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鳳華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里這樣寫過:每個人都像是一座兩層樓,一樓有客廳、餐廳,二樓有臥室、書房,大多數人都在這兩層樓間活動。實際上人生還應該有一個地下室,沒有燈,一團漆黑,那是人的靈魂所在地。我常走進這個暗室,閉門不出,獨自修煉。能夠給自己一個這樣的空間,靜靜地守望自己的靈魂,那是一種別致的享受。
以前讀過都德的《磨坊書簡》。那座風景優美的磨坊在法國南方的阿爾鎮郊外,作家住在陽光充足的山野里給我們寫信。那是他的家,一片郁郁蒼蒼的松樹林,從眼前一直向下延伸到山麓、天際,阿爾比列斯群峰勾畫出它們纖細的山脊。寂靜中會突然傳來木笛聲,騾子的鈴響,薰衣草叢中的一聲鳥語。
那靈魂的暗室、寂靜的村莊、古典的書籍……其實就是我們心靈的故鄉啊,那里停泊著我們純凈的憂郁、悲涼和哀傷。生活的滄桑和顛沛使生命感到迷離憂惚,但所有的痛苦都在她那里得到柔化,所有的眼淚都在那里化作輕煙。
我常常問自己,在教師的8小時工作時間外,該以怎樣的態度去修煉幸福的教育生活。也許是在一個周末的恬靜下午,躺在樹下感受午后陽光,凝視樹枝和云彩幻變,在樹下等一片落紅繽紛。又或是在秋光苒苒的午間,讓紛亂的思緒隨著或徐或疾的云絮舒卷游蕩。看蘆葉參差披拂,蘆花似古銀,似凝脂,在西風里搖曳,嘆息;看水邊的草叢里撒著紅的白的黃的花兒,肆意著自己的青春和燦爛,微笑灼眼。
也許,我們還要善于在冷雨敲窗的夜晚或靜謐平和的黃昏誦讀經典。輕翻書頁,徜徉在文化的海洋里,消解塵世的喧嘩與浮躁,還原和煦本我的世界,使我們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地向前延伸。好書是哲人,絮絮低語,光風霽月清泉流水一樣能鑒人身心。好書是詩人,長哦短吟,讓人南山在望,清香滿懷。讀書后的心,如雨洗過的青山,干凈、輕閑且高貴,是剔除了污漬的玉石,晶瑩透亮,纖塵不染。明人陳繼儒說過:“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凈土。”作為教師,我們要堅持做一個清醒的實踐者、自學的反思者和勤奮的閱讀者,不要做那種“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的人。
這么說來,達觀的生活態度和恬靜的精神底蘊也是必不可少的?培根說:“我們不應該像螞蟻單是收集,不應該像蜘蛛只從肚里抽絲,我們應該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這樣才能釀出最香甜的蜂蜜。”芭蕉在其俳論《笈小文》里這樣解釋他所追求的閑寂風雅之美:“風雅者,順隨造化,以四時為友。所見之處,無不是花。所思之處,無不是月。見時無花,等同夷狄。思時無月,類于鳥獸。故應出夷狄,離鳥獸,順隨造化,回歸造化。”我們應保持一種靜美的心境,擁有一種平淡的心態,在紛繁中淡定,在蒼茫中從容。
那么追求詩意的教育境界更應該是我們的不懈追求。要向往這樣的教良情境:在廣袤的大地上,老師和孩子們就是一棵棵正在長大的樹,既吮著大地,又直上藍天,樹間明月、樹下小河、枝頭清風白云、枝間鳥雀筑巢,這是一處充盈著詩意的高貴又平實的棲居。教師要學孔子在泗水河邊和學生邊彈琴邊縱論理想的教育方式,以自己高潔的情懷、豐瞻的學養、儒雅的舉止、綿密的情思與學生產生情感的碰撞、心靈的共振,讓自己的教育像露珠一樣滲進學生思想的根系。
在教育路上,難免會出現寂寞孤獨的時刻。孤獨是人們在尋找知音、探求真理的過程中,遭遇到的一種美麗的寂寞。但正因為孤獨,你可以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擾,面對朗朗青天、茫茫星宇,從從容容地咀嚼和體味,進而凝結新的思想、新的力量。真正的孤獨是一種至高至美的境界,是人生無比充實的一種情感,是精神世界一處快樂的凈土,而不是沉淪的泥沼。真正的孤獨可以使人超越,使人淡泊明志,使人寧靜致遠。
面對喧囂的世界,我們應當追尋心靈的故鄉,讓心靈在寂寞中洗滌,洗去浮躁和污垢,使生命之樹郁郁蔥蔥,生命之花粲然綻放。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