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來富 聶 影 陳家學
【摘要】 稻瘟病是水稻生產的頭號殺手,對水稻產量和品質影響最大。稻瘟病又稱稻熱病,俗稱火燒瘟、吊頸瘟。近幾年我市水稻主產區水稻稻瘟病發生嚴重,且流行迅速,病情嚴重,大面積造成白穗和秕谷,減產幅度高達30-40%,嚴重的地塊造成絕收。
【關鍵詞】 稻瘟病 診斷 防治
1.發病癥狀
根據危害時期和部位不同,稻瘟病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和谷粒瘟。一般以葉瘟和穗頸瘟危害較大。
葉瘟在秧苗三葉期后到抽穗期均可發生。一般在稻株分蘗期到拔節期盛發。葉瘟病斑分普通型、急性型、白點型和褐點型四種類型,急性型病斑的出現往往是該病流行的預兆。
穗頸瘟在穗頸上初生褐色小點,擴展后可使穗頸成段變褐或黑褐色。發病早而重的稻穗抽出后便成白穗,發病晚的秕谷增多。
此外,葉舌、葉耳、葉枕也可發病,病斑初呈暗綠色,后變褐色至灰白色。葉枕發病可延及葉鞘,產生不規則大斑,有時葉片與葉鞘相鄰處因組織被破壞而折斷。這些部位發病后常可引起節瘟和穗頸瘟的發生,識別葉部各種病斑,對準確判斷稻瘟病發展趨勢和開展測報都很重要。
葉片出現病斑后3—8天和穗頸發病后10—20天是分生孢子形成的高峰期。
2.發病特點
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真菌稻梨孢。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稻草、病秕谷和種子上越冬,病原菌借風雨傳播到稻株上,形成中心病株,并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播種帶菌種子可引起苗瘟。當種植品種抗性較差,栽培管理不當,密度過大,偏施氮肥,稻株徒長,長期深灌或冷灌,在水稻分蘗期和抽穗期遇持續低溫、多雨、寡照天氣,易引起葉瘟和穗頸瘟的流行。氣溫在20—30℃,田間濕度為24—28℃。并且有一晝夜以上的飽和濕度,則稻瘟病就容易流行成災。
3.防治技術
防治水稻稻瘟病應本著“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加強農業措施和物理措施,著重抓好抗病品種的選育和加強以肥水管理為主的豐產防治栽培措施,盡可能減少初浸染源,減少病害的發生,一旦發病,要在發病初期及時輔助藥劑防治。
(1)種子處理 種子包衣對苗期稻瘟病防效較好。播種前用2%福爾馬林浸種20—30分鐘,取出用薄膜蓋悶種3小時;或用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稻瘟凈乳油用500—1000倍藥液浸種48小時左右。
(2)農業防治種植抗病品種是防治稻瘟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消滅越冬菌源,秧田期以前徹底處理完病稻草,更不能用陳稻草作蓋種、催芽、保溫的覆蓋物。增施腐熟好的有機肥做基肥,氮、磷、鉀肥合理配方施用,巧施追肥,看苗施肥,灌水應以深水返青,淺水分蘗,曬田拔節和后期淺水為原則,施用硅肥能預防稻瘟病的發生。
(3)藥劑防治 根據田間病情和天氣情況來決定噴藥時間和噴藥次數。
2—3葉期發生苗瘟可用6%施稻靈防治1次;每667平方米可選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75—100克加水60—80公斤,于病初期噴可防治葉瘟。重點應放在對產量影響特別大的穗頸瘟上,在水稻破口70%到抽穗5%時噴第一次藥,齊穗期(抽穗80—90%)噴第二次藥。常用的藥劑有75%三環唑WP、750—2000g/公頃,40%稻瘟當EC1500—2000ml/公頃,40%富士1號EC1500—2000nl/公頃。每公頃兌水300—450kg噴霧。已發生穗頸瘟的建議用40%稻瘟靈EC和75%三環唑WP混用,以提高防治效果。
白來富(1963.4—) ,男,漢族,吉林德惠人,任職于德惠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培訓科科長,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民科技培訓
聶影(1964.4—),漢族,吉林德惠人,任職于德惠市布海鎮農業站,農藝師。研究方向:農作物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