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娟
從情理之中的投資到意料之外的慈善,陳發樹在爭議聲中前行。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中國巴菲特”的資本運作之路仍將繼續。
10月20日,陳發樹宣布捐出價值83億元人民幣的有價證券,成立新華都慈善基金。據稱,該基金將成為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個人出資的、民間慈善基金。
這則重磅消息立刻激起了千層浪。人們急于知道。從資本市場上的“沃倫·巴菲特”到慈善界的“比爾·蓋茨”,陳發樹希望完成一個華麗的轉身,還是為繼續在資本市場上大展手腳埋下伏筆?
“三部曲”:霧里看花
“企業家在資本市場上呼風喚雨,回過頭來做慈善是否就是大徹大悟呢?我看未必。”省內某媒體引用福建一企業界人士的話表示,“這不僅僅是一個基金。對富豪而言,其一招一式肯定都關系到下一步的動作。”
持這種懷疑的人自有其道理。今年,陳發樹在資本市場上的“大動作”頻頻。今年4月27日~5月22日、5月25日~7月1日,陳發樹先后兩次減持紫金礦業(601899)共計2.94億股,套現約25億元;5月7日,陳發樹以2.36億美元收購了青島啤酒(600600)7.01%的股份,成為青啤的第三大自然人股東;8月14日,陳發樹以22.075億元收購云南白藥(000538)12.32%的股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就在媒體大呼“陳發樹正在朝‘中國巴菲特的目標步步邁進”的時候,傳來了新華都慈善基金成立的消息。如果說減持紫金礦業是陳發樹的“投資三部曲”的“第一部”,入股青島啤酒、云南白藥是“第二部”,那么成立新華都慈善基金這個“第三部”就有那么點兒戲劇性,出人意料又令人大惑不解。
對此,唐駿的回應是,在兩年前,陳發樹就有建立慈善基金的想法,并不像外界看到的那樣突然。“陳先生的觀點是,他的巨額財富來源于社會。只是通過他自身的勤奮、智慧和一些運氣轉變成他個人的財富,最終還是要回饋給社會。”唐駿說。
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多數也從陳發時個人的角度解讀這個行為。興業證券的評論員陳少東說:“這可能是他個人回饋社會的一種方式。”東吳證券的辦公室主任王子銘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中保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資總監孫祺揚認為,關于陳發樹成立慈善基金的初衷,外界難以查證;如果簡單地認為他就是為資本運作鋪墊,也有失偏頗。“作為旁觀者,我們還是樂見其成,畢竟這么一大筆資金可以改變很多人的命運。”孫祺揚說。
爭議:捐贈股票誰受益?
與許多國內慈善基金不同的是,新華都慈善基金除了注冊資金是1億元人民幣,其余絕大部分的資產是有價證券的形式,即陳發樹本人持有的股票資產的45%。
目前,陳發樹個人持有青島啤酒7.01%的股份、云南白藥的12.3%的股份,還持有新華都集團51%的股權。新華都集團(002264)則實際持有紫金礦業17.29億股,持有新華都4700萬股。
作為基金會的執行理事長,唐駿對此的解釋是,捐贈股票就相當于捐贈現金,因為隨時可以套現;在不需要套現的時候,優質股票的股息比銀行的利息高,所以比現金更有價值。
陳少東對此也表示認同。他說,股權可以產生收益,將來可用以維持基金會日常的開支和初期項目的運作。“以目前的市價看,這部分股權每年的分紅可達1億元左右!”陳少東說。
陳少東表示,只要處理好股權的收益權,慈善基金仍是受益者。對此,唐駿肯定,股票的收益權和所有權一同轉移給了基金會,與陳發樹本人完全脫離了關系。
對于坊間流傳的“避稅”一說,孫祺揚表示,民間的私募慈善基金會是否能夠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目前并沒有明確的規定,也就是說,這個慈善基金會能否用來避稅,還是未知之數。
“采用捐贈股票的方式做慈善基金,難免會引發一些爭議。新華都基金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被人們接受。”孫祺揚說。
基金會:慈善比資本運作更重要
在接受采訪時,唐駿說,之所以建立新華都慈善基金,是因為“相比將現金捐贈給某個基金,成立永久性的基金,像‘蓋茨基金那樣,運作規范又富有影響力,對社會更有益。”他表示,將來會用一定比例的資產進行再投資。
“只要我們處理好股票的收益權,投資的收益越多,資產的增值越多,就相當于我們追加的捐贈越多。”唐駿說。
但是,孫祺揚和中保創投投行部的高級投資經理李小濱表示,新華都慈善基金與蓋茨基金還是有明顯的區別。“蓋茨基金每年有10億美元用于慈善事業,但是,目前我們談論得更多的是基金會將如何運作資本,還很少看到新基金將如何運用資金去做慈善。”李小濱說。
孫祺揚也表示,蓋茨基金考慮得更多的是如何花錢,而資產的運作交給專業機構打理;新華都基金則傾向于自主投資,考慮得更多的是如何實現資產的增值。
“但是,這畢竟是一個慈善基金,我們更關心的是如何做慈善,完成了多少項目,而不是如何運作資本,實現了多少增值。”孫祺揚說。
國家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的采訪時也建議,較可行的方法是委托一個新的公司,管理基金會的日常事務和項目執行。
據解,為了保證資金的使用效率,一些做得較好的非公募基金會,在實際管理和運作中對親屬實行回避和避嫌,基金的出資人和基金會具體執行人,往往是兩套人馬。
“陳菲特”投資之路仍將繼續
無論這突如其來的“第三部”是否與“投資曲”的前兩部相關,都不會影響陳發樹往“中國巴菲特”的方向繼續走去。
陳少東說:“目前陳發樹的資本仍然足夠充裕,而且可以利用杠杠等方式,他在資本市場上仍然大有可為。”唐駿也表示,陳發樹的投資策略不會改變,仍然是以民生板塊為主,關注行業龍頭。而且仍然以股權投資為主。不同的只是,成立基金會之后,“希望基金會能與陳發樹合作”。
唐駿說,股權投資是一種相對簡單的投資方式。“看好這家公司,最簡單的方式是收購它的股權。這樣一來,如果出現問題,隨時可以退出。”唐駿說。對于將來是否可能投資金融板塊,唐駿不置可否,“所有與民生有關的板塊我們都會關注。”
根據孫祺揚的分析,陳發樹和新華都基金可以聯手逐鹿資本市場,但是在具體項目上,應該會根據風險度的不同,分別以相對激進和相對穩健的方式配比不同的投資組合。
“由于慈善基金的性質,它的投資會追求更加穩健,PE(私募股權投資)的成分會更多,VC(風險投資)的成分會減少;至于陳發樹個人的投資,還可以補充一些風險性的投資。”孫祺揚說。
他舉例說,未來的投資組合中,類似青島啤酒、云南白藥這樣增長相對穩定、風險相對較低的民生項目股權投資。基金會應會占據更多比例,而像礦業、能源、高科技等風險相對較高的投資,陳發樹個人的持股比例可能會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