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莉莉
音樂人類學產生于二十世紀中葉,屬于世界范圍內的一門新興的音樂文化類的前沿學科,其研究視角從傳統的音樂學關注音樂作品本身轉向為關注音樂與人、社會和文化的關系,探討音樂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和價值,是一門橫跨人類學和音樂學的交叉性學術領域。吧赫出生于十六世紀,遠遠早于音樂人類學的產生,但是從其定義來看,巴赫的音樂已經涉及到音樂人類學的范疇。其實不只是巴赫的音樂。包括其他所有的音樂都會跟相應的文化相關聯,也會對社會和人類生活產生作用和價值,只不過我們很少把它們結合起來探討,并給予一個新的名稱。《民族藝術》雜志社總編輯、副研究員廖明君在采訪上海音樂學院博導洛秦時,洛教授說到,在音樂人類學搖籃時期,其研究范圍的非歐洲(古典)音樂性是很突出的。而到了現在,這個特點已經開始缺乏“特點”了。跨越歐洲古典音樂的純技術性分析,擺脫一味地對某一作品、某一作曲家進行孤立地歷史考證,而將交響作品、演奏活動和作曲家的思想與當時、當地的民俗、社會、政治,以及經濟等復雜因素聯系起來認識和理解,開始受到許多學者們的關注。所以,音樂人類學也開始包括對歐洲古典音樂的研究。這這篇文章中,筆者將從音樂人類學的其中兩個方面來初探巴赫的音樂:一、宗教文化對巴赫音樂的影響;二、巴赫的音樂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和價值。并在其中簡要闡述與中國音樂一些方面的對比和聯系。
一、宗教文化對巴赫音樂的影響
自古以來,宗教就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許多宗教的起源就是音樂。我們經常說人類不能沒有音樂,在很多國家及地區,他們也不能沒有宗教,像印度,如果你跟他們說你不信什么教他們就會覺得很驚訝:哎呀,這個人怎么沒有宗教信仰啊,好奇怪!在中東,人們較易接受的音樂都是宗教性的,而非宗教性的則是不易接受的。那么在西方,基督教在人們的生活中根深蒂固的情況下當然也會滲透到音樂中。早在巴羅克時期的音樂有著豐富的情感表達,起伏的戲劇沖突,并善于使用繪畫和幻想式的手法來表達音樂家的宗教感受,而具有“音樂之父”之稱的巴赫無疑是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巴赫出生在德國的圖林吉亞地區,這個地區是新教和天主教的教區,巴赫的家庭是音樂世家,同時也是一個信奉路德教的家庭,他繼承了家庭的傳統,虔誠地遵從路德教的教導,一生都用自己的音樂創作及手藝為上司、同胞、教會教友和上帝榮耀而勤奮地工作。他是從中世紀、文藝復興到巴洛克幾個世紀以來,教會杰出音樂藝術家中最后一位。
從歷史出發,著眼于文化,人生總離不開社會,社會總離不開宗教。宗教、文化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影響著每一個人的一生。人生的過程就是歷史;人生的方式就是文化;人生的群體就是社會,人的生活方式與宗教相連。因為人一是到自己的弱小、短暫、有限和依賴性,也就是意識。他同時意識到某種東西時強大、永恒、可以信賴的對象這便產生了宗教。巴赫作為一名新教徒,把宗教與自己的生活方式聯系起來,同時注入到音樂的寫作之中。他用音樂歌頌上帝,同時,時代的沉重,民族的苦難,教友間的情誼,市民生活的消遣,娛樂等等,這些耳濡目染的經歷也寫入了他的音樂中,他處在這樣一個環境中,親身感受到宗教文化帶給他的靈感,而也正是有了這些宗教文化的感染,他才得以把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深刻的哲理思想,統統融入到他具有豐富情感表達的音樂之中。
在巴赫生活的時代里,他的國家經歷了三十年的宗教戰爭。無論在哪—個時代,對人類而言,戰爭是最大的苦難。它所帶來的悲劇與痛苦是無法言喻的。人們無力改變現實的殘酷,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宗教來表達現實的苦難。在那樣一個看不到未來的世界里,巴赫的內心充滿了抑郁的色彩。他關心的是對上帝虔誠的奉獻,他用音樂闡釋和傳達著神秘的宗教精神與情感。盡管巴赫對現實的黑暗充滿了憤恨,然而卻對和平與未來充滿了渴望與向往。他用音樂幫助人們承受了巨大的苦難,撫慰了眾多受傷的心靈。
