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德
摘 要:在農村中學的語文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需要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給學生創新的思維方法,訓練創新思維方法,培養創新思維品質。
關鍵詞:創新;語文;課堂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民族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培養杰出的創造型人才是學校教育的奮斗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有賴于在學校的各科教育、教學活動中推行創造性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實踐能力。語文的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在這方面有獨特優勢。
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正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和發展起來的。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特別是在閉塞的農村中學,學生主要以接受式學習為主。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始終處于被設計、被規劃的地位。課堂上很少有學生獨立思考、質疑問難、發表不同意見的余地。這種學習方式注重知識的系統接受,缺乏對教材的探究和質疑,忽視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和發現,不僅影響了學生創造的動機和欲望,也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造努力的發展。
面對這種現狀,在農村中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呢?
1 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
建立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和諧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對新知的探求中。 在相對閉塞的農村中學,學生大多來自農民家庭。在這樣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學生,大多膽小、靦腆,不敢或不愿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發表自己的見解,甚至不敢或不愿舉手提問,更不愿主動回答問題。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在課堂上,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更應該注意創設寬松的環境。因為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是中學生創新人格培養的基礎。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有利于創新活動的一般條件。在民主、平等、和諧、安全、寬松的環境中,來自農村的中學生才敢于表現自己,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進而敢于挑戰權威,敢于突破常規,從而形成創新的人格。因此,教師一定要誠心誠意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使他們時刻感受到老師的信任、關心、理解,從而在課堂上發揮他們的創新潛能。
用愛心激發來自農村學生的創造才能。來自農村的學生遠離家鄉、遠離親人,有的家庭困難,更需要老師的關愛。愛心是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和活躍的教學氛圍的前提。學生在和藹可親的老師面前,在愉悅、平等的氛圍中,才能縮短和老師的距離,產生一種凝聚力和向師性,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他們才會無拘無束,他們的創新才能才會發揮出來。
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心理學表明: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數次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信心。面對來自農村的學生,盡管他們的身上有不足,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表現應多表揚、少批評,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教師的一句的贊語,對學生來說都是一種激勵、一種鞭策,使學生覺得“我能行”。教師要想方設法為來自偏遠地區的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使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燃起他們自信的火焰 ,滿腔熱情地投入學習。
2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課堂教學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渠道。教師必須大膽放手,真正使課堂由教師唱主角的“ 講堂”變為學生自主活動的“學堂”。利用語文學科特點,加強教學的開放性,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善于把學習的主動權徹底交給學生,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1 讓學生主動探索創新
農村學生見識少、知識面窄,但他們研究和探索新事物的欲望并不比別人少,且好奇心更為強烈。在教學中要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多看、多讀、多思、多說,使他們真正成為探索者、創造者。語文教學內容具有多樣性,一篇課文就是一個大千世界,包羅各方面知識,這就為學生的探索創造提供了條件。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各抒己見,特別要為那些不愿在人前表現自己的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發表自己的見解。如學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海底世界》,學生對這篇課文很感興趣,對海底奇觀展開討論時,他們結合在農村的見聞踴躍發言。就課后練習的“對接問題”各抒己見時,氣氛熱烈。討論激發了學生對事物的探索欲望。
2.2 讓思考開啟智慧的大門。思考是學習的繼續,會思考才會創新。怎樣才能讓學生成為思考者,成為具備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才呢?這就需要教師用科學的方法組織教學。對話式教學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思考能力的過程,也是智慧生成的過程。其步驟是:2.2.1課前對話—自讀自研:學生課前預習課文,與課文對話,尋找學習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學生課前自我對話,思考課文學習過程中應聯系哪些已有的知識解決重點問題,考慮自己認為的難點屬于班級中的哪個層次,發言時是否能激起大家的共鳴。2.2.2課中對話—援疑質理: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每個學生發現的問題。通過生生對話、生本對話解決問題。在探討中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獲得成功,從而感受到思考的快樂。2.2.3課后對話—應用反思:教師與學生對話,了解學生的課堂感受和認知效果,指導學生思考方法。通過對話教學培養了學生思考的習慣,為創新奠定了基礎。
2.3 教給創新思維方法,訓練創新思維品質
創新思維是創新能力的核心,語文教學是培養創新思維方法的主渠道之一。創新思維方法主要有問題思維法、形象思維法、求異思維法、發散思維法、假想思維法、轉換思維法、整合思維法等。結合語文知識的教學,讓學生掌握這些創新思維的基本方法,并訓練創新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的思維品質,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難,讓學生的思維有馳騁的空間。面對來自農村的學生,在語文課教學中,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從多方面、多角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要精心呵護學生的創造火花,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他們敢于提問、善于質問,要支持學生大膽的標新立異、異想天開的提問。哪怕是這些來自農村的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初淺的、幼稚的,但只要有一點創新的地方都是值得珍惜的,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贊許、引導,使課堂出現觀點交鋒、智慧碰撞,進而迸發創新的火花。如前所述,討論《海底森林》一文的問題時,就是這樣做的。
以農村生活為想象的起點,讓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想象思維可以說是形象思維的具體化,想象力是否豐富是判斷一個人創新能力高低的重要依據。課文中,無論是古今的作品,涉及農村題材的很多,這就為培養農村學生的想象力提供了平臺.。學習這些課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農村的山水田園、春耕秋收去想象,去理解課文的內容,體會詩文中的意境,欣賞詩文的美。這樣就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為創新奠定了基礎。
發散與收斂思維相結合,讓學生思維更科學。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在思維方向上和思維過程上的互補是,是創造性解決問題所必需的。在學習一篇文章,寫一篇作文的早期,發散思維起著重要的作用,想象可以自由馳騁,聯想可以豐富多彩。沒有發散,學生解決問題的設想很難新穎、獨特,寫作的思路很難打開;沒有收斂,任何獨特的設想也難以具有現實意義,思路再開闊,也難以寫出一篇中心明確的習作,就問題的最終解決,收斂思維更為重要。因此,面對農村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注意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指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思維方法。提出問題之后,讓學生盡可能多地聯系農村的生存環境,生活、生產實際,展開聯想和想象,對問題有一個較清楚的認識,提出幾個解決問題的設想,而后綜合各種設想,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特別是在指導寫作時,更要注意讓學生的思維既能發散,又能收斂,既能開花,又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