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叢
退休后再就業,老有所為。時下,許多“退休打工族”仍默默地為社會做著貢獻。然而,隨之而來的勞動糾紛也越來越多。不久前,旨在貫徹實施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勞動合同法》的配套法規《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正式公布施行,為解決這類問題提供了部分依據。這里,我們將通過具體案例,與您一起探討:如何在奉獻社會的同時,維護好自己的合法權益。
已到年齡,合同自動終止
案例:
揚州50歲的劉女士,在市區一家企業擔任人力資源師,并與單位簽了勞動合同。最近一次的合同約定期限是到2008年11月。可誰知2008年9月初,單位突然通知她,到9月底她就不用繼續上班了。對此,劉女士表示不能理解。她說,勞動合同約定到11月份才終止,單位怎么隨便就解除了?單位現在的做法是否屬于違法解除?是否應支付賠償金呢?
分析:
《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動者開始依法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勞動合同終止。如果劉女士開始享受基本養老保險了,則有關勞動合同應當終止。《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規定,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合同終止。即無論有關勞動者是否開始享受養老保險,他的合同都應在他達到退休年齡的當日終止。
根據規定,即使合同約定的終止期限未至,在劉女士達到退休年齡后,勞動合同也應當終止,不需要支付經濟補償。
辭了白辭,補償沒有依據
案例:
無錫市的何某2004年達到了法定退休年齡,辦理了退休手續,之后又找了一份工作,新單位每月也支付薪水。2006年底,新單位通知何某不要再來上班,雙方產生爭議。何某去年3月曾向勞動部門申請仲裁,因對裁決不服,何某向法院起訴。何某認為,企業解除勞動關系應支付經濟補償,他要求單位支付30400元經濟補償金和32900元的加班工資。企業則認為,雙方之間建立的是勞務關系,不是勞動關系,何某的請求沒有依據。
分析:
退休年齡是勞動者結束其勞動法律關系的終止年齡。此時,勞動者即使仍然具有勞動能力,與用工單位發生爭議后,只能作為民事雇傭關系適用民法的相關規定。因此何某要求企業支付經濟補償金的請求沒有依據。由于雙方不存在勞動關系,雙方也無加班工資的約定,故不存在支付加班費的問題。法院遂判決駁回何某的訴訟請求。
發生糾紛,維權要到法院
案例:
王先生憑一技之長,退休后留在原單位繼續工作,單位負責人答應每月給他3000元工資。然而工作不到一年,王先生便主動“請辭”。王先生表示,退休前后落差太大了,他負責的工作和退休前沒有差別,剛開始兩個月順利拿到了報酬,之后,單位一會兒借口添加設備,一會兒借口培訓新員工,多次稱資金周轉緊張,支付報酬短斤缺兩,還時常拖欠,雙休日加班也沒有補貼。為此王先生和單位鬧起不愉快,但王先生不知道像他這樣的案件能通過勞動部門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嗎?
分析: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的第二十一條明確規定,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合同終止。王先生已經超過了法定退休年齡,勞動部門也不能受理相關案件。勞動者達到退休年齡,即使仍然具有勞動能力,其與用工單位發生爭議后,只能作為民事雇傭關系適用民法的相關規定。不過,雖然勞動部門不受理,憑借相關證據,王先生仍可以到司法部門申請維權。
發揮專長,收受獎金合法
案例:
李某是某農科所的老專家,2000年8月退休后,他志愿到邊遠山區專門指導農民搞種植。一年來,他帶動當地農民種植藥材,當地農民大都富裕起來了。為了感謝他,村委會獎勵了他5萬元錢,一來算是工資,二來也是獎金。退休后到外面作技術指導、現場示范以及收受獎金的行為合法嗎?
分析: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四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國家應當為老年人參與社會主義建設創造條件。根據社會需要和可能,鼓勵老年人在自愿和量力的情況下,從事傳授文化和科技知識的活動。李某是農科所專家,通過現場指導,支援邊遠山區的行為是合法的,同時也是國家鼓勵的。老年人中的老教授、老教師、老專家、老科技工作者,以及有經驗、有技能的老工人、老農民,都可以將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技能,通過講課、做輔導報告、進行技術指導、現場示范等多種形式,傳授給他人。
防患未然,應簽相關合同
到勞動部門維權的“退休打工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法律意識不強。據介紹,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退休人員“再就業”簽合同的意識不強,有一部分人由于留在原單位工作,覺得順理成章,可以按老規矩辦事,不用簽合同;有的是單位沒有主動提出,本人不好意思開口要求簽合同;還有則是有的人因為有了退休工資的保障,認為簽不簽合同不重要,大多與單位達成口頭協議。
而事實上,《勞動合同法》針對的勞動者,不包括退休后工作的人員,這些當事人和單位之間不屬于勞動關系。勞動部門借此給退休人員提了個建議:開始工作前,不妨與單位簽訂雇傭或者勞務合同(不是勞動合同),明確每月收入,并把加班費、休息日等內容約定清楚。這樣發生糾紛后,退休人員就可以按照《合同法》(并非《勞動合同法》)來爭取權益了,有關部門也可以依照相關法律和憑據斷案說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