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莎 王世松 朱 麗
12月20日,“2008海淀區域發展高層聯席會議暨中國?海淀藝術團聯盟成立祝賀演出”在北京奧林匹克籃球館隆重舉行。來自海淀區黨政軍機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文藝團體、高新技術企業等近200家單位的負責人到會,其中60家為今年新加入的倡導單位。
自2005年在全市率先建立起區域發展高層聯席制度以來,海淀區的聯席會議每年火熱上演,一派風生水起之勢。在這個凝聚智慧、熔鑄信心的平臺上,各界代表熱切探討事關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重大問題,合力營造全區上下“共存、共責、共建、共贏”的和諧局面。
“推動海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本次會議的主題,它符合時代潮流、符合海淀實際、符合區域人民群眾的愿望。我們要通過本次聯席會議,進一步凝聚區域各界力量,共商文化發展大計,共謀文化繁榮之路,使文化成為海淀的又一張名片。”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書記譚維克在會上指出。
圍繞著“文化”主題,本屆會議亮點紛呈:與中國電影集團簽署建立國家放映中心合作意向書;成立“海淀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專家咨詢委員會;中國?海淀藝術團聯盟揭幕演出……滿目精彩背后,是海淀區近年來推進文化發展的不懈努力,是全區上下堅持走文化繁榮之路的美好愿景。
“同舟共濟揚帆起”:盤活資源,匯聚合力
眾目凝望處,燈光變幻,鼓聲鏗鏘。隨著“海淀藝術團聯盟揭幕亮相”倒計時最后一聲激昂的鼓點,由57家聯盟單位獻上的首臺演出火熱開場。鼓樂齊奏《火紅的海淀》、音舞快板《和諧花開海淀美》、舞蹈《百望山的大腳》……21個節目飽含著濃濃的“海淀情”,而蔣大為、李雙江、宋祖英等著名藝術家的同臺亮相,也彰顯了海淀區雄厚的文藝實力。其中,專門為海淀創作的新歌《最美是海淀》由著名作曲家印青作曲,海淀區委書記譚維克以及當代著名詩人、詞作家賀東久作詞,表達了對海淀這塊土地的熱愛之情。
海淀藝術團聯盟的成立,意味著今后聯盟單位之間資源共享,優秀演員可以“串崗”,市民們買一張門票,就有可能欣賞到57家藝術團“臺柱子”的拿手戲。
據介紹,這是海淀區委區政府為了有效盤活區內資源、匯聚合力共建文化而采取的一項重要措施。在區委牽頭下,駐海淀區文藝演出單位和各大學藝術團等機構牽手協作,搭建起了一個區域文化院團合作交流的廣闊平臺。它的成立,有利于整合區域內文化演出資源,發揮專業優勢,形成整體合力,通過開展文化藝術創作、文化藝術表演、文化藝術交流等活動,拓展院團藝術發展空間,繁榮區域文化藝術生活,以強帶弱、以大帶小、以專業帶業余,促進院團和區域文化藝術事業的共同發展。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專家咨詢委員會”的成立,同樣是海淀區成功整合區內智力資源的表現。40余位權威專家組成的高層智囊團,將為海淀區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專家咨詢委員會將由海淀區委、區政府不定期召集會議,對全區重大文化項目及其他相關事務進行研究,接受區委、區政府和領導小組的咨詢,就相關問題提供意見和建議。該委員會委員組成是動態、開放的,可根據工作需要隨時增補。借助這個“外腦”,海淀區可多方吸收各界優秀人士的聰明才智,提高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決策的民主性、科學性。
類似這樣的舉措,近年來在海淀區次第出臺,效應巨大。
“海淀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有著‘文化之海、藝術之淀的美譽。建國后,海淀逐步發展成為全國著名的文化教育中心,大批文化單位在海淀成立,產生了巨大的聚集效應。但是,長期以來,各種資源條塊分割、各自為戰的狀況突出,區域與區屬文化資源沒有有效融合、形成合力,海淀文化的整體優勢和形象沒有充分展現出來。”回顧海淀區以往的“文化家底”,區委書記譚維克說,進入新時期,海淀區決心改變這一現狀。區委區政府拿出切實措施,打破按所屬、按行政級次分配文化資源和產品的傳統體制,探索區域文化資源整合的新領域、新途徑、新載體,加強上下溝通、內外聯動、區域互動,盤活資源存量,激發資源活力,形成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整體優勢。
“五千仞岳上摩天”:打造品牌,壯大產業
激昂的樂聲中,海淀區委書記譚維克和中國電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一起在鮮紅的《合作意向書》上簽下名字,締結了建設國家電影放映中心的合作意向。
這是此次高層聯席會議上激動人心的一幕。據介紹,海淀區此前已與世博控股簽下合約,準備在海淀四季青地區建立一座規模宏大的國家排演中心。該中心總建筑面積超過60萬平方米,將新建32間劇場,其中包括1個2000人座位的百老匯旗艦劇場,30個300—500座的小劇場,成為國際知名的“中國百老匯基地。”而影視放映中心的選址與排演中心相鄰,這樣可以形成互相助力、共同壯大之勢,形成一個整體化、規模化的文化中心區,打造精品文化活動,并帶動周圍一系列關聯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海淀區立足區位優勢,打造文化品牌,推出了國家排演中心、國家版權交易中心等重大文化項目,形成了“迷笛音樂節”、“摩登天空”、“爵士”三大音樂節等特色品牌,建設了中部多元文化核心區、南部精品文化交流區、北部特色文化發展區、五棵松文化創意產業帶等一系列文化集群,取得了良好的品牌效應。下一步,海淀區將繼續培育一批在全國乃至國際有較高知名度、有自主知識產權、有廣泛市場影響力的文化品牌,積極構建文化演出平臺,深入挖掘國際國內演出市場潛力,不斷推出經典文化作品、品牌文化活動,逐步使海淀成為“大師名家的匯聚地、精品力作的盛產地、創新文化的輻射地。”
