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成
人才有兩種,一種是合格的人才,一種是破格的人才。我們應當尊重哪一種?回答是:都應當尊重。
龔自珍詩中的名句之一便是“我勸天公重抖數,不拘一格降人才。”這里強調的是人才的“不拘一格”,大有反對按照死模式選取模式化“人才”的意味。換句話說就是,真正的人才光是“合格”還不成,必須“破格”。這話對不對呢?當然對,尤其是在貌似“正常”而實際上極為不正常的社會。
相反的例子也有,這就是基于十分“合格”而成了大有作為的人才。這樣的人才也必須看重,甚而應當十分看重。總之,對人才的選取既要重視合格,又要尊重破格。明朝有兩個很有作為的人才,其中一個靠的就是“合格”,此人名叫商輅,他是千余年來中國科舉史上唯一“連中三元”的人。另一個叫況鐘,他基本上是連參加“高考”都沒有資格的人,后來卻成了德智雙優的名官。有個古戲《十五貫》,歌頌的就是審案公正且又多智的況鐘。
先說商輅的“連中三元”。人們都知道,中國的科舉考試要過三關,即鄉試、會試、殿試。鄉試中的第一名叫解元,會試中的第一名叫會員,殿試中的第一名叫狀元。商輅在三試中都獲得了第一名,故而被譽為“連中三元”。
商輅的連中三元,沒有靠走后門,托關系(只是受到了必要的資助),事后證明他也不是書呆子,不是“考試機器”制造出的模式化產品,是個很有才能的人。商輅是浙江淳安縣人,家里很窮。他的考試成功靠的就是勤學、苦學。在考試中也因一時得意而忘乎所以,受到過沉重的打擊,但他改掉了這種輕佻的毛病,老老實實地越發勤學起來。當了狀元以后,做了官,相繼當過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但人品很好,官風清正。尤其不畏權奸,曾向皇帝揭發了西廠(特務機關)的十大罪狀,使皇帝也不得不取消了西廠。他又是睿智的人,看到了官場中的小人要整他,便提前告老還鄉(退了休)。這是書呆子么?不是,更不是那種“學歷高而能力低”的人。
另一位人才況鐘,就不說高考合格的人,屬于“破格”的人。況鐘是江西靖安縣人,家里也很窮,根本沒有資格走進考場,長大后只能在縣府里當個小文書。但他辦事認真,而且給那位不壞的縣官出了不少好主意,后來被推薦到禮部當了小官。再后來,他還有機會拿著皇帝(明宣宗)的手書,到外地去搞“調查研究”。況鐘的可貴處在于他出身于窮苦民間,對民疾民苦既了解又體會很深,同時對官場的貪污腐敗之風洞若觀火,他本人也疾惡如仇。剛到蘇州時,他只是深入調查了解,不說話,裝糊涂。直到把情況弄清,才對貪官污吏進行了當場宣判。先喝令衙役把六個奸吏當場摔死,繼之又把五個貪官和十幾個瀆職誤事的官革了職。在處理社會矛盾、處理復雜案件上,況鐘后來辦了不少為民平怨的事,不必細述。他的政績究竟如何?且看他調任回京時,老百姓的夾道挽留的情況就可以了。老百姓為了盼望況鐘快些返回,還共同唱了一首民謠;“況青天,朝命宣。早歸來,在明年!”這是書呆子式的人才很難做出的政績。
社會既需要“合格”的人才,也需要“破格”的人才,兩者缺一不可。不過,無論是合格還是破格,一個人本身的人格優劣是至關重要的。否則,也只能將合格理解為迎合、自保,將破格表現為胡作非為。因此,無論是盲目地推崇合格,還是糊涂地吹捧破格,都不是理智的,不是清醒的。
(作者系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