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 等
科技和文化藝術要并重
季羨林(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
中關村光有科技,沒有文化藝術相配合,能不能興盛?科技必須有文化藝術服務。過去導向光講科技,不講文化藝術。
美國硅谷我沒看過,但國外搞工程、科學的,對文化藝術都非常重視,愛因斯坦小提琴就拉得非常好。海淀區非常重視文學藝術,應該這樣,不能光看科技,別的不管。
日本明治維新,短短時期成為科技強國,他一方面抓科技,一方面抓文化教育。曾陪江澤民主席上北大,因我年齡最大,讓我代表老教授發言,我說現在重理輕文。我有一個怪論,所謂特色不表現在科技上,只能表現在文化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特色只能講文化,不能講科技。
關于海淀區文化建設的幾點意見
蔡赴朝(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副市長)
多年來,海淀區委區政府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四個服務,不斷深化“共存、共責、共建、共贏”的理念,搭建發展平臺,整合區域資源,開拓合作領域,統籌區域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借今天這個機會我簡單講幾點意見:
一是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義,集中精力解決好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在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的情況下,我們更要堅定不移地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牢牢凝注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聚精凝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海淀區作為全市的經濟大區和科技、教育、文化大區,在首都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承擔著重要的職責。希望海淀區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和落實中央的決策和部署,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堅持科學發展,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這個主題,進一步凝聚科學發展的共識,更好地把科學發展觀轉化為謀劃工作的正確思路,促進科學發展的政策措施,領導科學發展的實際能力。
二是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重要內容,這次區域發展高層聯席會議,明確提出以文化促進區域發展的戰略思想,緊密結合了海淀區的發展實際,充分反應了海淀區的發展自覺和文化自覺,對于進一步促進海淀區的發展必將起到重要作用。海淀藝術團聯盟以及海淀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專家咨詢委員會的成立等等,也必將進一步激發和調動文化藝術工作者、專家學者等各方面的積極性,有效推動海淀區文化建設的進程。希望海淀區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把文化發展的一系列規劃、設想盡快轉化為行動,落實到具體的項目上,為推動首都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更大的貢獻。
三是緊緊圍繞“四個服務”,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統籌區域發展的水平。做好“四個服務”是首都的城市功能定位,也是實現首都科學發展的應有之意,全市各級黨委政府都要把駐區單位服務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抓緊抓好。要進一步健全服務體制,完善服務機制,創新服務方式,在規范服務上下功夫,在加強協調溝通上下功夫,在落實工作職責上下功夫,不斷提高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在發展中做好服務,在服務中促進發展,要進一步了解駐區單位的意見和需求,拓寬思路,多想辦法,努力幫助駐區單位解決困難,支持駐區單位的發展。希望海淀區在現有良好服務格局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創新,大膽實踐,使服務工作更扎實、更深入。
期望海淀文化藝術走向世界
張繼鋼(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
解放軍藝術學院的全體師生和全體部隊官兵,為生活在海淀區這樣一個美好的家園感到無比幸福。祖國是什么?祖國不僅是哪條河、哪座山。中國在哪里?中國在地理位置上是在亞洲的東部,也可以稱為東亞,但是在文化藝術這個領域,我們多么希望能夠在全世界各個角落都能夠看到我們中國北京海淀的文化藝術,通過我們中國北京海淀的文化藝術來了解中國、熟悉中國、走進中國、熱愛中國!
我在這里想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在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開閉幕式的很多的創作人員、作曲家、編導家,還有很多的演員的工作創造排練都是在海淀區。在這里,我想呼吁,凡是生活在北京海淀區的科技、教育、文化、藝術、影視傳媒的所有單位和同仁,應該為了我們海淀的文化建設而作出我們的貢獻,為讓全世界知道中國北京的海淀而奮斗!
海淀多措并舉建文化強區
楊志強(中共海淀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
中共成立這個委員會的目的,就是海淀區委和海淀區人民政府新近出臺了關于成立海淀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專家委員會的決定。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文化藝術界專家學者和顧問的智囊作用,進一步整合區域文化資源,深入“共存、共責、共建、共贏”的理念,推動海淀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為建設和諧社會首善之區作貢獻。專家委員會由區委區政府聘請國內外具有較高理論造詣,豐富的文化藝術實踐經驗,同時熱心關注海淀文化事業發展的著名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組成。委員會成立后,受區委區政府委托,將對全區文化改革與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重要發展規劃、重點建設項目開展專題調研,提供政策咨詢和智力支持、協助開展區域文化人才培訓和相關學術交流等工作。專家委員會成立成員本著動態、開放、自愿的原則,根據工作需要,將適時進行增補和調整。相信這個專家委員會,將會成為海淀推動區域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強有力的“外腦”和“助推器”。
區域文化是文化大都市發展的基礎
余秋雨(著名學者、專家、教授)