巴赫的宗教音樂作品跟中國的宗教音樂作品有異同之處。首先,中國的宗教音樂有這樣幾個特點:一、體現了中國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點,佛教、道教、基督教、薩滿教,在各自的文化基礎上宗教音樂各有特征;二、外來的宗教帶來的外來音樂和樂器不斷與本土音樂的融和;三、較濃的民間風格,大量的宗教音樂以民間歌曲為基礎加以改動使之儀式化、教儀化。而巴赫的宗教音樂受基督教的影響最深,這也與他生活在基督教區有相當的關系。而且巴赫的宗教音樂大多數都是很莊嚴肅穆,恢宏壯麗的圣樂,樂器都是很本土化的,像管風琴,大提琴,小提琴等等這些很地道的西洋樂器。不過,巴赫的音樂也有民間音樂的因素。拿他的眾贊歌來說吧,眾贊歌音樂的路德教音樂文化眾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為這類音樂與“民眾音樂”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盡管把巴赫的整體音樂創作與“民眾音樂”保持者一定的距離,他以眾贊歌為基礎創作的管風琴曲則顯露出與“民間”與“會眾”的藝術交融。
任何音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背景,沒有脫離文化、時代背景而單獨存在的音樂。作曲家的創作同樣也會受到他所生活的時代和文化的影響。無論是由于生在新教教區,音樂世家。還是在學校,巴赫都受到了濃郁的宗教文化的深深影響,他的宗教情節不單單是理性的虔誠與信仰,他是一個真正把宗教精神融入自己生活的人。在巴赫所有的音樂創作中,包括管風琴曲、大提琴曲等的器樂曲,還有康塔塔、受難曲等的聲樂曲都顯示出深刻的宗教文化特色。
二、巴赫的音樂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和價值
巴赫的宗教康塔塔是他長期寫作的體裁。在其音樂作品中“沒有比康塔塔更加清楚地表明個人信仰的了。”巴赫在對這些作品的處理上都體現出他虔誠的宗教思想,人們在欣賞時,從中感受到的是上帝的力量,給予人們無比巨大的精神支持。受難曲則是取材于耶穌受難的故事,緊密地結合了基督教的淵源。如《馬太受難曲》給人們的是心靈上的極大震撼,它所具有的宗教感情發人深思。正如音樂評論家W.G.維克特所說:他(巴赫)帶給人類因各音樂家所能傳達的最純真、最高尚、最豐富的宗教啟示。
有人把巴赫近乎于神學的語言,稱為是來自更高天國的精神啟示錄,這是一種近乎崇敬的概念。然而,在巴赫的音樂風格中,“上帝”擁有的已不再僅僅是死板僵尸的威嚴,更多的則是人性化的崇高與人性之愛的涌泉,透過宗教表達對人類精神的關愛。他的這種人文關懷就像陽光一樣,毫不吝嗇地將溫暖灑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給予人們希望與永恒的信念,正如作曲家葉小綱所認為的那樣:“巴赫的音樂激發了人們的無數想象與叛逆精神,讓人感到生命的有限,又體會到了心靈宏大的無邊無際。事實上我們所期望的巴赫也是這樣,我們渴望從巴赫那里得到更為人性的音樂靈魂與真諦。”巴赫把寬厚得足以擁抱整個世界的胸懷好不吝嗇地朝我們敞開,而我們也會毫不猶豫地奔向他那有著陽光般的溫暖胸懷。在他的懷抱中,我們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巨人般的莊嚴與偉大,更體會到了父親一樣的慈祥、和藹與親切。
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王健說,巴赫的音樂有很多旋律表現了中國人的生活哲學,比如謙遜、愿望不要成為欲望、喜愛但不一定占有。這都是中國人的處世哲學。他還說,在這些價值觀中長大,這些東西他感覺很親切。巴赫的音樂讓他更加確信這些人生理念。這也是音樂人類學所倡導的,所期望達到的目標和效果。當一個人的技藝到了一定的程度,那么他的思想會慢慢接近于一種境界,這種境界能使自己升華到一個高度,并且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們學習音樂,應該是要通過音樂的學習讓自己將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幫助自己實現人生的價值,超越世俗,跨越邪惡,而不是以拿到什么樣的獎項為目標。讓我們再回到巴赫的音樂上來。他的音樂往往生氣勃勃,充滿著人情味,帶給人們的是具有人道主義的崇高信念和對美好生活不屈不撓的追求。音樂人類學主張音樂最終要回歸到人性上,以人為本,早在幾個世紀前的巴赫已經做到了這一點。
音樂人類學強調文化的音樂,強調作用于人的意義。音樂作為思想的交流體,聯系著文化習俗,它將個人的創造轉變為公共的財富,并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同時,音樂作為表達的、情感的語言,顯示出調節思想形式和情感沖突的實際效果和目的。巴赫的音樂不僅滲透著無限的宗教情懷,同時也體現著人性的光芒。基督教的宗教文化影響了巴赫,而巴赫把這些文化以音樂這種表現文化的最核心的形式撒播給人們,正如他自感自己是上帝旨意的傳播者,要為榮耀上帝而作。僅憑這一點,巴赫已經不愧為“音樂之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