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曦
【摘 要】在相同的歷史背景下,比較分析馬克思恩格斯的人口原理與馬爾薩斯人口原理的相似與不同,在兩種人口原理的各自系統闡述以及相互的贊賞和批判中尋找有待討論和發展之處,以及現存的對兩種人口理論的批判。
【關鍵詞】恩格斯 馬克思 馬爾薩斯 兩個生產理論 人口原理
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對經濟學的貢獻,尤其是對人口學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作為人口學奠基之作現在依然被學者們所討論著。而馬克思恩格斯對人口問題也有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兩個生產理論并與人類社會發展相匹配形成了馬恩的人口原理。兩種人口原理有不同的內容并自成體系,它們之間有相通之處有又相互批判的地方。本文主要對兩種人口理論進行梳理并表述自己的觀點。
一、兩種人口理論產生的社會背景
從歷史的維度看,馬爾薩斯與馬克思恩格斯是處在同一個歷史時代,當時整體的社會背景正是英國產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時期。馬爾薩斯人口原理的誕生較馬克思恩格斯略早,第一次系統明確地提出了人口與其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料之間的關系。恩格斯的人口研究開始于十九世紀中葉國際工人運動高漲的年代。
從十八世紀三十年代開始,英國進行了產業革命,經過近百年的苦戰,基本上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階段到大機器工業階段的轉變,奠定了資本主義的物質基礎,英國成了“世界工廠”。資本主義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英國的社會面貌,但是卻沒有改變勞動群眾的命運。產業革命使廣大的小生產者特別是農民迅速破產,不斷流入無產階級的隊伍。
二、兩種自成體系的人口理論
1.馬克思恩格斯的人口理論
馬恩對人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本著作,提出了物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人自身的生產的劃分,即著名的兩種生產理論。兩種生產理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從最初創立唯物史觀時就一貫堅持的思想,基本內涵包含以下三層基本思想:
第一,歷史發展中決定性的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不僅包括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而且也包括“人類自身的生產”。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主要指人們衣食住行所必需的資料以及為生產這種生活資料所必需的生產工具的生產;而人類自身的生產主要指人類肉體生命的世代延續,即種的繁衍,也就是血緣關系和家庭關系的建構與發展。
第二,物質生活資料生產和人自身的生產都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制度的制約因素或決定因素。但是,在不同歷史條件下,兩種生產對社會制度的制約作用的程度有所不同。一般說來,愈是遠古時代,物質資料的生產力水平愈是低下,人類自身的生產,即血緣和家庭關系對社會制度的制約作用就越大;反之,物質資料的生產力水平愈是提高,人類自身的生產對社會制度的制約作用則愈小。
第三,由原始時代向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時代的過渡過程表現為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逐步占據主導地位、而人類自身的生產、即血緣和家庭關系的作用不斷弱化的過程。與此相適應,以私有制、階級對立和國家統治為特征的政治社會取代了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氏族社會制度,人類由無階級的原始公有制社會進入了以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社會。
2.馬爾薩斯人口原理的闡述
馬爾薩斯被視為現代人口學的奠基人。馬爾薩斯曾宣稱他的人口學原理不僅對人類,而是對所有物種普適的自然法。在《人口原理》中馬爾薩斯提出了“兩個公理”、“兩個級數”和“兩種抑制”。
“兩個公理”即是兩個前提:“一是食物為人類生存所必需;二是兩性間的情欲乃至性欲是必然的,并且幾乎保持恒常狀態。”“兩個級數”是說,人口將按幾何級數增長,而物質生活資料只能按算術級數增長。因此,人口過剩和物資匱乏在馬爾薩斯看來幾乎是必然的,從而也就必然會產生人口貧困以及人口流動等經濟社會問題。“兩種抑制”是馬爾薩斯提出的解決人口問題的兩個方法,一是積極的抑制,即通過提高人口死亡率來減少人口數量,如通過戰爭、饑荒、疾病以及瘟疫等辦法達到目的;二是預防的抑制,主要是讓人們通過擔心自身社會地位下降以及子女撫養成本較高而使自己生活水平下降,從而采取不結婚或者晚婚等等方法達到控制人口的目的。
馬爾薩斯認為,人類生存必需食物這是自然規律,人類的情欲必然導致人口增長超過生活資料的增長,在人口增長與生活資料增長兩者不平衡的時候,人口的自然規律要求兩者必須保持平衡。這就必然產生一種強大的妨礙來阻止人口增長。這種妨礙就是貧窮與罪惡,表現為失業、疾病.饑荒、瘟疫、暴行、戰爭等。
三、兩種人口理論的不同
馬克思恩格斯和馬爾薩斯在各自的人口理論中都提出了人類自身的生產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發展的兩個不可或缺的基礎條件和決定因素。但是作為兩種獨立系統的人口理論在更多的地方有著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作者所代表的階級不同
