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
美國因素是臺灣問題的關鍵,而其中最核心的又是美國對臺軍售問題,它一直困擾著中美兩國關系的良好發展。自1949年國民黨政府敗退臺灣后近60年來,美國從來都沒有中斷過對臺灣的武器供應,中間稍有變化也僅是從過去的“贈予”轉為后來的“出售”。資料顯示,在中美建交前的1950年至1978年28年間,美國政府平均每年贈予、出售臺灣武器裝備和其它軍事援助達1億美元左右。按現今美元比值計算,每年均在4億美元以上,累計達110多億美元。中美建交前美國對臺灣的武器援助
這一時期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50年到1956年,國民黨政府遷臺后處于極為困難時期,美國為了幫助蔣介石集團穩定社會、恢復經濟,無償援助資金14億美元,其軍事援助表現為“贈予性質”;第二階段從1957年到1965年,臺灣當局經過近10年的恢復、建設和發展,經濟開始出現復蘇,“聰明”的美國政府對臺灣的軍事支持開始由武器無償援助轉變為贈予與貸款并行;第三階段從1966年起,臺灣經濟實力明顯發生變化,美國政府對臺灣的武器問題由以往的贈予、貸款等形式過渡為銷售為主,并開始以技術幫助的形式在島內合作制造部分裝備。
上世紀70年代初,中美關系開始緩和。1972年2月28日,中美兩國領導人在上海簽署了《聯合公報》,美國承認“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考慮到這一前景,美國“確認從臺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將逐步減少在臺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之后,中美雙方開始了漫長而曲折的建交談判過程。中國向美國方面正式提出美臺“斷交、撤軍、廢約”三原則作為建交的前提。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共同發表《中美建交聯合公報》,宣布自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公報聲明,“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國斷絕與臺灣的“外交關系”,將同臺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非官方關系。1979年,卡特政府決定暫停與臺灣簽訂新的銷售武器協議;4月26日,美方軍事人員全部撤離臺灣;1980年元旦,美臺《共同防御條約》全部終止。從此,中美關系開始實現正常化。
“與臺灣關系法”成為中美建交后美繼續對臺軍售的借口
按理說,隨著中美關系的確定,美國對臺軍售應該停止,臺灣問題也應該朝著和平統一的方向發展。
然而,中美建交公報墨跡未干,美國國會竟通過了一項所謂的“與臺灣關系法”。1979年4月10日卡特總統簽署該法案,并聲明該法“自1979年1月1日起生效”。這就是說,中美建交公報與“與臺灣關系法”同日生效。
該法案聲稱,“美國決定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是基于臺灣前途通過和平方式解決這樣的期望”;“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或禁運來決定前途的任何努力,是對西太平洋和平和安全的威脅,并為美國嚴重關切之事”。據此,該法案在第二條(乙)第五項中確立“向臺灣提供防御性武器”的條文;第三條(甲):“美國將向臺灣提供使其能保持足夠自衛能力所需數量的防御物資和服務”;第三條(乙):“美國和國會應完全根據他們對臺灣需要的判斷,并依照法律程序來決定這類防御物資和服務的性質和數量。對臺灣防御需要做出的這類決定,應包括美國軍事當局為了向總統和國會提出建議所作出的估計”。該法案還聲稱,一旦出現任何足以危及臺灣安全的情況,美國將“依照”其“憲法程序”來“決定美國應付任何這類危險的適當活動”。
“與臺灣關系法”實際上把臺灣視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將臺灣與“主權國家”相提并論。這就為臺灣問題的解決設置了新的障礙,也為美國介入和干涉臺灣問題埋下了伏筆。正是根據這部法案,美國政府不時尋找種種借口,繼續向臺灣出售大量高性能武器裝備,使臺灣當局頑固拒絕和平統一,也使中美關系經常受到不良影響。
中美兩國建交后圍繞對臺軍售展開激烈交鋒
為解決售臺武器問題,中美兩國政府多次舉行談判。期間,美國曾打算通過放寬對華出口,部分解除對華武器禁令,向中國提供某些可供軍民兩用的技術出口辦法,來換取中國同意美國向臺灣銷售武器。
對此,中國政府嚴正聲明:“我們寧可不要美國的武器,也絕不同意美國繼續干涉我內政,售武器給臺灣。”如果美國“不顧我方一再堅決反對”,繼續出售武器給臺灣,中國“勢必做出強烈反應”。時任外交部長的黃華還用美國在南北戰爭時期反對英國向美國南方出售武器的例子,提醒美國不要把自己堅決反對過的一種國際行為強加到中國頭上。之后,中國方面還明確地告知美國政府:臺灣事關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美國不要以為“中國現在有求于美國”,就可以在臺灣問題上為所欲為。即使“由于臺灣問題迫使中美關系倒退的話”,中國也“會吞下去”。