最近我聽到海淀區的文化發展規劃,心里很高興。因為世界上任何大都市的文化都是以社區文化作為基礎的,或者我們講區域文化,歷史上每一個文化大都市也是如此。它不是空洞的概念,一定是群眾一塊一塊的區域,它的責任、特色,然后有一種社區的聚集效果,慢慢地成為文化的代表。實際上我們在建設人文北京的過程當中,海淀區的文化規劃,我相信會在整個北京西部起到這么一個具有凝聚力和發散力的作用。文化就是這樣的,一方面是沒有邊界的,另一方面又需要有一種區域性的定位。在不斷尋找中,接受者是沒有邊界的。所以就意味著,我們的社區文化的建設其實非常重要,我們文化人一方面又成為文化的履行者、文化的領導者。
藝術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楊力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國美術館原館長、著名書畫家)
文化和藝術向來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海淀區這次大舉打造文化強區,對于海淀藝術的發展也是次難得的大好契機。英國文化學家泰勒把“文化”定義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由此可見,文化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藝術不僅僅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使文化的內涵大大豐富了。
依據藝術的物化形式,藝術可分為:動態藝術和靜態藝術。美術主體屬于靜態藝術,音樂戲劇、民俗歌舞大體都屬于動態藝術。此次海淀藝術團聯盟的成立,是藝術領域的一種創新發展,使藝術不再曲高和寡,而真正溶于社會生活,切實惠及于民。我希望能把靜態藝術也納入到海淀新文化發展的洪流中。希望我們藝術界的同仁共同聯起手來,向大家展示海淀藝術的悠久、深厚,綺麗和多姿、博大與深厚,讓更多人了解海淀,了解海淀藝術,讓海淀藝術瑰寶發揚光大,繁星璀璨。
文化就是經濟,經濟就是文化
張頤武(著名學者、文藝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
海淀和其他地區不一樣的地方,恰恰是它的文化就是經濟,經濟就是文化。什么意思呢?我們所融入的記憶,關于海淀所有的記憶都是帶有感情的。我覺得高科技和高情感的平衡,可能是海淀未來發展非常有趣的選擇。這個地方仍然有很多的社區,很多人在這個地方居住,我們感覺到這個地方還需要有很多的人文情懷。
我們需要一種高速向前沖和向后把歷史記憶打撈出來的平衡,高沖力和高回憶結合起來。我們這些歷史的、人文的資源怎樣創造性地轉化成為發展所需要的力量,恐怕也是我們未來的一個需要。怎樣把這些人文的記憶、歷史的記憶,關于北京大學,關于過去的燕京大學、清華大學,關于海淀,有許許多多人文的歷史的承載的東西,來進行一個轉化。我們回去,也蘊含著走向未來的力量。怎樣在回憶和向前沖的力量之間取得一個平衡,也可能是我們發展所謂海淀文化的重要內涵。
文化產業將成為經濟的新增長點
張連仲(四季青黨委書記、四季青農工商總公司總經理)
文化產業作為高科技、高品位文化相結合的知識經濟中的新型產業形態,是 21 世紀的朝陽產業,代表著先進生產力,承擔著民族文化的創新功能,有助于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擴大就業,而且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近年來,海淀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建設,并專門成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專家咨詢委員會,以“共存、共責、共建、共贏”為理念,加強整合區域文化資源,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善之區而努力奮斗。海淀區委提出的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是進一步深入貫徹十七大精神的體現,也是展示海淀區文化形象的需要,是新歷史條件下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
四季青鎮,位于西四環,座落在風光旖旎的香山腳下,有著良好的環境優勢和人文優勢。按照十七屆三中全會要求,在海淀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四季青鎮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努力豐富農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舉辦各種文藝活動,如一年一度的五月的鮮花,和諧社區文藝演出等,同時加快步伐建設自己的文化項目,成立了書畫協會、攝影協會、網球、羽毛球等文體協會,經過兩年的努力,馬奈草地、坦博北京藝苑、元藝術中心、中間建筑、圓點等,新的創意園吸引了四海賓客駐足參觀,目前我們已在與世博偉業協商加強合作,建設國家排演中心,依托香山風景區的定位和“綠谷氧吧”生態園區景觀效果,將繼續完善北京香山綠色體育休閑園,繼續規劃建設國際標準的體育休閑中心,利用旱河路兩側已形成的觀光園,打造兩條觀光帶,一條是南北方向自香泉環島到田村的都市休閑農業觀光帶,另一條是東西方的杏石口路文化大道。
今后,我們要繼續加強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論證,做好規劃,有條不紊地推進產業項目建設,同時積極爭取市、區政府的支持幫助,整合各個領域資源,加快綠色產業調整的步伐,使文化產業成為四季青經濟的新增長點,將發展的成果惠及于民,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西區藝術:當代藝術的回歸與回家
彭鋒(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中心教授、著名美術評論家、博士)
中國當代藝術起源于80年代的圓明園福緣門。90年代開始,藝術家逐漸東遷散落至朝陽區、通州區、昌平區各地。福緣門為什么會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發祥地?藝術家們隨后為什么要東遷而遠離海淀?這些都是令人深思的問題。
我將8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的興起,視為整個社會的文化熱潮中的一部分。在文化上,福緣門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西北的圓明園和頤和園,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東南的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是西方現代文化的橋頭。對于熱愛文化的藝術家來說,選擇福緣門貌似偶然,其實必然。
90年代后,整個社會的文化熱消退,藝術開始向內強調技術,向外走上市場。處于東區的中央美院和工藝美院,滿足了藝術家技術訓練和傳承的需要;聚集在東區的使館官員和外國游客,形成了中國當代藝術最初的市場。當代藝術的東遷看似偶然,其實必然。
今天的中國當代藝術迎來了回歸與回家的契機。如果說最初的當代藝術是學西方的藝術,后來是為西方的藝術,那么現在則到了為自己的階段。中國當代藝術要加入到中國當代文化的建設之中,要為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貢獻。這是中國當代藝術面臨的一項新任務。
回歸海淀,回歸西區,回歸文化,回歸正面中國,有助于中國當代藝術完成這一新的歷史使命,同時有助于當代藝術回歸藝術的本性。因此,中國當代藝術在完成自身歷史使命的同時,也可以為西方擺脫藝術終結的困境提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