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 謝曉燕
一、我國煤炭工業現狀及改革措施
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09年上半年,在我國主要能源產品中,原煤產量135642.6萬噸,同比增長8.7%。從2009年9月召開的全國大型煤礦建設會上獲悉,目前全國年產120萬噸以上大型煤礦達469處(包括在建和改擴建煤礦),其個數不到全國總數的2.5%,產量達到14.23億噸,占目前全國總產量的一半。
在全國各個省份中。山西是我國第一產煤、輸煤和出口大省及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資源優勢得天獨厚、儲量大、分布廣、品種全。山西省含煤面積6.48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40%。
近年來,山西省推進煤炭資源整合、提升煤炭產業發展水平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當前,新一輪的煤炭兼并重組改革又在三晉大地拉開序幕。山西省在《關于加快兼并重組整合煤礦改造建設工作的安排意見》中提出,到2010年年底,山西省煤炭企業數量“將從現在的2200家減少至約100家,礦井總數從2598座減少至1000座”。山西省通過煤炭企業兼并和重組作為解決煤炭產業現狀的主要手段。
二、山西煤炭企業兼并重組的原因分析
(一)世界煤炭工業的趨勢
在世界大國中,煤炭工業是和其經濟主要發展模式相符合的。世界煤炭工業在大國中呈現集中化、國際化、多元化的發展狀況和趨勢。當前全球大型煤炭公司都是跨國經營公司,其產業呈現出相關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了以循環經濟為模式的產業鏈,煤炭產品在集團內部直接進行消化和深加山,大幅度減少了初級產品直接進入市場的數額,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把集團產業優勢轉化成了競爭優勢,提高了綜合盈利水平。
而山西省正是在這種趨勢的引導下,借助煤炭企業兼并重組的手段,以期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煤炭產業鏈。
(二)粗放式經營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多、小、散、低”,是對山西煤炭工業整體狀況的概括。山西省現在有各類煤礦2598座,其中30萬噸及以下的小煤礦占了近七成,各類礦井平均單井規模只有36萬噸,明顯偏小;大型公司產量僅占全省煤炭產量的一半,產業集中度明顯偏低,并且礦井布局散亂,小礦遍布各地,大礦無處施展;大量小煤礦仍在采用落后的炮采方式,按礦井數量算,全省采煤機械化程度不到30%,掘進機械化程度只有25%。總之,山西省煤炭粗放型的經營方式依然占據主體地位。
(三)生態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嚴重
中小煤礦盛行,直接造成的結果是煤炭資源的嚴重浪費。尤其是近幾年,隨著煤炭價格大幅度上揚,小煤礦以大量消耗資源為代價,超量生產,不惜損失厚煤層可采度。小煤礦的回采率卻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這意味著每采1噸要破壞和浪費最少4噸資源。煤炭作為非再生資源,這種浪費十分驚人。
兼并重組后,運用資金上的相對集中,研發新的技術,勘測和調查礦井,進行集中化的分配,采取相應措施保護環境,合理化的分配人力、物力,以期解決環境和資源浪費問題。
(四)安全隱患嚴重
小煤礦瓦斯事故多發。2008年、煤礦瓦斯事故數量和死亡人數分別占全國總量的85.2%和74.3%,百萬噸死亡率是國有大礦的8倍左右。2009年前七個月,全國煤礦共發生事故897起,死亡1404人,煤礦百萬噸死亡率0.892,其中,國有重點煤礦0.333,地方煤礦0.849,鄉鎮煤礦1.866。
三、山西煤炭企業兼并重組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一)各方利益分配問題
縱觀國家的歷次改革,每次的改革都會觸動一定的既得利益者,如果處理不當,這些既得利益者就會成為改革的強大阻力。而這次煤炭企業的兼并重組更是關系到較多的利益重新分配,因此有可能遇到種種阻礙。
(二)注重規模而忽略效率
將大量分散的煤炭開采企業以股份制的方式,組成大型煤炭集團和基地,能增強國家對煤炭工業的宏觀調控,有助于形成規模效應。但另一方面,國企主要還是注重規模,如果煤炭行業全部歸國家所有,沒有民營企業的競爭,國企有可能規模至上,從而忽略效率。而恰恰企業效率是企業得以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制勝法寶。
(三)人才體系建設及大型煤炭企業文化問題
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勢必會造成管理人才和技術人員的缺乏,新的人才體系的建設是關乎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問題與難題。
(四)地質奈件和歷史遺留問題
建設更大更現代化標準更高的礦井是大勢所趨,但是由于地質條件和多年的私挖濫采使煤層被破壞,許多搭配在一起的煤礦儲量小,這些地方能不能建成大礦還有待考證,建成90萬噸或以上的大礦是不是經濟也是未知。
四、推進山西煤炭企業兼并重組的措施
(一)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平衡各方利益
為解決各方利益平衡問題,切實保障企業更大的利益。對重組進入煤炭大集團的煤礦企業,由煤炭大集團在煤礦所在地登記注冊子公司,確保稅費上繳渠道和各方既得利益不變;保持重組前的利益分配格局不變;對原國家和各級政府投入地方國有煤礦和鄉鎮煤礦的各類資金,轉為國有股份,按股份分享利益;對原地方國有煤礦的從業人員,順延簽訂勞動合同進入國有重點煤炭企業,保持原有的待遇不變。
(二)堅持市場導向、政府扶持的原則
煤炭企業本身處于市場之中,其發展本身要以市場為導向,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按照市場化的手段,建設發展煤炭企業集團。要充分發揮企業對集團建設的主體作用,賦予優勢企業權利,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
(三)加強人才體系和企業文化建設
要形成大型煤炭企業的競爭力,增強人才意識,構建適應企業競爭需要的人才體系至關重要。必須著力于培育各個層次的人才,形成具有競爭力的人才隊伍,才能為企業發展和競爭提供人力資源的支持。
(四)注重勘探與評估
鑒于煤礦產業的特殊性,對資源的開發之中,需注重礦井的煤炭儲量和可開發性的綜合評估,制定相關的規則制度,在建設礦井前,注重運用現代技術對地質和煤炭儲量小的地方進行勘察。當企業發展成為具有規模的時候,需要增設專職的勘探部門或與專職的勘探企業進行合作,在我國現行的體制是探采分工,勘探企業應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通過其成果的轉讓的形式,進行生存。作為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大企業,應該將此部分納入到自身企業系統中,吸引高素質人才,根據勘探結果,采用臨近地區小煤礦礦井聯合作業,以小煤礦群的形式進行開發;大的礦井采用單井集中的作業的方式。如此可以解決歷史上的遺留問題和地質條件帶來的問題。
(張慧。1987年生,河南濮陽人,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謝曉燕,1984年生。安徽滁州人。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