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玲
摘要:由于種種歷史原因,中國社會中的政府公權力領域與公民私權利領域的界限不甚分明,也一直未能形成現代意義上的市民社會。如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法治政府理念的提出,為培育市民社會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市民社會的建成有利在中國形成國家與社會良性互動的社會結構,推進我國社會穩步的發展。
關鍵詞:社會變遷;市民社會;市場經濟;法治政府
中圖分類號:K0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2-0194-02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時,我國一直處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導致政府對社會生活領域管得過寬,甚至可以說,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納入在國家的直接控制之下。
一、社會變遷概述
從19世紀開始,社會學家提出了許多相當于社會變遷的詞語,也流行過許多理論,如歷史循環論、社會進化論、社會均衡論、社會沖突論等,至20世紀20年代社會變遷概念才廣泛確立起來。對于什么是社會變遷,中外學者給出了很多定義,在此引用最常見的定義,即社會變遷是指社會關系基本形態的變異。
根據以上定義,我們可以對社會變遷的內涵作如下具體解釋:第一,規定于憲法之中的有關國家的基本性質,國家政權的組織方式等,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第二,我國目前的階級結構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組織結構及職業結構卻可以仰賴于一種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完全不同的社會運行方式,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而有所變化。第三,由于組織結構及職業結構的變化,隨著人民生活方式與行為方式發生的巨大改變以及各種利益集團的產生,將導致更多的民意與權益可以通過適當的渠道與領域加以表述與傳達。
二、市民社會基本內涵
(一)市民社會是與政治國家相對的概念
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出現并于20世紀中葉熾盛的形形色色的“國家主義”,以不同的形式,從不同的向度試圖對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進行前所未有的干預。“為對此種猖獗的‘國家主義做出回應,人們開始訴諸市民社會理念,試圖對國家與社會間極度的緊張做出檢討、批判和調整,以求透過對市民社民社會的重塑和捍衛來重構國家與社會間應有的良性關系。”[1]我們不難發現,市民社會理念正是在國家與社會這對范疇中加以展開的,套用查爾斯·泰勒的話說,“并不是那個使用了數個世紀的、與“政治社會”具有相同含義的古老概念,而是體現在黑格爾哲學之中的一個比較性概念。此意義上的市民社會與國家相對,并部分獨立于國家。
(二)市民社會有相對自主的社會運作形式
眾所周知,國家的管理方式主要是通過政府制定的各項政策、法規,用一種相對強制性的方式加以實行,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正是由于政治國家這種管理方式,使得其從一開始出現便帶有一種如不有效制衡就會易于膨脹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全體成員也會時刻處于被公權力侵犯的可能之中,因此,必須有一領域是公權力所不能涉入的,這一領域便是市民社會。市民社會是社會成員根據私域的特點自發形成,社會內部發展起來的契約型規則、自治能力和利益格局決定了市民社會采取的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運行方式。所以相對于政治國家的管理方式而言,市民社會擁有其特定、相對自主的社會運作形式。
(三)市民社會有其特殊的運作機制
簡述而言,市民社會的基本運作機制是一種相對自主的,自下而上的運作方式。
首先,體現這種特殊運作機制的就是它的契約型規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商品所有者的個人必須擺脫各種社會限制和束縛,能根據市場規律獨立自主地判斷和選擇,在此基礎上平等地與他人進行競爭和交易。市民社會成員這種經濟地位的獨立性和經濟行為的自主性內在地規定了市民社會是一個自我管理的社會。在某種意義上,市民社會可以看作是一個由許多相互關聯的生產、交易和消費行為構成的總和,擁有自身的內在動力和不受外界影響的規律,從而獨立于政治或國家。
其次,這種特殊運作機制體現在市民社會的自治能力上。在市民社會中,個人自由得到明確承認,個人不再是社會整體的附庸,而是作為一個理性權利人存在,要求在自己的權利領域內,能夠自由地創造和獲取財富,獨立地處理私人事務而不是由政府官員包辦代替。為確保個人有能夠自由地行使選擇權和決定權的生存空間,市民社會必須成為一個獨立的私人生活領域,在政治國家之外實現自治。
再次,這種特殊運作機制體現在利益格局的變動之上。市場經濟體制下,參與市場經濟的市民在運用財產權和自由權的過程中,培養了寬容、合作和團結的精神,形成了一種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習慣和能力,并通過自由結社形成了一些自我組織。在這種自由結社的活動中,這些自我組織的地位彼此獨立且平等的,社會成員的利益也完全獨立與平等,既不受政府公權力的侵犯,也不受其他主體的干擾。各利益主體在法律的框架內自由為其利益規劃,并通過自由博弈的方式來達致各種利益格局間的平衡。
