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
從9月25日到10月15日。創業板前三批共計28家公司股票已完成發行。這28家公司股票的發行,在為28家公司提供了約155億元募集資金的同時,也為中國社會制造了80余位億萬富翁。而這些億萬富翁所持有的股票市值(按發行價計算,下同)遠遠超過了28家公司的募資總額,以至制造億萬富翁成了創業板的最大貢獻。創業板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億萬富翁生產基地。
開設創業板的目的是為中小企業的融資服務,以此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為我國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這也是在當前我國主板市場尚且很不成熟、問題百出情況下,為什么要堅持推出創業板的原因。
但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的是,創業板卻成了億萬富翁的生產基地,甚至成了創業板最大的貢獻。這無疑是一種本末倒置。
作為中小企業的業主——中小企業的控股股東、大股東等,在創業的過程中他們付出了辛勞,在他們的企業發股上市后,因此獲得一定的回報,這是很正常的,是對他們過去付出的一種肯定。但問題是,這些企業的發展遠還沒有達到成功的地步,但這些業主們卻因為股票發行而暴富。像樂普醫療的蒲忠杰夫婦身價達到了26.5億元;神州泰岳的前12位自然人股東悉數躋身億萬富豪之列;中元華電也誕生了8名億元新貴;青島特銳德速成6位億萬富翁。這些億萬富翁一夜暴富,顯然超過了他們的付出所應該得到的。
也許用“資本富翁”來稱呼這些一夜暴富的億萬富翁們會更確切一些。這些億萬富翁的產生,不僅離不開中國資本市場,而且更是中國股市不合理制度的產物。而這種股市制度的不合理,至少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表現在股本結構的設置上。一直以來,國內上市公司的股本結構都是非常畸形的。一方面是大量廉價的非流通股掌握在上市公司大股東及法人股東等發起人股東手上;另一方面是少數流通股向社會公眾高價發行。雖然自2005年起,中國股市進行了股權分置改革,但這種改革除了賦予非流通股以有條件流通的權利之外,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公眾投資者與發起人股東之間的不平等問題。像創業板前三批發行的28家公司股票,面向公眾股東發行的股份,不僅數量少,而且價格極高。而面向控股股東等大小非股東發行的股份,卻是低價發行,有的成本甚至只有幾毛錢。而這些大小非股份在鎖定一年或三年之后,與高價發行的公眾股東接軌,如此一來,大小非股票馬上增值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這些大小非股東們想不暴富都難。
其次表現在發行制度上,實行新股市場化發行。在成熟的市場里,市場化發行是一種普遍做法。但中國股市并不成熟,是典型的投機市。不僅沒有解決大小非問題,而且首發新股的比例也非常低,特別是新股發行實行的是一種審批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股市根本就不能滿足市場化發股的條件,市場化發行是超越階段的產物,以至新股發行成為高價發行的代名詞,成為發行人赤裸裸的圈錢行為。如神州泰岳,原本只需要募集5.02億元的資金即可,可實際募資卻高達18.3億元。超募了13.3億元,超募比例高達264.94%。實際上如果不采取市場化發行,而是定價發行,根據該公司的發行股份數量與募資需求來確定公司股票的發行價格,那么,神州泰岳的發行價只需要確定為16元即可,而不是現在的發行價58元。而這種超高價發行,顯然成就了那些中小企業業主的億萬富翁之夢。
創業板在成為億萬富翁生產基地的同時,帶給社會、帶給股市的負面影響顯然不可低估。比如,它促使社會財富進一步向少數富人集中,從而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貧富分化。又如,它給股市帶來了巨大的投資風險,于投資不利,于創業板的發展不利。而且面對暴富,無疑加劇了這些企業主的套現沖動,不利于企業的穩定發展。因此,創業板成為億萬富翁的生產基地,實在不是中國社會之福,不是中國股市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