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余
清朝雍正初年,江南海塘屢遭風潮侵襲。告急文書像雪片一樣飛往京城。雍正皇帝三年沒收到田賦,也慌了手腳,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先后派出兩任欽差,進行江南海塘重建工程。
第一任欽差叫陳知和,是個貪官,他花三個月時間,用沙土筑了一條土塘,但四成經費被草草用盡,多余銀兩全被他吞沒。第二年夏天,一場只有七八級的大風把土塘沖得一干二凈。陳知和被雍正皇帝革了職,殺了頭。
第二任欽差叫周健,是位清官。他用泥石混筑了條筆直的海塘,卻因這年氣候反常,連續陰雨,耽誤了工程進度。秋汛到時,海塘還未合攏,他眼看著辛辛苦苦筑起來的海塘被沖毀,自知無臉見江東父老,投海自殺了。
這可嚇壞了滿朝文武大臣,誰也不敢出來攬這個費力不討好的苦差了。雍正皇帝急得如坐針氈。一位五十多歲的干癟老頭對雍正說:“臣愿擔任第三任江南海塘總督。”雍正皇帝一看,是太仆寺卿俞兆岳,就問:“你能在一年內筑好海塘嗎?”俞兆岳說:“臣愿以腦袋擔保。”俞兆岳擔任過松江府海防同知,所以大家都叫他俞海防。他剛到任,就去海邊察看,讓隨從買了幾擔礱糠,駕著小舟,把礱糠撒在潮水里。漲潮時,礱糠浮于水面,退潮時,礱糠就留落在海灘上。他簡單而巧妙的辦法,測出了海潮能到達的位置,確定了新建海塘的基線走向。接著他派人采購上好的青石、石灰、桐油、糯米,征集幾萬民工,拿糯米飯拌桐油澆裹上等青石,撮石灰合縫,筑起一條底寬三丈、高一丈,東至柘林,西至金山衛,共四十多里長的石塘。
沿海百姓屢遭風潮之苦,見俞海防辦事踏實,日夜趕工,還沒到冬至,全部海塘只剩下戚家墩到金山嘴一段三里的路未筑。
在這關鍵時刻,朝廷撥的筑塘經費卻用完了。筑塘材料都等著用錢去買,筑塘民工以工代賑,雖不發餉銀,但總得管飯。俞海防急忙寫下奏折,派人火速上京請求增補經費。可是公差去了一個多月,既無經費下撥,又不見公差回來。好不容易把上京的公差盼回來了,誰想非但款子沒請下來,還被人參了一本,說筑塘經費大部分被他貪污去了。
俞海防暗暗叫苦,心想:難道我要步周健大人的后塵嗎?他獨自迎著風雪來到海邊,望著金山嘴到戚家墩這段三里路的缺口發愣……
俞海防一邊走,一邊想,不知不覺已來到金山嘴工地,見本來熱熱鬧鬧的工地上,只有三三兩兩的民工在挑土。一打聽,才知道當地民工都到姓趙的大地主家交租去了。俞海防雖來這里的時間不長,但平時在與民工交談中,知道這姓趙的地主平日里魚肉鄉里,為富不仁。他規定交租超過冬至關,一石要還一石三,交不出的,還要吃租米官司,不知多少佃農租戶被他逼得家破人亡,所以當地百姓都對其恨之入骨,叫他趙石三。
俞海防扳扳指頭一算,現在離冬至只有三天了,想是民工們怕趙家加租,所以沒來上工。他不由得怒從心頭起,忽又轉而一想,計上心來。
這時候,俞海防見一老一小兩人,各挑著兩筐稻谷在艱難地往前趕,就走上去問:“老大爺,你們這是到哪里去呀?”那老大爺說:“去趙家交租。”又指著小的說:“他爹病了,沒法子。”俞海防接過小孩的擔子說:“他年紀小,讓我來幫他挑吧。”老者見俞海防穿著青衣小帽,與筑塘民工一般,而且和藹可親,就說:“那就謝謝你了。”又說:“您到了趙家,千萬不要多說話,免得惹火燒身。”俞海防說:“那好吧,我一切聽你的。”
俞海防跟著交租人群一起進了趙家大門,抬頭見大門上方一塊匾額,上書“九思堂”。院子里交租的人川流不息,一筐筐金黃色的稻谷,堆得沒有插足之處。地主趙石三捧著水煙筒,高坐在大廳正中的太師椅上。家丁們正在把農民挑來的糧食往斛子里倒,衣衫襤褸的農民死盯著那只吃人的斛子發抖。原來,趙家量谷的斛子比別人家大一圈,家丁們在量谷時,又在斛子上面加了個滿頭,每斛最起碼要多出十斤。
