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元 陳義生
義務教育是關系國民素質水平的基礎,解決好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是各級政府的共同職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體制經歷了“地方負責,分級管理,以鄉為主”、“地方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和“明確各級責任、中央地方共擔”等三個發展階段。
2006年新《義務教育法》頒布,開始實施新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機制,使政府成為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主體,但是新的經費保障機制仍然沒有解決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不足的問題。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就已明確提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支出在2000年應該達到4%,但直至2008年,實際投入離這個目標還有一段距離。目前,不少農村學校還缺乏基本的辦學設施;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偏低;教師待遇偏低,師資數量與質量難以保證;而且不少農村地區的“普九”債務仍然比較沉重,有待化解。此外,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核算、預算管理、資金撥付、財務監控等財政管理機制還不完善,資金的擠占、截留和挪用仍有發生。
針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應主要從政府投入角度加以解決。
1.增加對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
經費投入不足是影響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突出問題。目前,國家財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為7%左右,其中發達國家達到9%左右,經濟欠發達的國家也達到4.1%,而我國仍未達到4%。因此,政府要進一步增加財政對義務教育投入的力度,提高經費保障標準。要在農村盡快實施“全面免費”的義務教育。可以采用區別對待的辦法,對縣以下、特別是鄉鎮以下的農村中小學所有學生全部實行免學雜費,又免教科書費和寄宿生活費,并對經濟條件差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現金補貼。在增加經費的同時,要考慮化解農村義務教育歷史債務。可考慮由政府、教育、鄉鎮按一定比例分擔,限期化解償還;或者利用國家轉移支付、城市教育費附加,用專款一次性解決。
2.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體制。
2006年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機制改革,已經就各級政府分別承擔什么樣的投入責任作了明確,逐步實現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從“以縣為主”向“教育管理以縣為主,教育投入中央地方共擔”的方向過渡,避免了上級政府將責任推給下級政府的可能。如義務教育的設備專項經費應明確由省級財政承擔,教師培訓費用要由各級財政足額安排等。
3.縮小城鄉教育經費差距。
農村的義務教育才是我國義務教育的主體。但長期以來對于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卻沒有被放在重點保障的地位,農民并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國民待遇。因此,義務教育的投入應進一步向農村地區傾斜。要通過法律法規形成城鄉統一的生均公用經費、辦學設施、教師編制、教師待遇等方面的基本標準,使城鄉之間和不同區域之間的辦學條件、師資水平、教學質量、升學機會基本均衡,保障教育公平。師資數量和質量是決定教育質量的關鍵,要用待遇留人,縮小城鄉教師收入差距,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積極到農村從教和穩定現有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政府應建立一個統一的義務教育教職工的激勵機制,使其更好地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穩定義務教育的教職工隊伍,保障基礎教育的穩步發展。還應建立重點針對老、少、邊和山區鄉村教師的“特殊津貼”,作為他們在艱苦條件下工作的獎勵和補償。同時,要對貢獻突出的農村中小學教師實施重獎制度,并將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4.規范中央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中央政府每年用于義務教育的轉移支付的比例,各個省每年對于其地方的轉移支付的比例是多大,這都直接關系到地方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和落實程度。因此,在進行縱向的轉移支付時,根據實際情況,一般性的轉移支付要有一個確定的比例。如,根據地區特點,對其某縣每年的義務教育投入有多大比例要通過中央的轉移支付來實現,有多大比例要通過省級的轉移支付來實現,明確一個確定的數值,并且保證在一定的時期內不會隨便變動。這樣才能保證農村義務教育投資的穩定來源。在進行縱向的轉移支付的過程中,要改革原體制中稅收返還方式,以實現公平為目標,抑制地區間貧富差距繼續擴大的趨勢。同時,要注意形成規范的橫向均衡機制,能夠將經濟發達地區的一部分收入轉移到欠發達地區。要注意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之間的比例,多一部分資金用在一般性轉移支付上,適當的減少專項轉移支付的數額。這樣更有利于增加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經費。
5.加強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管理。
加強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管理,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首先要細化義務教育經費的預算,在預算中應設立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專項資金、教師培訓專項資金、特殊津貼專項資金、貧困生生活補助專項資金等項目;其次,應實行中央和省級政府對各縣市義務教育經費撥款直接轉移支付、各縣市教育經費直達學校的運行機制,消除中間環節,以避免教育經費擠占、挪用和截留問題;第三應規范學校收費,杜絕教育亂收費。在國家取消了學雜費和課本費后,學校除了按“一費制”標準收取作業本費和寄宿生住宿費外,嚴禁再向學生收取其他任何費用;最后是加強監督審計。對挪用、截留、擠占教育經費、不能及時足額撥付教育經費以及教育亂收費行為實行問責制,追究有關部門和領導的責任。同時,地方各級政府用于義務教育的資金要全額列入政府財政預算,并單獨列項,便于人大監督。
(作者單位:高安市銀樹小學、江西省審計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