馬克思恩格斯是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也是馬克思主義人口理論的創始人和奠基人,一直站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立場上,領導國際工人運動和無產階級革命。因此,馬恩的人口理論也是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為廣大勞動人民謀取利益。分析相對過剩的人口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特殊產物,是資產階級統治下剝削勞動人民的結果。
而馬爾薩斯正相反,由于他在其著作中極力地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得到了統治階級的青睞。他的著作,反映了資產階級化的土地貴族的利益和要求,具有以下兩個突出的特點;第一,維護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反對無產階級;第二,為土地貴族的利益辯護,反對工業資產階級。《人口原理》一書,馬爾薩斯分析資本主義制度下貧困階級的貧困、失業等現象歸結為無產階級自身的原因,是由于他們生育過多,與資本主義制度沒有關系。
2.原理的主要決定因素不同
盡管馬爾薩斯與恩格斯都贊同人類自身的生產與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但是在這兩個不同生產的從屬關系上,兩者有著不同的看法。
(1)馬恩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分析兩種生產
在原始社會,人們的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很難依據當時的物質資料的生產與再生產狀況來說明原始社會的基本特征。因此恩格斯引入“人類自身的生產”這一概念,使之與物質資料的生產相并列,從家庭和血緣關系的角度使唯物史觀的一般原理具體化,從而揭示原始社會的基本結構和特殊發展規律。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指出:“生產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通過勞動而達到的自己生命的生產,或是通過生育而達到的他人生命的生產,就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可以看出馬恩對于人口問題的認識和考察區分了人口生產所具有的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并且指出人口生產的社會性是處于決定性方面,人口的增長帶來消費的增長反過來又刺激生產。
(2)馬爾薩斯認為兩種生產是互相制約的
人口增長的數量嚴重受限于生存手段,當生存手段增加后,人口也相應增加;人口壓力刺激生產增長,生產增長反過來也刺激人口增長。從長遠來看,生產增長不能與人口的增長潛力保持同步,人口數量與供養能力之間必將出現巨大裂痕。
馬爾薩斯總結出人口規律有自己的運動狀態和方式,運動的周期性是與生活資料的數量是否與人口數量匹配相關聯的。當生活資料的數量不能夠滿足當前人口對食物的要求時,貧窮就悄然產生,這種“積極地抑制”必然提高死亡率從而減少了人口的數量,迫使人口數量適應生活資料的數量。相反,當人口數量很少,而生活資料的數量相對于人口數量十分豐富時,人們不僅有能力保證自身生活水平而且能夠很好的撫養子女甚至撫養更多的子女,人口開始由于生活充裕而增加,直到再次被生活資料所限制,一個新的循環又開始了。
四、對馬爾薩斯人口原理的批判
在人口理論發展史上,是馬克思最先對馬爾薩斯人口論進行了批判斗爭,他闡明了危機、失業、貧困等都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統治的產物,人口相對過剩本身正表明資本主義社會是發展中必須消除的障礙。
在馬恩看來,馬爾薩斯所謂人口對生產力造成壓力的問題,實際上是生產力對人口的壓力。馬爾薩斯把生產力低下歸咎于過剩的人口,實際上是動蕩的資本主義經濟造成的后果,危機、失業、貧困等都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統治的產物。過剩人口是一種歷史現象,在不同的生產條件下有不同的性質,從而馬克思恩格斯放棄了尋求普遍實用的絕對的人口規律的努力,只是給出了一個特定解,即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相對過剩人口規律。
所謂人口規律,即人口與歷史的關系絕不是以“人數之多寡為比例”的簡單的線性關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口本身不是一個只具有數量關系的抽象,而是有著許多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且受這些聯系和關系制約的復雜的復合體。人口數量的增減變化,歸根到底取決于人口自身的矛盾運動,取決于作為歷史創造者、作為社會的人而存在的人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
參考文獻:
[1]馬爾薩斯.人口原理.商務印書館,1992.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
[3]劉家強.人口經濟學新論.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4]羅納德?米克.馬克思恩格斯論馬爾薩斯.三聯書店出版社,1957.
[5]王聲多.馬爾薩斯人口論述評.中國時政經濟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