經過激烈談判,中美兩國終于在1982年8月17日達成協議,發表了《八一七公報》。美國政府在公報中聲明:“美國政府非常重視它與中國的關系,并重申,它無意侵犯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無意干涉中國的內政,也無意執行‘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政策。”美國并承諾“它不尋求一項長期向臺灣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臺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后近幾年的供應水平,它準備逐步減少對臺灣的武器出售,并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后解決。”
需要說明的是,美國在這里所承諾的“不超過中美建交后近幾年的供應水平”,是指1979年1月至1982年8月的水平;其數量逐年減少,指的是每年減少20%;經過一段時間最終停止向臺灣出售武器,指的是按20%的速度減少,應在5年后即1988年美國就應該徹底停止向臺灣出售一切武器裝備。在這一問題上,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應該說,中國政府向美國提出的要求一點都不過分。
中美建交后,美國政府提出,在中美建交前,美國按協議應交付臺灣的8億美元武器沒有賣完,應當繼續執行協議。考慮到售臺武器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對美方這一要求,中國政府予以同意,并相信美國政府會遵守承諾,處理好這件事情。原則上說,美國在中美建交后賣完這8億美元武器后,便應無條件終止向臺灣出售武器。但是,美國實際做的與紙上寫的卻大相徑庭。
美國政府在對臺軍售問題上違背中美政府協議
據臺灣“外交部”后來公布的聲明證實,就在美國駐華大使向中國政府提交《八一七公報》草案的當天,美國政府背地里向臺灣當局做出了6點保證:一、美方不會同意設定期限停止對臺灣的武器出售;二、美國不會同意就對臺武器銷售問題同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事前磋商;三、美國不會同意在臺北和北京之間扮演調解人的
角色;四、美國不會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要求,而重新修訂“與臺灣關系法”;五、美國并沒有改變其對臺灣主權問題的立場;六、美國不會對臺灣施加壓力,迫使其與北京進行談判:很顯然,中美兩國政府簽訂的《八一七公報》成為了美國霸權主義欺世盜名的幌子。
《八一七公報》發表之后,美國對臺軍售一直沒有停止。考慮到《公報》的表面限制,美國對臺武器的銷售是明里一套,暗里一套。一方面,美國在售臺武器的數量和型號上,盡量給外界一種遵守《公報》的印象;另一方面,卻又設法繞過《公報》,暗地里提高售臺武器的質量等級和數量規模,直至1992年9月,美國政府竟然公開突破《公報》的限制,向臺灣出售價值高達60億美元的150架高性能F-16戰斗機。以后也是年年出售,從未間斷。據統計,自1979年美國公布“與臺灣關系法”以來,近30年間美國向臺灣出售了60余宗高性能武器,價值高達700多億美元。
經過如此多年的密切“合作”,目前美臺之間的軍售運作已日益制度化,從計劃申請、立案、評估、修訂、采購、運輸到交貨形成了一整套嚴密的程序。為此,臺灣當局專門在美國成立了一個武器裝備采購組,組長為少將軍銜,下設規劃、軍售、商購、履約、預財小組。采購組分別在德頓、費城及紐坎伯蘭等地設有聯絡官;規劃小組則在紐約與洛杉磯設有督運官,負責武器裝備采購事宜的落實。
從1998年開始,美國在每年4月間,都要在華盛頓與臺灣武器裝備采購人員舉行一次年度軍售會議,雙方就武器裝備購買的項目、售價等問題進行商談。會前,美方要派官員“訪問”臺灣,實地了解并評估臺灣的武器裝備采購需求。會后,美方根據所商談的項目及美方的認同,向美國防部提交售臺武器意向,而后由美國國家安全會議對臺申購的軍品清單進行最后確認,并提交美國總統批準。
本世紀開始,小布什決定拋棄“年度軍售會議”制度,改為“安全和戰略層次的高層會談”,即“美臺防衛高峰會”。2002年3月第一次舉行,“軍售會談”改為討論“臺方建軍政策與海峽兩岸軍力平衡”,并將對臺軍售提升為“國家安全層次”,由軍火貿易發展為“戰略討論”。近年來,又易名為“美臺防務工業會議”。通過這些會議,雙方可以根據需要隨時進行磋商和交易。臺灣如有軍購需要,可隨時向美提出,不必再曠日費時地等待,美則會即時做出反應。上述情況表明,美臺軍售程序開始由“定期對話”走向“不定期對話”;由“年度會談”轉為“即時反應”,方式更加靈活、務實和隱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