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國民 余曉華
隨著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土地征用的面積越來越大,伴隨著產生的失地農民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安排好失地農民的生活出路已成為政府當前甚至將來幾年最迫切的任務之一。因此,如何在發揮傳統產業優勢中解決好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成為村改居之后社區工作無法回避的難點。
為此,浙江杭州余杭區高地村(社區)不斷探索新形勢下健康、持續、和諧發展新路子,推進發展傳統產業優勢,拉長產業鏈,服務失地農民,高地村(社區)已走出這一步,無疑是浙江的一個樣板,一個典型的縮影。
浙江杭州余杭區南苑街道高地村(社區)黨委書記、股份制經濟合作社董事長、浙江省人大代表施雪龍應邀接受了本刊采訪。
據了解,高地村(社區)位于杭州余杭區南苑街道東南角,與嘉興海寧市接壤,面積2.6平方公里,轄12個居民小組,居民610戶,人口2497人。該村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創建先進村”,“浙江省五星級民主法制村”,“杭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
施雪龍告訴記者: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產生大量的被征土地農民,我們也曾面臨過嚴峻的局面。由于失地農民能一次性拿到數量不少的補償安置費,使得部分失地農民開始盲目投資,大多數都以失敗告終。除此之外,絕大多數失地農民文化程度較低,年齡偏大,缺乏適應社會的能力,再就業難度大。針對這一現象,村兩委經研究決定,明確村委副書記直接負責,組建專管班子,互通企、民信息,引導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的指導、服務、協調等工作。
2005年以來,高地村(社區)利用國家技術項目和國有項目工程,占地開發近600畝,失地農民近千人。對此,村兩委決定建立一個覆蓋各村民組和企業的失地農民再就業服務網絡平臺,重點做好就業信息溝通,同企業招工需求的對接及后續、回訪等服務工作。給村民買好養老、失業等保險前提下,優先解決安排50-60歲后失地農民,及時解決了近一半人員的再就業。
施雪龍指出:“解決再就業問題是對失地農民最好的社會保障,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堅持‘保增長、抓轉型、重民生、促穩定工作主線在基層工作中的具體體現”。
施雪龍認為,《余杭區南苑都市工業園規劃》起點高,對于高地服飾工業園區以及高地服裝業的發展是一次重大機遇。當時,村改居前的村兩委結合高地村實際,制定實施了《高地村實施新一輪發展的計劃》,就如何發揮服裝業優勢做強做優傳統產業,如何增強村級經濟造血功能,如何拓展村民就業增收新門路等計劃作了詳細的布置。為此,村委利用社區服務網絡站平臺,對失地農民再就業實行全程代理,雙向互通網絡選擇。目前,有30多家企業的清潔保潔等崗位安排了失地農民,保障他們再就業。
村里加大對服裝業的扶持力度,以往村里服裝業的產品單一、檔次不高、市場占有率低,整體發展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不僅限制了失地農民的再就業規模,而且無法持續提高農民收入。通過轉型升級,拉長產業鏈,依托生產杭派女裝的品牌優勢,將產業鏈延伸至著名的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目前已初步形成產、銷一條龍的服裝生產、交易基地。施雪龍說,一方面企業的需求崗位更多了,另一方面為失地農民再就業提供了有利的保障。2008年,有17家大規模的服裝企業相繼在此落戶,園區銷售產值突破5億元,開創了高地服裝新天地,為打造“一村一品”取得了有利條件。
施雪龍表示:“‘一村一品指的是一個村要有一個品牌,這品牌就是促進村經濟合作社發展的一個經濟增長點,也就是村級經濟的造血功能”。
近十年來,從村(社區)級經濟的狀況來看,依靠全村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高地村已徹底改變了“富民窮村”的現象,村級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村兩委領導居安思危,清醒地認識到高地村(社區)級經濟還非常薄弱,造血功能嚴重缺乏。在浙江省兩會上,我曾建議將失地農民技能培訓率和再就業率列入當地政府職能部門的重要考核指標。但是,在政府行之有效的舉措出臺之前,我們不能等、靠必須主動應對。”施雪龍感慨地說。
據了解,該村正在興建一條460米長的高地特色一條街,共有經營門面120個,特色一條街的建成將成為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將為盡快實現高地村(社區)經濟新一輪發展,確保失地農民再就業,最終實現失地農民的安居樂業提供有力的經濟保障,為打造和諧高地(社區)建設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