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漢青
2008年12月下旬,著名學者余秋雨教授來京時,作為本刊顧問,席間曾對我們說:《中關村》應該更重視文化的“新元素”。“文化是寬泛的,應該是人類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共同體”。“新文化”是本刊為讀的者服務的“三大”宗旨之一,我們在新的一年里,將更加提升和強化。本刊參與承辦的“2009藝術中關村博覽會”,將是對“新文化”和“西區藝術”的一種詮釋。
本期“封面故事”和“特別報道”說得都是“新文化”。
“封面故事”以“西區藝術悄現海淀”為標題,介紹了這一文化現象的產生過程和背景。“封面人物”《金錫順:城市文化的守護者》描述出“重視讀書,勝過虛名”的“儒商”金錫順的“筑夢”情結。金錫順的名字也許陌生,可是坐落在北京四季青橋東南隅的“誠品建筑”,卻成為京城遐邇皆知的地標建筑。“勝友如云,高朋滿座”;“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當代的文化名家諸如王蒙、余秋雨、馮驥才、吳祖強、丁聰、蘇叔陽、舒乙等都是“誠品沙龍”的雅客。金錫順別出心裁地鋪就“馬奈草地”,凝心借力打造“東方百老匯”……矢志做一位“城市的護衛者”,我們應該為她提供“槍彈”。與之相連的《“中間建筑”挑大梁》、《“元藝術”點亮西區》、《胸有千壑有容乃大》等一組文章,披露出創意者獨具匠心的思維,體現“百花齊放”、“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精髓,勾勒出藝術和經濟的完美融合;這條“西區藝術a大道”的真正建成,無疑將會成為海淀乃至首都新的文化名片。
“特別報道”《海淀:文化區重譜“文化曲”》一組文章,翔實記錄了海淀區助推文化大發展的宏偉計劃。舉世皆知中關村,海淀厚重的文化底蘊乃中關村之魂。“文化之海,藝術之淀”蘊蓄著博大精深的中化文化之精髓。諸如四季青打造“中國百老匯基地”,億元專項資金助推文化發展,藝術團聯盟送明星進百姓家,國寶級大師季羨林領銜專家委員會,電影《王選》印證中關村高新科技的發展……。凝目望去,每一項舉措都是“大手筆”。資料顯示,目前海淀文化產業占GDP比重高達27%,文化創意產業擁有北京市20%的從業人員,創造了全市40%的增加值。有目共睹,海淀“西區”的“綠色產業”,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也是克服金融風暴“轉危為機”最有效的措施。
在黨中央“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的號召下,“讀書時間”推薦《紀世瀛:為“民”請命的“知識英雄”》,這位“中關村的第一村民”“五進‘萬言書”的赤誠壯舉,已經成為當代“位卑不敢忘憂國”的“布衣”表率,值得提倡。“山寨”一語流行于大江南北,見仁見智,多有解讀。本刊主筆張頥武教授的《“山寨”的活力和限度》,認為“山寨”盡顯“民間性”和“草根性”的特質,有一種“你占朝廷我占山”的意味,當予以關注和愛護。
元旦鐘聲已經敲響,幾股寒流襲擾中國。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確,我們已經從海淀、從中關村,看到了中國的文化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