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維
【摘 要】真正解決貧困的辦法——從窮人自身來解決貧困問題,因為我們已經看到無論生產力怎樣的提高,人口的增長都會消化掉它的作用。
【關鍵詞】貧困 道德節制 人口
在《人口原理》“改善貧民生活的有效方法”的一節中馬爾薩斯講到“通過對每個人的利益
和幸福的直接關心而取得效果。它并不勉強我們從我們所不習慣的動機出發,來追求我們所不能明確領會到的或因遙遠和曖昧而削弱了作用的—般的善果。全體的幸福是各個人的幸福的結果,并且首先從各個人的幸福開始。步伐不必一致。每步都能生效。盡管有多少人不去做,凡忠實盡員的人,都能獲得其努力的全部果實:這種責任就是愚夫愚婦也能了解。凡沒有撫養能力的人不得生育子女”這是馬爾薩斯在《人口原理》中對道德節制的一段論述,這段話不論從哲學上整體與部分間的關系,還是從社會學中人的社會屬性、自然屬性,抑或從倫理道德方法面都體現出了它的合理性和邏輯的嚴整性。這種“凡沒有撫養能力的人不得生育子女”的脫貧方法給人的第一感覺是荒謬、沒有道理等一些總之是無理取鬧不能提到考慮日程上的方法。但如若真正證明它的不合理性似乎又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縱然馬爾薩斯的批判者如此眾多,每每提及此觀點要么只是簡單敘述,要么就是偏離道德節制的本意對此來進行反駁。
從15、16世紀貧困被列為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人口學家的研究對像以來,貧困似乎總是圍繞著要素的稀缺、階級關系、政治制度、歷史等因素來研究和改善,且總是把改善貧困狀況的任務潛意識地交給政府,把貧困的原因歸結為社會、政體的種種不合理之處,似乎這其間真正的主角——窮人僅僅是一個局外人、看客,自己如何成為窮人和如何變得不再是窮人都是事不關己或自己無能為力的事。窮人這樣想也并非沒有道理。以英國圈地運動時期為例,社會學家對此的評述是資本家剝削了農民的土地,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所以農民貧窮。經濟學家對此的觀點是農民們沒了土地,被迫淪落成為廉價的產業工人,所以依然貧窮。伊麗莎白女王為此頒布濟貧法成立濟貧院,但依然沒有改變貧窮。再以沒有剝削壓迫的社會主義為例,新中國成立時,為了國力的增強,依據國情農業反哺工業,今天的經濟學家看農民的貧窮是當初存在“剪刀差”的歷史問題。改革開放后,農民進城打工,由于工資過低所以貧窮……這些論斷并不存在錯誤,只是我們在分析貧困問題時不應將社會理想化、理論化。從已有記載人類社會的史料中我們不曾看到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一個真正沒有階級、真正能夠做到分配絕對公平的社會,在整個過程里貧窮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理由,貧窮也從沒有被真真正正的消滅過。但其中最關鍵的不是我們找出了引起貧困的社會歷史原因,也不是為此制定了何種政策,更不是社會中有一些站在窮人立場上為窮人申辯的理論家、政治家,關鍵是要讓在這個過程里苦受難的人們知道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這個現實的社會中走出貧困的生活。
這應該是一個可以被剝離出的問題,從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中,從每個世紀的每個國家的每個學術、政治領域中剝離出的問題。貧困中的人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不論你們生活的社會是憐憫你們還是鄙視你們,不論政客、學者是站在你們一方的朋友還是你們的敵人,不論這個世界對你們的遭遇是同情還是淡漠,這些都不會真正改變你們的境況。人類社會復雜的歷史中有過每一種我們能夠想象到的制度、社會關系,但可以肯定這里從沒有消滅過貧窮,曾經是,現在依然是。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曾經有過綠色革命,而今的科技革命還在繼續,糧食的產量似乎已經達到了馬爾薩斯所說的“每一塊土地都像花園一樣”,科技進步到前人不能預想的程度。但糧價問題還在全球蔓延,拉美各地發生糧食騷亂,非洲出現饑荒跡象,亞洲各國開始控制糧食出口,連歐美民眾都開始感到糧價的負擔……隨著這些消息在媒體中頻頻出現,一個名字再一次的浮現:馬爾薩斯。
