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
【摘要】在進行化學概念的教學中,要抓住每個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詞、句子以及相關特征,把概念講清楚,講透徹,搞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這樣,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強學習能力都是大有幫助的。
【關鍵詞】初中概念化學概念
化學概念是用簡練的語言高度概括出來的,常包括定義、原理、反應規律等。其中每一個字、詞、每一句話、每一個注釋都是經過認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義,以保證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學性。
在初中化學教材中,基本概念幾乎每節都有,而化學概念是學習化學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準確地理解概念對于學好化學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都比較差,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清概念,把好這一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講清概念中關鍵的字和詞
為了深刻領會概念的含義,教師不僅要注意對概念論述時用詞的嚴密性和準確性,同時還要及時糾正某些用詞不當及概念認識上的錯誤,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
例如,在講“單質”與“化合物”這兩個概念時,一定要強調概念中的“純凈物”三個字。因為單質或化合物首先應是一種純凈物,即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然后再根據它們組成元素種類的多少來判斷其是單質或者是化合物,否則學生就容易錯將一些物質如金剛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單質(因它們就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同時又可誤將食鹽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們就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電解質電離時所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這個概念的關鍵了。因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電離是既有陽離子H+產生,但也有另一種陽離子Na+產生,陽離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講酸和堿的定義時,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區別酸與酸式鹽、堿與堿式鹽。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對一些含義比較深刻,內容又比較復雜的概念進行剖析、講解,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的一大難點,不僅定義的句子比較長,而且涉及的知識也較多,學生往往難于理解。因此在講解過程中,若將組成溶解度的四句話剖析開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其一,強調要在一定溫度的條件下;其二,指明溶劑的量為100g;其三,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其四,指出在滿足上述各條件時,溶質所溶解的克數。這四個限制性句式構成了溶解度的定義,缺一不可。
又如在學習“電解質”概念時,學生往往容易將“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甚至同金屬的導電性混淆在一起,導致學習中的誤解。因此教師在講解時,可將“電解質”概念剖析開來,強調能被稱為電解質的物質: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該化合物在一定條件下有導電性;③條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體雖然不導電,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都能導電,所以NaCl是電解質。而NaCl溶液和Cu絲雖然能夠導電,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單質,所以它們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在教學中若將概念這樣逐字逐句剖析開來講解,既能及時糾正學生容易出現的誤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個概念與另一個概念能嚴格區分開來,從而使學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兩方,講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時從正面講完之后,再從反面來講,可以使學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講了“氧化物”的概念“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種是氧元素,這種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著提出一個問題:“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為什么?”這樣,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反復推敲,從而引導學生學會抓住概念中關鍵的詞句“由兩種元素組成”來分析,由此加深對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對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上接第96頁)工助學崗位數無法完全滿足需求,學校會采取崗位面試招聘、勤工助學雙選會等形式根據“擇優錄用”的原則來確定各崗位的參與學生,這就給廣大經濟困難學生提供了一個“競爭上崗”的機會,讓他們在校園內就體會就業競爭的壓力,進而培養起他們的競爭意識。另一方面,在學生參與勤工助學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會遇到各種困難與挫折,以及工作關系中的壓力。需要他們去處理和協調,這對鍛煉學生在工作中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有利。
3.有助于培養職業道德和崗位責任感
用人單位在錄用大學畢業生時不僅關注他們的綜合能力和薪水期望值,對于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崗位責任感也非常重視。而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大多數職業道德教育都是停留在課堂的理論教學上,學生無法獲得真實的感受。勤工助學作為一種較規范的校內實踐活動,不同的崗位都有明確的崗位職責,各崗位的負責人會根據參與學生的工作表現,對他們進行考核。同時,每一個崗位都會根據參與人數情況分成若干個小組,每月對各小組工作進行評比和考核。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能夠體會到真正“工作”的感覺,并在參與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和崗位責任感,為學生日后適應就業崗位提供經驗。本次統計數據也證明這一點,85.6%的參與學生認為勤工助學有利于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增強做事的責任心。
理論和實踐證明,勤工助學工作的開展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工作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高校應該在現有基礎上不斷完善勤工助學體系,逐步增加勤工助學工作的技術含量,努力拓寬崗位設置的范圍,積極保障相關經費的落實,從而確保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工作的良好開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勤工助學管理辦法》的通知[Z].教材[2007]7號.
[2]張艷萍.高校貧困生勤工助學體系構建研究[M].西南師范大學,2004.7.
[3]孫軍.推進貧困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思考[J].科教文匯,2009.72.
[4]南宮鴻.論大學生“軟實力”的培養[M].北京林業大學,2009.6.
本文為“2009年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規劃課題——校企構建特困生學業——就業資助體系的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ZZKT09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