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冬梅 劉 森 張玉敏
近幾年,交通肇事犯罪案件呈快速上升趨勢。從某一基層法院2007年以來審理的案件情況來看,就可以直觀地反映出來:2007年審理此類案件67件,占整個刑事犯罪案件12.6%;2008年審理此類案件93件,占整個刑事犯罪案件17.2%。2009年上半年審理此類案件57件,占整個刑事犯罪案件21%。從2007年到2009年上半年,此類案件上升了8.4個百分點。
造成交通肇事犯罪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刑法第133條作為打擊和遏制此類犯罪的重要武器,長期以來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形勢的發展,刑法第133條已不能較好地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且有些地方還不夠完善、具體,使之操作難度很大,使刑法第133條在打擊交通肇事犯罪中打了折扣。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刑法第133條與形勢發展不相適應。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一個農業縣作為統計單位來看,每年新增各種機動車輛平均達到35-40%左右,車輛增多與交通事故的發生成正比的。如果刑法在對交通肇事犯罪的處理上不作相應的調整,怎么能有效遏制交通肇事犯罪呢?其二,交通肇事犯罪與過失致人死亡犯罪相比較,存在著明顯的不合理性。刑法第233第一款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刑法第133條第一款規定:“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從“交通肇事犯罪”和“過失致人死亡犯罪”兩個犯罪構成要件來看,對于行為人的主觀方面都是按過失認定。同是過失犯罪,同是致人死亡的后果,而在量刑上卻出現較大差異。其三,在對交通肇事犯罪逃逸的情節認定上存在問題。對交通肇事逃逸者的行為應該分二步認識,第一步發生事故時應該是一種過失。第二步發生事故后,無論肇事者處于什么原因而逃離事故現場,不對被害人積極實施救治,這種行為事實上是對被害人的死亡采取的是一種放任態度,帶有間接故意的性質,其后果極其嚴重,社會危害性也很大,同時對受害人或受害人的親屬會造成二次傷害。因此可以認為:肇事者逃逸,不顧受害人的死活,是一種極壞的道德行為。一些交通肇事逃逸案件難于調解,正是由于這種原因。其四,對于交通肇事犯罪在刑事處罰上過于寬泛。從大部分基層法院對交通肇事犯罪的量刑來看,凡是民事已得到賠償的,96%左右都給判了緩刑,而只有4%左右的民事沒有賠償或賠償不到位而被判了實刑。緩刑適用過多,刑法對肇事者起不到較強的威懾作用。因此,在交通肇事犯罪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有險不避,禁而不止所造成的。如醉酒駕駛、賭氣駕駛、故障駕駛、超速超載駕駛等等。違章駕駛越多,交通事故發生的幾率越高,這是眾所周知的。另外,交通肇事逃逸,后又投案自首,且民事進行賠償的,在量刑上也基本都被判處緩刑。因此,交通肇事逃逸后投案的多,約占整個交通肇事案件的40%左右,對交通肇事逃逸后又投案自首的犯罪分子處罰畸輕,是逃逸案件增多的一個重要原因,確實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機動車輛(摩托車、電動車除外)大都投有“交強險”和“第三者責任險”,一旦發生交通事故,肇事者大都能從保險公司得到理賠,自己經濟負擔很少。另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特權現象的依然存在,有錢、有權的人多,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后賠償幾個錢對這些人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如果把經濟賠償與否作為對交通肇事犯罪分子從寬處理條件,只要賠償后就可以判處緩刑。試想刑法第133條能夠對那些有錢、有權的交通肇事者起到多大的震懾作用呢?其五,刑法第133條第三款規定“因逃逸致人死亡”過于籠統,且缺乏專業技術標準。在司法實踐中很難界定“交通肇事逃逸”與“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也就是說當肇事者撞傷人后,傷到什么程度得到及時救助而不至于死亡,什么程度下即使得到救助也不能使被害人挽回生命,還有被害人的年齡大小、身體狀況與受傷死亡究竟存在著怎樣的因果關系等等,這些在法律規定、司法解釋以及相關的醫學專業上都缺乏具體的規定和標準。因此,認定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幾乎是個空白,此條規定如同虛設。
鑒于上述情況,筆者認為刑法第133條需要適時地加以修訂和完善,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交通肇事犯罪應普遍提高一個量刑檔次。即: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其中,對一般交通肇事犯罪,沒有特殊情節的,只要被告人能積極賠償被害人或被害人親屬經濟損失的,得到被害人或被害人親屬諒解的,認罪態度較好,確有悔罪表現的,在量刑時,可以考慮給予判處緩刑。二是對交通肇事逃逸的,嚴格控制緩刑的適用。對于交通肇事逃逸后又投案的,只要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符合自首條件的,還應該按自首認定,否則不利于犯罪嫌疑人的投案自首。對于投案自首的,可以考慮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量刑幅度內予以量刑。對于逃逸后投案自首,又主動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的,可以再作為一個酌定從輕處罰情節予以考慮,可在三年以下幅度內予以量刑,但必須對逃逸犯罪分子處以實刑,基準刑不能少于二年。對于沒有投案自首情節,又沒有賠償被害人或被害人親屬經濟損失的交通肇事逃逸的犯罪分子,應考慮在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幅度內予以量刑。三是刑法第133條第三款規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認定問題,希望立法機關和司法解釋機關應該作出更為清晰的司法解釋以及相關專業上的具體操作標準。對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鑒定機構也應該明確規定,初次鑒定由哪一專業機構進行,當事人申請重新鑒定由哪一專業機構進行等等,從而使刑法第133條第三款的規定在實踐中真正發揮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