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波
馬老伯和老伴已70多歲,老伴常年臥病在床,馬老伯自己也患有慢性心血管病,老兩口便請來了保姆沈小多。去年初,沈小多要回崇明老家,老兩口一下子感覺“空落落”的,最后決定跟著小多到崇明生活……
小多一家愿意接納、照顧老兩口,為他們騰出了屋子,家具、家電等一應俱全。生活舒暢了,可不到兩個禮拜,馬老伯就有點念家了:“以前在市區,每晚都要吸氧。鄉下空氣新鮮多了,小沈一家和鄰居對我倆很好。身體好多了。可我們在虹口住了幾十年,對那兒的環境、鄰居都熟悉了,挺想的。”
逾八成老人選擇居家養老
前不久,上海市人口計生委和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的一份調查顯示,目前多數老年人并不想到郊區或者外地養老,明確表示愿意到郊區或者外地養老的比例僅為7.25%和2.18%。盡管這一比例已比5年前上升,但由于醫療衛生條件水平所限,以及傳統的心理文化模式,86.97%的上海老年人最希望的還是居家養老,由兒女、保姆(鐘點工)或社區養老服務中心來照顧。有2.27%的對象希望到社區日間護理中心;只有10.75%的對象希望居住到養老機構。
絕大部分老人為何選擇居家養老?調查表明,49.11%的老年人與自己子女一起居住,71.57%的老年人配偶健在。老年人的生活自理情況總體良好,8.46%的老年人完全能夠自理;41.19%的對象堅持經常體育鍛煉;半數以上的對象去老年活動室、老年學校等場所參加社區老年活動;22.92%的對象每年安排外出旅游。
此外,62.90%的上海老人認為目前生活比較充實,沒有孤獨感。上海老人對目前生活滿意度的總體評分(0~10)較高,評分在8分及以上的比例達到50.80%,6~7分的比例為35.28%,6分以下的比例僅為13.92%。
城區郊區養老冷熱不均
老人不愿到郊區養老,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郊區養老院離老人家里較遠,子女來探望不便;再一個是人們觀念有問題,市民把郊區看成鄉下,說“好端端在城里生活了一輩子,怎么老了反而住到鄉下去”?老人不能接受;另外,郊區養老院實力薄弱,硬件設施相對差些,不能很好滿足老人的多樣化需求。
已跨入老齡社會的上海,到2010年有上海戶籍老年人口將超過300萬人。社區居家養老為主、機構養老為輔,這是上海基本形成的養老服務格局。但是,市區與郊區養老院的處境卻迥然不同:市區的養老院早已飽和,一床難求;市郊的不少養老院卻門庭冷落,甚至有一半以上的床位閑置。
目前上海高齡老人集中于中心城區,養老床位增加困難,而郊區床位相對較多。即使到2010年全市養老床位發展到10萬張,也僅占屆時本市戶籍老年人口3.2%。在上海中心城區盧灣區,區內60歲以上的戶籍老人已占總人口的23.5%,7家養老機構均已“超員”,更多的老人只能“等待機會”。在寸土寸金的盧灣區,添置一張養老床位的平均成本高達15萬~20萬元,況且已無地可用。
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卻是,離中心城區四五十分鐘車程的松江區葉榭鎮的擁有300個床位的一家敬老院, 2007年底開始接收老人入住,不料迄今收住的老人不過58位,有80%的床位閑置。奉賢、寶山等上海郊區的一些養老院也有五六成的床位空置。
這幾年,上海推進機構養老力度很大。據統計,目前上海共有約8萬張養老床位,而近4年來新建的床位就超過了以往歷年的總和,尤以郊區新建床位居多。但是,郊區床位普遍空置、無法充分吸引城內老人入住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養老政策的成效打了折扣。
政策扶持和科學指導并行
因此,上海鼓勵中心城區老年人到郊區養老。針對中心城區養老機構排隊入住現象,上海市民政部門已在盧灣、靜安和黃浦等中心城區探索試點,在郊區投資興辦養老設施,讓中心城區老人入住郊區養老機構。為鼓勵老人到郊區養老,上海一些中心城區還自行推出“激勵”措施。比如,黃浦區試點對愿意入住郊區養老院的老人每年給予1200元補貼。盧灣區對這類老人給予每月100元~300元不等的補貼。
社會心理學家葉彬指出,要達到理想的養老效果,還必須真正從老人的心底出發。近年來,各地政府以“實事項目”等形式資助新建的養老床位不少位于城郊接合部或郊區。改變郊區大量養老床位空置的現象,既有待人們轉變養老觀念,也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和科學指導,從而實現養老的“城鄉一體化”。有關人士認為,隨著高齡老人的增加和他們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或喪失,相當一部分老人將不得不從居家養老轉向敬老院養老,而老人們不愿到郊區養老,又會加大養老床位不足的缺口。因此,隨著城郊交通設施的改善,如何通過硬件的完善,進一步拉近郊區養老機構與老人的距離,吸引更多的老人到郊區養老,以緩解老齡社會給上海帶來的養老壓力,正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