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的比較分析
(一)理論依據比較
購買法假設企業合并的性質是購買,即將企業合并視為一個企業購買參與合并企業凈資產的一項交易,認為該交易與企業直接從外界購入設備、存貨等資產并無區別。企業合并后,購買方獲得了對經濟資源的控制權,而被并方喪失了對原有經濟資源的控制權。所以,購買法的理論依據是被并企業的非持續經營假設。權益結合法假設企業合并的性質是權益結合,即將企業合并視為參與合并的企業股東將其資產(資源)和權益融合到一起,繼續對合并后的新實體共享利益、共擔風險的行為,并沒有發生經濟資源的交換業務。因為合并的完成不需要任何一個參與合并的企業流出資產,它僅僅是經濟資源的整合,而且不存在新的計價基礎。
(二)計價基礎比較
購買法要求購買方用公允價值來記錄所購買的資產和負債;而權益結合法則要求參與合并企業的資產和負債按賬面價值反映。計價基礎不一致的根本原因在于碾種方法對企業合并是否影響會計假設的認識不同。如上所述,購買法建立在非持續經營的基礎上,認為合并方為合并付出了代價,而被合并方原有的資產收益能力和價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表明被合并方的持續經營已受很大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對其資產和負債重新計價;而權益結合法建立在持續經營的基礎上,認為企業合并僅僅是經濟資源的結合,參與合并企業的資產和負債的價值并沒有發生變化,因此仍維持原賬面價值不變。
(三)具體處理方法比較
1、對合并中商譽的處理不同
在購買法下,合并方的購買成本與被合并方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幾乎總存在差額,這一差額被確認為合并商譽。產生差額的原因主要有:(1)被合并方資產的增值。由于購買法要求合并方按照公允價值記錄被合并方的資產和負債,而這與其賬面價值很可能存在差額(多數為資產增值);(2)被合并方可能存在商譽。商譽是指企業有形資產上能獲得高于正常投資報酬率的能力所形成的價值,它的存在會導致購買成本與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不一致;(3)購買法下的合并費用計入合并成本,這無疑會增加合并成本,進而形成其與被合并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而在權益結合法下,合并的權益是建立在各個參與合并的企業凈資產賬面價值的基礎上,不存在上述差額問題,也就無需確認商譽。
2、對合并費用的處理不同
在購買法下,合并過程發生的直接費用一般均應計入合并成本;而在權益結合法下,合并過程中發生的費用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都計人合并當期的損益。
二、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的選擇
(一)從技術層面看合并方法的選擇
從技術層面看合并方法的選擇,主要是考慮不同方法提供的會計信息的質量。從信息的相關性來看,購買法提供了關于企業合并資產和負債公允價值的信息,便于投資者預測企業集團未來的現金流量,使決策的相關性大大提高。從信息的可靠性來看,在市場不完善、資產的公允價值無法確切計量時,權益結合法貫徹“持續經營”假設,以歷史成本反映合并后主體的信息,具有較高的可靠性;相反,購買法卻可能產生商譽,為人為調節利潤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如果資產和負債的價值不能可靠計量,將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大大削弱。從信息的可比性來看,購買法下的合并信息與按市價取得資產和產生負債時采用的會計處理是一樣的,這可能增強信息的可比性,有利于企業間的橫向比較;但是新的計價基礎使得它與合并前會計數據的比較變得困難;而權益結合法則恰恰相反,合并前后都是歷史成本,有利于企業作縱向比較,但不同企業之間的橫向比較較為困難。
(二)從經濟后果看合并方法的選捧
具體到企業合并會計,經濟后果是指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的選擇將會對投資者等信息使用者的決策行為或企業價值產生的影響。對于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是否具有經濟后果這一重大問題,國外學術界已經作了許多實證研究。但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選取了不同的樣本,研究得出的結論差異很大。研究結論既有支持有效市場下會計政策的選擇不會影響企業價值或投資決策行為的觀點,也有與之截然相反的觀點。筆者認為,要確定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是否具有經濟后果,不能簡單依靠實證檢驗這種會計政策的市場反映,還應該從企業特定因素以及融資和監管環境的角度分析。我國會計學教授黃世忠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特定的融資和監管環境下,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的會計后果有可能會轉化為經濟后果,進而對企業價值和決策行為產生影響。
三、我國企業合并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
(一)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中,被合并方采用的會計政策與合并方不一致的,合并方首先應在合并日按照本企業會計政策對被合并方的財務報表相關項目進行調整
合并方在企業合并中取得的資產和負債,應當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賬面價值計量,合并方取得的凈資產賬面價值與支付的合并對價賬面價值(或發行股票面值總額)的差額,應當調整資本公積;資本公積不足沖減的,調整留存收益。合并方為進行企業合并發生的各項直接相關費用,包括為進行企業合并而支付的審計費、評估費等,應當于發生時計人當期損益;為企業合并發行的債券或承擔其他債務支付的手續費、傭金等,應計入所發行債券及其他債務的初始計量金額;發行權益性證券發生的手續費、傭金等費用,應當抵減權益性證券的溢價收入,溢價收人不足沖減的,沖減留存收益。
(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首先應當確定購買方和購買日:其次應當按照下列情況確定合并成本
一次交易實現的企業合并,合并成本為購買方在購買日為取得對被購買方的控制權而付出的資產、發生或承擔的負債以及發行的權益性證券的公允價值。通過多次交易分步實現的企業合并,合并成本為每一單項交易成本之和。購買方為進行企業合并發生的各項直接費用應當計入企業合并成本。在合并合同或協議中對可能影響合并成本的未來事項作出約定的,購買日如果估計未來事項很可能發生其對合并成本的影響金額能夠可靠計量的,購買方也應將其計人合并成本。購買方對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應當確認為商譽,并按照《資產減值》準則的有關規定處理:而對于購買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應當計人當期損益。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我國現階段的國情和市場環境下,企業合并采取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并存的二元格局是明智、現實的選擇。
(宋昌英,1964年生,四川人,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經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企業會計準則在電力企業的應用、企業內部會計控制)
(本欄目策劃、編輯: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