俞海防見了,連忙走上去用袖子把那個滿頭撫平了,嘴里還說:“這樣做不對。”地主趙石三見這個陌生的干癟老頭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氣得暴跳如雷:“來呀,快把他給我綁起來!”家丁們沖上去把俞海防五花大綁,又用一把三十斤重的大鐵鎖,把俞海防鎖在獨腳旗桿下。交租的人都驚呆了,俞海防卻若無其事地哼起山歌來:“路不平喲,眾人踩,理不公喲,眾人評……”
天快黑了,趙石三與他的走狗們都花天酒地去了,那老農民偷偷跑到俞海防跟前,準備砸掉鐵鎖,救俞海防逃走。俞海防卻搖了搖頭,說:“不要救我,你給我去找支筆來。”那老人找來了支破筆,俞海防就在老者手心上寫了幾個字,并叫他馬上去縣衙擊鼓鳴冤,如果縣官問時,你就把手上的字給他看。
那老人救人心切,握緊拳頭一口氣跑到金山衛城里。知縣老爺在睡夢中聽到擊鼓聲,知道出了急事,立即起來升堂,只見老農民跪在堂前,忙問:“你有什么冤?”老農民舉起雙手說道:“請大老爺看我的手掌心。”縣官一看,只見手心上寫著“俞海防落難九思堂”,嚇得屁滾尿流,忙問:“欽差大人現在哪里?”那老農民說:“什么欽差大人,是位五六十歲的老頭。”縣官說:“哎喲,那就是欽差大人俞海防呀!快說,他現在在哪里?”那老農民聽說那老頭是欽差大人俞海防,忙說:“被趙石三用鐵鎖鎖在九思堂前的獨腳旗桿下。”縣官聽了,連說:“糟了,糟了!”趕忙點齊三班衙役,打起燈籠火把,星夜趕往九思堂,把趙石三家圍得水泄不通。
趙石三聽到外面人嘶馬叫,不知發生了什么事情,連忙披衣起身,出門一看,見是縣官,便問:“大人深夜到此,不知有何貴干?”縣官指著趙石三說:“你好大的膽,竟敢把欽差大人鎖了,還不開鎖認罪!”趙石三一聽,猶如五雷擊頂!連忙轉身跪在俞海防面前,嘴里不住地說:“望大人恕罪,望大人饒命!”俞海防背靠著旗桿,閉目養神。知縣見了,厲聲對趙石三喝道:“還不快給欽差大人開鎖!”趙石三如夢初醒,拿來鑰匙親自給俞海防開鎖。俞海防對他不理不睬。知縣急了,連忙說:“請欽差大人息怒,怪下官治理不嚴,如何處置,悉聽大人吩咐。”俞海防說:“趙石三魚肉鄉民,捆綁欽差,罪該萬死!愿責還是愿罰?”趙石三忙問:“愿責如何,愿罰又怎樣?”俞海防說:“愿責,就滿門抄斬。愿罰,就罰你筑三里海塘。”
“這……”趙石三想:滿門抄斬,立地正法,落得個家破人亡;筑三里路海塘,雖然要損失萬貫家財,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他連忙說:“我愿罰,我愿罰。”俞海防這才讓趙石三把這鐵鎖開了。趙石三哪里知道,這三里路海塘用上等青石,又用糯米桐油石灰合縫,費用大得驚人,一寸海塘一寸金!等海塘竣工,趙石三已成了沿街乞討的乞丐。
俞海防筑海塘大功告成,帶了兩大箱子寶貝——一箱黃的,一箱白的,回京交差。有人見了,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俞海防也不例外,最終還是撈了兩箱寶貝。這事被趙石三知道了,連忙上京告御狀。雍正皇帝勃然大怒,叫人把俞海防傳上京殿。俞海防不慌不忙地把兩箱寶貝扛來,當眾打開看。那箱黃的不是黃金,是筑塘民工丟棄在工地上的破草鞋;那箱白的也不是銀子,而是散落在工地上的破碎碗片……
俞海防筑的海塘,二百多年來,抗擊了無數狂風惡浪的襲擊,保衛著浦南數百萬人民的安全。他筑海塘的事跡,也在人民心中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