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明新 陳四清
祖國醫學運用五行學說。將人體歸納為心肝脾肺腎五大體系,根據喜怒憂思悲恐驚的不同特點,又將其具體歸納為某一臟的生理功能,即:五臟生五志,其中,喜(驚)為心之志,怒為肝之志,思為脾之志,悲(憂)為肺之志,恐為腎之志。當發生突發、強烈或持久的情志失調情況時,便首先損傷有關的臟腑,也就是:喜(驚)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憂)傷肺、恐傷腎。中醫還巧妙地運用五行的生克制化關系,提出了以一種情志去糾正相應所勝的情志,達到調節由這種不良情志所引起的疾病的獨特治療方法,也就是“以情勝情”療法。
清代《冷廬醫話》中,說到一江南書生在京考中狀元,因過于高興而發狂。大笑不止。一位名醫看后對他說:“你的病治不好了,不過10天就會死的,趕快回家吧,遲了就來不及了。你回家路過鎮江時,一定要找一位何醫生再給你看看病?!蓖瑫r寫了一封信,讓他面呈那位何醫生。書生到了鎮江,果然病就好了。醫生的信中寫有這樣的話:這位書生“因喜極而狂,喜則心竅開張,不可復合,非藥石之所能治。故以危言懼之以死,令其驚恐憂郁。則心竅閉。到鎮江當已愈矣”。
這是以恐勝喜的典型病例,因為喜為心志,恐為腎志,在五行中,心屬火,腎屬水,水能夠克火,所以可用腎之志恐,來治療心之志喜導致的疾病。醫生也正是給狀元造成病重將死的假象,以恐而治愈了他的“喜”病。
思傷脾怒勝思
元代的《儒門事親》一書中,記載了一位貴婦人,嚴重的失眠,歷經兩年不愈,諸醫無策,擅長心理治療的名醫張子和,讓病人的丈夫,“以怒而激之”,整天花很多的錢,只顧買酒喝,自得其樂,而對病人不聞不問,不給她買藥治病,結果,這位婦人怒中遏,一氣之下,出了一身大汗,當天夜里便感到疲憊不堪而睡得很香,又過了八九天,食欲也好轉了。
這是一則以怒勝思的病案。因為思為脾志,怒為肝志,在五行中,脾屬土,肝屬木,因木能克土,所以可用肝之志怒,來治療脾之志思導致的疾病。張子和也正是運用“惹其發怒”的手段,治愈了貴婦人的失眠癥。
悲憂傷肺喜勝悲憂
有一個人,因父親驟然死亡而悲痛不已。之后使覺心痛難忍,逐日加重,藥皆無效。張子和為其診治時,恰巧有一個巫婆在場。于是,張子和便自學巫婆的樣子,取笑戲弄巫婆,來引逗病人,病人大笑不已,結果僅一兩日,其心痛便自愈了。
這是一則以喜勝悲(憂)的病案。因為悲(憂)為肺志,喜為心志,在五行中,肺屬金,心屬火,因火能克金,所以可用心之志喜,來治療肺之志悲(憂)導致的疾病。張子和也正是以幽默的語言行為,來引逗病人大喜。而治愈了他的心痛。
恐傷腎思勝恐
《續名醫類案·驚悸》一書中記載了一個名叫沈君魚的病人,整日害怕死亡,常感死期將臨,后來找到了當時的名醫盧不遠診治。盧不遠先與病人交談了一次(類似今日心理疏導療法),病人心中恐懼頓時減輕許多,但翌日一早便又來求治,聲稱其占了卜,簽上說其10天內就要死去,因此十分緊張,遂一早又來。盧不遠便留他住在自己家里,病人覺得醫生在身旁,便放心了許多,過了10天亦未死亡。后來,盧不遠又介紹他去找和尚練習坐禪,經過一百余曰的閉目沉思之后,病人的恐死心理終于消除。
這是一則以思勝恐的病案。因為恐為腎志,思為脾志,在五行之中,腎屬水,脾屬土,土能夠克水,所以可用脾之志思,來治療腎之志恐所導致的疾病。盧不遠通過讓病人深思,來認識分析恐死的癥結,終于以思而治愈了他的“恐”病。
怒傷肝悲勝怒
明代名醫張景岳,一次診治了一位因一時口角理屈。佯裝發怒而昏厥“假死”的婦人。張景岳在確定其是裝病后,便在其耳邊,故意大聲說其病情已非常危險。必須用艾條在其面部熏灸,才能治愈,病人因害怕火灼疼痛與毀了面容,而面露悲傷之色。張景岳接著又提出;可以先服湯藥試一試,如果藥到了咽喉就醒過來,則也可不用艾灸。后來婦人在服藥時,藥尚未到咽,便醒了過來。
這是以悲來勝怒的病例。因為怒為肝志,悲為肺志,在五行中,肝屬木,肺屬金,金能夠克木,所以可以用肺之志悲,來治療肝之志怒導致的疾病。張景岳在解釋上述病案時說:“子之玄秘,秘在言耳,亦不過借藥為名耳,但使彼懼,敢不速活?!?/p>
當然,嚴格地來說,情志相勝就是一種治療方法,沒有經過正規的訓練,一般人也難以掌握,而且運用不當,反會導致另一種情志傷害,使病情加重繁雜。所以沒有經過特殊培訓者,不可盲目以此法來替人治病。但讀者若能洞悉領悟了七情相勝之機制,而有意識地去調節自己的情緒,也未嘗不可。比如,氣惱不能自控時,不如去想想自己經歷過的苦難歲月;高興過頭之時不如想點令人恐懼的事情;憂愁來襲之時,則應去想點高興的事情:思慮難揮時不妨想想不快的事情;大恐之時,則當客觀冷靜地去沉思分析引起恐懼的原因等,或許會很快使情志和平,防止七情過度變化對身體的進一步損害。
(編輯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