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困難,最為突出的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收入差距過大,解決“三農”問題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農民增收趨緩的原因,提出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培育農村經濟新增長點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 農民 增收趨緩原因分析 增收主要途徑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農村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農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仍然相對滯后。特別是2008年以來,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困難,最為突出的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收入差距過大。因此,解決“三農”問題迫在眉睫。
1.農民增收趨緩的原因分析
1.1農業是弱質產業,持續增收困難重重
農業是第一產業,雖然國家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歷史欠賬多,農村依然是靠天吃飯,糧食產量受自然因素制約,無法實現旱澇保收。近年來,雖然糧食年年增產,但由于農資價格上漲,農民增產不增收。如2008年9月,絕大部分農資價格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國產復合肥、氯化鉀、磷酸二銨等化肥價格同比漲幅均超過40%,農用柴油(0號)、飼料、地膜、棚膜的價格漲幅也超過了10%。農資的上漲導致生產成本大幅提高,造成了增產不增收。加之受現有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響,農民收入基數低,使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761元,比上年實際增長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比上年實際增長8.4%, 2008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07年的3.33:1擴大為3.36:1絕對差距首次超過1萬元。
1.2戶自為政的小農經營制約了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
改革開放后實行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多數農村被演繹成純粹的“家庭經營”,農戶“聯產”成了一句空話。一家一戶的小農經營根本無法進行農業產業化生產,戶自為政的農民無法也無力進行農業基礎建設和新技術推廣。“家庭經營”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益,出現了高投入低效益。“家庭經營”的農民,一年只有兩三個月時間做農活,其他時間無事可干,既造成了勞動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又制約了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一家一戶的小農經營,由于農民科技素質低,經營手段粗放,使得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不高,無法滿足城鄉居民對農產品多樣化、優質化、專用化、營養化的消費需求,造成農產品供給與需求脫節,競爭力不強,出現賣出難和價格下跌現象,從而導致農民增收困難。
1.3農村勞動力轉移乏力影響了農民增收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步伐逐步加快,農民勞務收入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2008年,山西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97.24元,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對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4.6%。可見,外出務工是促進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近年來,隨著《勞動合同法》的執行,用工單位負擔加重,一部分費用轉嫁到農民工身上,致使農民工工資降低。特別是2008年以來,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外出務工人員就業不穩定,人均打工收入比上年減少,影響了農民收入。另外,由于農民工科技教育素質偏低,影響了外出務工人員在企業的勞作質量和收入水平。
2.農民增收的主要路徑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增收問題。在新形勢下,我們要適應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形勢,創新理念,理清思路,充分挖掘農民增收潛力,積極探索農民增收的新途徑、新措施。
2.1加大扶持農業力度,強化惠農政策的落實
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要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就迫切需要各級政府加大扶持農業力度,從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到農業科技培訓全方位加大資金、技術扶持,把弱質農業變為強勢農業。要加大農業補貼力度,強化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增加農業補貼資金的絕對量,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同時,加強農產品價格和生產資料價格的宏觀調控,盡量控制農業生產成本的上升幅度,實行減支增收。
2.2開展土地有償流轉,培育主導產業,穩步推進農業現代化
農戶自給性的家庭承包經營生產與日益發達的農村社會化大生產需求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是導致中國農民收入增幅緩慢的根本原因。要從根源上解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這一問題,首先要解決好“統”與“分”的關系,倡導“家庭經營”和“聯產”有機結合,發揮“統”與“分”的雙重作用,開展土地有償流轉和土地股份合作,實現大戶工廠化集中經營土地,讓農民在土地有償流轉中獲得收入。土地的有償流轉、規模經營既有利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現代高效農業產業化發展,又有利于發揮比較優勢吸收外部資本,促進農業生產水平提高,扶持和培育壯大一批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打造知名品牌,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保證農民持續增收。
2.3發展設施農業,提高產品質量,實現農民增收
設施農業是在人們生活需求不斷增長的同時發展起來的,是在人為可控環境保護設施下的農業生產。設施農業具有高投入、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的特點,是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設施農業主要是設施蔬菜、花卉、瓜果和畜牧養殖業。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設施農業對農民收入貢獻效率越來越高。如:一個溫室大棚年收入可達1.5—2萬余元。因此,我們要狠抓設施農業的發展,實現農業生產工廠化,提高農產品質量,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的轉變,實現農民穩定增收。
2.4發展勞務經濟,增加工資性收入
近年來,農民工資性收入在農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勞動力輸出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新增點。因此,我們要積極拓寬勞務輸出渠道,引導勞務輸出由無組織的散兵游勇型向有組織的成建制輸出型轉變,不斷擴大成建制勞務輸出規模,積極打造勞務品牌,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
2.5著力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培育新型農民
農民自身科技文化素質整體偏低,導致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緩慢與低效,農民創收能力不強,農業生產效率不高,嚴重制約了農民增收。因此,我們要強化農民培訓,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鼓勵農業科技人員下鄉,鼓勵他們用各種方式向農民傳授科學技術,辦好各類農村科技協會及各類夜校,提高農民科技文化水平,以此帶動和促進農業生產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總之,增加農民收入,解決 “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任重道遠,我們要采取多種措施,下大力氣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城鄉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熙.新形勢下農民增收的新思考.中國農經信息網,2009年2月13日.
[2]山西省農業廳經管局.山西省農民收入30年回顧.中國農經信息網,2008年11月14日.
[3]華道林,高翔.新形勢下增加農民收入的途徑及措施.中國農經信息網,2008年7月29日.
[4]高克宏.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思考.中國農經信息網,2008年6月12日.
曹宏燕 (1974.2—),女,任職于晉中市榆社縣農經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