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雨
歷史的機遇,便利的交通,重要的位置,寬廣的胸懷,使近代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成為多元文化相互共融的舞臺。
這里曾是長江下游的重要渡口,長江和運河在這兒交匯;這里曾是近代中國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英國人在這兒設立了租界;這里曾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搖籃之一,孫中山在這兒播撒過民主的種子;這里曾上演了無數感天動地的歷史活劇,是鎮江城市發展的縮影。這就是中國古渡博物館——鎮江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
這里的人口多元。住在這里的居民來自全國各地,清末民初時期,同鄉會是他們最熟悉的組織,同鄉是他們最親切的關系,許多的會館、公所,廣肇公所(在伯先路)、廬州會館(在小街附近)、江西會館(在小碼頭街)、浙江會館與寧波會館(在二道巷)、江漢公所(在江漢里)等,為同鄉尋找工作、排解糾紛、申訴冤屈,辦理子女就學、看病就醫、婚喪嫁娶之事發揮了重要作用,千姿百態的地方話、地方菜、地方戲,成為認同同鄉的重要標志。
這里也是外國人居住的理性之地,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鎮江被開辟為通商口岸,這里的外僑人數最多時達2000多人。他們將西方的物質文明、市政管理、議會制度、生活方式、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審美情趣都帶到這里。
這里有二個市政機關(鎮江地方政府、租界工部局),二個司法體系,三種司法機構(領事法庭、會審公廨與地方法庭),二個警察系統(鎮江警察局、工部局巡捕房),二個供水系統,二個供電系統。
這里的教育多元。除了國人官辦或民辦的學校,個人開設的家庭私塾,為掃盲而辦的各種識字班之外,還有教會辦的,租界工部局、公董局辦的,外僑團體辦的,各個行業辦的各類學校,它們的教學語言、學制、教員、教科書、畢業文憑五花八門。
這里的中式建筑形式多元。既有南方的三合院,又有北方的四合院;既有江南的騎樓結構,又有上海的里弄胡同。這里的西式建筑形式多樣,歌特式、東印度式、傳統復興式。一邊是飛閣流丹,一邊是洋樓聳立,西津渡街傳統建筑寫意著中華文化的精深,五十三坡租界建筑潑灑著西方文化的燦爛。
這里的宗教多元。宗教門類之多,教務之盛,信徒之眾都是其它地方所罕見。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宗教在這里都相當繁盛。
這里的語言、文字、飲食習慣、服飾、娛樂方式等同樣是多元的。文化的多元性,構成了這一地區文化的開放性,并且具有很強的吸納集聚優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西津渡,古代是出海口。“海納百川”既屬西津渡的地質烙印,更是西津渡人文精神的亙古基因。他的文化特質可以說是東西融合、南北包容、兼收并蓄。有人說,鎮江人有小碼頭意識。這實在是一種誤解。西津渡確有大碼頭、小碼頭,但這種文化是大碼頭文化,是南北文化融合、中外文化交匯的結晶。
西津渡歷史街區文化的多元性和復雜性,在鎮江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近代的西津渡歷史街區,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化,全中國不同地域文化都到這里來一展風采。他們在這里相對從容、相對平靜、相對理智地交流,包括文化的會面、碰撞、理解、融合。
直接、廣泛、深入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了解其他文化,也有利于了解自己的文化。生活在長江邊上近代的鎮江人,是通過日常生活、精美器物、規章制度;通過西方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娛樂;通過電話、電報、電燈、自來水、自鳴鐘、灑水車;通過交通管理、衛生防疫、納稅選舉等,來了解西方文化的。西方文化作為他者,作為鏡子,讓鎮江人更容易看清自己文化的特點。所以鎮江人對西方文化優點的認可是眼見為實、發自內心的認可;對自己文化上糟粕的批評,例如對纏足、吸食鴉片、骯臟、不守公德到專制主義的批評,是有切膚之痛的批評;對西方帝國主義罪惡的感受,諸如對華人的歧視、掠奪,也是親歷、親見、親聞,其反抗也是發自內心,反抗的程度也是空前激烈的。
直接、廣泛、深入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減弱本國文化沙文主義的強度。明末清初,中西文化接觸之初,中西對視,各自都有藐視、鄙視、拒斥對方的一面。鴉片戰爭以后,文化位勢的天平急速傾斜,西方文化挾船炮之威勢而占據優勢。歐美僑民來到鎮江,普遍擁有文化優越感,藐視、鄙視中國文化。但是,隨著接觸的廣泛,了解的深入,歐美僑民中不少人變得比較重視中國文化,有的人對中國文化的研究如癡如醉。例如賽珍珠、賽珍珠的父親賽兆祥,他們穿中國服裝,學習漢語,深入農村進行調查。與鎮江平常百姓的接觸,使他們對鎮江的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他們捐款設立慈善機構,救助貧苦百姓。賽珍珠耳濡目染東方文明,終使其成為一位中西文化合璧、中英語法兼通、中美習俗皆懂之女性,她著書立說,向美國人民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并因此而獲得1938年諾貝爾文學獎,被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譽為“一座溝通東西方文明的人橋”。賽兆祥甚至將自己的愛妻和女兒葬在鎮江的云臺山西麓。
直到現在,這種交流的影響還在繼續。英國皇家救生艇協會執行總裁安德魯·弗里曼特爾先生就是從他先人那兒了解了西津渡,知道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命救助機構在中國,中國鎮江的救生會成立于南宋,是世界人命救助機構的鼻祖。
直接、廣泛、深入的文化交流,從單個文化來說,有利于實現自身文化的不斷提高,從文化相互關系而言,有利于取長補短,形成文化相處共識。不同文化相互之間的尊重、理解、對話、借鑒,既是個別文化存在、發展的前提,也是文化整合的資源。這種理解應該是以尊重了解為前提,將其他文化看成是與自己民族文化平等的主體。這種對話和交流應該是平等和真誠的,是為了了解、借鑒對方,發展豐富自己,而不是為了同化、消滅對方。這種理解和對話,既為了存異,也為了在存異基礎上的求同,尋找不同文化共存的共同基礎與普遍準則。
歷史的機遇,便利的交通,重要的位置,寬廣的胸懷,使近代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成為多元文化相互共融的舞臺。南北在這里溝通、中外在這里交流,為研究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相融提供了難得的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