在品牌帶動下,海淀區文化產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目前,海淀區成規模的文化創意企業達2924家,擁有全市20%的從業人員,文化產業占GDP比重達到了27%,創造了全市40%的增加值。海淀科技園區著重建設的6個文化創意產業帶——北太平莊影視文化產業帶、學院路動漫游戲產業帶、魏公村表演藝術產業帶、甘家口設計產業帶、皇家園林藝術創作聚集帶和創意時尚生活帶漸成氣候,在全市甚至全國產生了一定影響。
“今后,我們要繼續把文化產業擺在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突出位置來抓,大力發展具有競爭優勢的文化創意產業,發揮中關村創意產業先導基地的引領作用,實施海淀區文化創意產業行動計劃,打造產業鏈、技術鏈、產品鏈、價值鏈和人才鏈,使海淀成為原創能力強、制作手段先進、傳播渠道暢通、消費群體眾多的全國文化創意產業聚集中心、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和時尚生活消費中心,確保海淀在北京市乃至全國文化創意產業的龍頭地位。”區委書記譚維克說。
以政府投入專向基金為基礎,引導戰略資本和社會資本投資海淀文化創意產業,壯大文化創意產業的整體實力;以資本為紐帶,整合海淀人才、教育、科技優勢,形成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合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有了這樣的戰略設想,“上風上水、融商融智”的海淀在發展文化產業的道路上,自會高揚起前進的風帆。
“為有源頭活水來”:創新體制,激發活力
文化的飛躍發展,離不開政府工作思路的深化改革、大膽創新。海淀區文化事業的欣欣向榮,正是區委區政府立足實際、銳意革新的豐碩成果。
海淀區領導班子深知,只有改革政府管理體制,充分體現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和監管職能,創新文化市場運作模式,才能使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煥發出勃勃生機。因此,他們一方面做好規劃,營造有利于文化企業落戶海淀的硬環境,一方面改善服務,營造有利于文化企業發展壯大的軟環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本次會議召開之前不久,海淀區公布了“2008年度文化創意產業專項資金支持企業名單”,29家區內企業的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得到支持,支持數量和支持資金的金額都較往年有所提高。從2009年開始,海淀區還將設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專項基金”,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一億元財政投入,用于公益文化、文化產業兩方面的建設發展。按照計劃,海淀區將加大文化產業預算,逐年提高對文化產業的投入比例,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并轉變財政投入方向和投入方式,由對文化單位和從業人員的一般性投入,轉變為以文化項目投入為主。
除了資金上的扶持外,為了加強組織領導,提高執行效率,為文化發展繁榮提供組織保障,海淀區擬成立專門的“文化發展領導小組”,把握海淀區文化發展的方向,統籌規劃、研究審議重點項目,協調處理重大問題,統領各機關部門形成合力,切實推進海淀區的文化發展與繁榮。目前,此項工作正在穩步開展。
2008年,區委重點課題《促進海淀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啟動,區委主要領導親自主持課題調研,課題組抽調精干力量進行調研,拿出切實可行的措施。
此外,海淀區政府還積極支持文化創意企業申報國家、北京市各類科技計劃項目,并做好相關服務;鼓勵企業自主創新,鼓勵文化創意企業及個人進行專利申請、商標注冊、軟件著作權登記,取得自主知識產權;為文化創意企業在國內外資本市場融資創造條件。
據區委書記譚維克介紹,以總結改革開放30周年經驗為契機,近期區委區政府正在研究制定《關于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見》、發展規劃,制定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和激勵政策。“我們將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支持,在文化體制改革方面進行先行試點,完善區域性的財政扶持、產業引導、人才激勵、投融資、知識產權保護等各項服務措施,吸引和鼓勵民間資本、社會力量參與區域文化建設。希望廣大區域單位、文化單位、文化企業積極參與進來,發揮各自優勢,貢獻聰明才智,共同為海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軟環境建設添磚加瓦。”
“海納百川,淀積千里”。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決策下,在全區上下同心同德、攜手奮戰中,一個“文化品位高雅、文化氛圍濃郁、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產業發達”的魅力海淀,正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