三、中國建立市民社會的必要性
(一)市民社會更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長遠發展
隨著我國計劃經濟行政包管體制的解體,國家開始逐步減少用行政手段來鉗制各種經濟組織的活動。如今,市場經濟體制已經確立,此種情形下,市民社會完全可以積極主動地承擔起培育市場和發展商品經濟的歷史任務,在這一進程中造就一大批獨立自主的從事商品經濟活動的主體——現代企業。這些現代企業①的大量涌現必然使國內的市場競爭更加充分,促進商品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使市民社會更加完善。換言之,在國家部分退出社會經濟領域以后,市民社會一方面能防止國家政府權威的過渡缺失,另一方面市民社會還通過政治權力的社會監督,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權力持有者濫用公共權力來謀取個人私利等擾亂正常經濟秩序的行為,為自身的經營打下經濟基礎。正是在這種“雙贏”的良性循環之中,市民社會之于市場經濟的作用更會突顯。
(二)市民社會更能有效促進我國法治政府的建設
法治政府意味著公共權力是受到制約的政府,要想使公共權力受到有效制約,需要在公共權力系統的內部和外部完善制約性的機制和力量。而今天我國法治政府的建設推行的依然是自上而下的運作模式。我們知道,作為一種公權力,它天然帶有一種向外的擴張性。自政府公權力誕生之日起,便開始逐日向外擴張,更確切地說,是向社會成員的私人領域擴張。我們現在要建設法治政府,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要求政府在某種程度上退出一定的公共領域,政府不應該是無所不能的政府,而應該是專職管理特定領域的政府。如果僅僅依靠政府來自覺限制自己的權力,這在終極意義上就好比一個人想揪著自己的頭發把自己提起來,顯然是不現實的。若政府無法保證能有效自我制約,我們就必須尋找一種可持續、可依賴的存于法治政府之外的建設力量。市民社會作為一種獨立自主的力量,正好能夠成為這種權威向專職退回的“最后堡壘”。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一個社會僅僅只有國家是不夠的,還應該有國家和社會的分離、溝通、互動。即社會之中,除了存在具有系統組織并配備了有效資源的國家機器和政府機關之外,還應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比如,我們的市民社會。通過市民社會這種自下而上的力量總和,成為推動我國社會變革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這也正是最近幾年在法學領域所被大力提倡的“以權利制約權力”理論的真正意義所在。市民社會正是通過發展市場經濟和培育多元自治的結社組織的形式,一方面為市場經濟的發展開辟道路,另一方面又使市民社會的發展成為必然。
(三)市民社會為社會穩定發展提供保險和控制機制
市民社會內部發展起來的契約性規則、自治能力和利益格局已形成市民社會的運作機制,在這種機制的運作下,一方面可以形成自由平等且相對穩定的社會群體,在這些群體中,社會成員的利益完全由其自身所決定,各種利益集體間可以達成一種理想的博弈效果,這對社會穩定起到一定的保險作用;另一方面,假若由于政府控制不力,導致社會出現某些程度的混亂時,市民社會可以通過其特有的運作機制對社會局勢進行有效的控制。由于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的非政治化,政治上的變動對社會這些領域產生的連帶反應會大大減弱。
四、中國建立市民社會的途徑
由以上綜述可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法治政府建設腳步的加快,在中國構建市民社會不僅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而且可以為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法治政府的建設創設良好的大環境。因為市民社會建立的主旨皆在于通過社會成員的廣泛參與建立與國家公權力相平衡的社會體系。社會成員進入“公域”本就是我國民主法治建設的題中應有之意,只有社會成員廣泛參與國家的政治決策,民主法治才會成為現實。考慮到中國社會的歷史特點及現代化啟動的特殊方式,其間夾雜著許多不利于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的因素,而這恰恰需要社會成員進入“公域”對公權力進行糾正與控制,同時,社會成員進入“公域”能集思廣益,能防止國家的決策錯誤,使國家決策更加科學化。正如鄧正來先生所說,建立中國市民社會應采取理性、漸進的兩步走的辦法,主張 “兩個階段發展論”。第一階段為形成階段,其間有國家和市民社會成員并存:國家在從上至下策動進一步改革的同時,加速變更政府職能,主動地、逐漸地撤出不應干涉的社會經濟領域;社會成員則充分利用改革的有利條件和契機,有意識地、理性地由下至上推動市民社會硬件。這一階段的活動主要集中和反映在經濟領域。第二階段為成熟階段,其間社會成員在繼續發展和完善自身的同時,逐漸進入“公域”,參與和影響國家的決策,并與國家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
五、結論
正處于全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國,面對著社會變遷的必然歷史趨勢已無多少選擇可言。市民社會以其獨特的運行機制與優勢,將成為中國社會變遷的必然之路,這一內容也將必然是我國社會學界以及國家決策者所共同關注的理論與實踐課題。
參考文獻:
[1]鄧正來.國家與社會——中國市民社會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19.
[責任編輯 馮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