上帝”。通過行使抵抗或革命的權利,人民便能夠在反對壓迫性和否定了自然法的實在過程中維護自然法。孟德斯鳩認為,一些正義先于實在法而存在。“如果說除了實在法所需求或禁止的東西以外。就無所謂正義不正義的話,那么就等于是說,在人們畫圓圈之前,一切半徑距離都是不等的。”為了實現正義、理性,他強調權力的分立、制衡。他指出:每個有權力的人都趨于濫用權力,而且還趨于把權力用至極限,這是一條萬古不易的經驗。為了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制約權力。
二、建立我國偵查權司法審查機制的幾點思考
就我國目前的偵查權司法審查機制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如檢察機關偵查監督的不力;當事人自我防范的限制,那么如何改進,筆者提出了以下的幾點改進的地方。
一是司法審查的權力主體。司法審查的權力主體是指具體由哪個機關行使司法審查權。筆者認為,從憲政和法治的角度看,司法審查制度的基本精神在于通過中立的司法權制衡強勢的偵查權,救濟弱小的私權利,最終達到防止公權力濫用、保障個人基本人權。從這一精神出發,并參酌國外經驗和國際刑事司法準則的要求,筆者認為司法審查的權力不應當由檢察院行使,而應當由法院的法官行使。
二是司法審查的內容。根據法治國家的一般經驗,司法審查的內容主要是偵查行為的“合法性”,即偵查行為是否符合法定的實體要件和程序要件;至于偵查行為的“必要性”,法院原則上應當尊重偵查官員的判斷。從司法審查制度的目的出發,法院對偵查行為合法性的判斷,必須依據《憲法》、《刑事訴訟法》和其他“法律”的明文規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司法解釋以及上級偵查機關的其他規定等,可以作為參考,但不能作為做出裁判的依據。
三是司法審查的程序。司法審查程序必須貫徹聽證原則、被動性原則(法院對候審羈押的職權性司法復查除外)、回避原則。聽證原則即司法救濟程序必須以開庭聽證的方式進行,在充分聽取雙方意見的基礎上做出裁定。被動性原則是指司法審查程序的啟動須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起司法救濟請求為前提。因為國家權力的運行具有假設的合法性,如果當事人不提出異議即推定為合法,這是出于訴訟效率方面的考慮。而法院對候審羈押的職權性司法復查,是因為羈押會對公民人身自由造成的較長期限的限制,考慮到超期羈押已成我國刑事司法的頑癥之一,因此需要對其從嚴掌握。回避原則是指針對已經過司法授權程序的事項啟動司法救濟程序時,參加過司法審查程序的法官應當回避,這是為了避免法官主觀因素的影響或某種利益上的牽連,給當事人提供一種形式上更為客觀、公正的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