今天,對他的評價不應該再停留于:“人口,在無所妨礙時,以幾何級數率增加。生活資料,只以算術級數率增加?!闭J為窮人“沒有權利得到一點食物,......在自然的宴席上,沒有他們的席位,自然命令他們離開”。以及他認為抑制人口增長的自然因素只有兩種:“貧困和罪惡”。進而批判馬爾薩斯最大的失誤在于沒能預見到技術革命對糧食增產的作用。經典例子就是二戰之后的“綠色革命”。1961年印度已經滑到了饑荒邊緣,但是綠色革命中研發的一種大米品種讓大米產量提高了10倍,印度不但從饑荒邊緣轉了回來,而且一口氣又生了7億人。批判他也沒有預見到貿易全球化對于抑制糧價的作用:具有自然和經濟優勢的國家低成本產糧,然后運到種糧成本高的地方,從而緩解供求矛盾。經典的例子就是1846年英國廢除限制糧食進口的《谷物法》,后果就是接下來的半個世紀里,英國糧價一跌再跌。批判他沒有預見到的趨勢,是人類自發的避孕意愿——福利制度發展使人們養兒防老的觀念淡化,女性解放讓很多女性選擇晚婚晚育……總之社會越發展,人們越不愿生孩子了。對此最好的說明就是發達國家生育率都很低,比如英國,現在一家平均只生1.6個孩子,而且還在下降之中。于是這些批判讓馬爾薩斯再一次成了眾矢之的,批判他為資產階級辯護、悲觀、簡化人與自然關系、看不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社會的作用等等。也許在對馬爾薩斯批判的同時我們應該也拿出一些有理有據的證據,列舉出在這300年間哪一個社會和國家因為科技進步、貿易、避孕等等而消滅了貧困,而又有哪一個社會和國家是人口的增長沒有超過生活資料許可范圍這一恒常的趨勢。據估計到本世紀中期世界人口會突破90億,誰能保證不需要新的綠色革命就可以養活這么多人口?就算可以實現技術突破,誰又能保證它會及時到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最近指出,到2030年世界糧食產量必須增長50%才能避免饑荒。這里我們并不是為馬爾薩斯辯護,批判那些批判馬爾薩斯的人,只是在這些批判者批判的過后是不是就找到了一條脫離貧困的道路,那些被推崇的馬爾薩斯沒能預料到的進步是否真正解救了困苦中的人們。這也就是真正要把貧困這一問題從這其中剝離出來的原因。
回到文章最初提到的“從各個人的幸福開始”以及“道德節制”,這本因該是一個不復雜且能簡單實現的問題。從這里也許可以這樣武斷地講,這個社會里能夠有能力有知識在公眾面前討論貧困問題的人都不是貧困的人,他們不需要馬爾薩斯所說的“道德節制”,當然這里也包括馬爾薩斯本人。他們有能力撫養后代,所以他們不去理會所謂的道德節制。而是把研究貧窮的目光轉向了階級、政府、制度,這是一股浩大的勢力,像我們今天從電視、報紙等一些媒體上所看到的那樣,一些國家在建立、完善社保制度,低保問題、減稅、糧食補貼、貧困地區的教育、農民工的工資等等。我們并不是說這些都是徒勞無功的努力,只是我們應該回過頭看一下它們的最終結果。我們真正的消滅貧窮了嗎,這些“利器”真如我們想象中那樣效果顯著嗎。也許有人會說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總有一天會把貧窮消滅??墒俏覀儾灰耍窕钤谌祟惵L的歷史里的人們一樣,我們也活在明天的歷史里,我們沒有我們自以為中的那般特別,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這些繁多的政策、制度看起來不見得要比當年伊麗莎白女王頒布的《濟貧法》更優越。如果不從人類貧困的本質出發,我們會像我們的前輩們一樣,永遠留存著讓貧困孳生的土壤。
“人口的增長有超過生活資料許可范圍這一恒常的趨勢”這是一個不用去證明的道理,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沒有一刻離開過它的伴隨。公式化、數字化、模型化的今天,人們似乎已經不習慣用難以量化的感覺來說明問題。最初人們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考慮貧困問題,經常使用收人、消費、財產或者生產等經濟指標來測量貧困,比如認為一個人或家庭,當缺乏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品時,他們則處于貧困狀態。其實問題本可以在此就停止而且得到解決了,不用再讓貧困問題廣泛發展到社會學等諸多學術領域。沿著最初的思路,從經濟學的角度測量貧困。那么我們問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經濟學是研究什么的,經濟學是研究對稀缺資源的配置。到這里,問題在邏輯上已經達到了一個循環,即貧困問題就是稀缺問題,人的貧困就是人所需要的資源稀缺。在馬爾薩斯提出“人口的增長有超過生活資料許可范圍這一恒常的趨勢”的時代,已經有足夠的歷史讓人們回顧,從而來證明它的正確。進而我們就可以得出真正解決貧困的辦法——從窮人自身來解決貧困問題,因為我們已經看到無論生產力怎樣的提高,人口的增長都會消化掉它的作用,所以為了讓資源不再稀缺只能把目光放在人類自身上。而且馬爾薩斯還天才般地提出了“兩種抑制”,以及貧困是因為人們違背了自然規律所遭受的痛苦?;仡櫲祟惿鐣L的歷史,環視被我們標榜的今天,哪一刻黑暗角落里饑餓的聲音消失過,哪一刻自由民主的國度里貧困的腳步離開過。
也許“道德節制”已成為了一個我們唯一沒有嘗試過的藥方,它被遺落在醫治貧困藥箱的角落里,滿是塵土,滿心哀怨。
參考文獻:
[1]馬爾薩斯.人口原理.
[2]李宗正.馬爾薩斯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