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平
“民以食為天,食以地為母”,土地是農民的生產資料,是農民生活的來源,但是,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一家一戶分散型、小面積的經營與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矛盾日益顯現出來。如何提高土地的產出,發展高端、高效、安全的農業,土地流轉顯得尤其重要和,必要。
北京市農委副主任陳濤向記者介紹北京農地流轉時說“流轉不是目的,增收才是目的。農地流轉中要保證不改變農地原有的使用性質,保證農民流轉出土地后不失利,不失業。”陳濤特別強調,在農地流轉中鼓勵城市資本進農村,引進先進技術,發育龍頭企業,延長農業產業鏈。但是要建立農民利益保護和增長機制,使農民隨著經濟發展,物價的上漲、企業經濟利益的提高,享受社會進步和企業發展的成果。實現城市資本和農民土地對接,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
典型案例
目前,北京市主要有以下幾種流轉形式。第一種與產權制度改革相結合,確權確股,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變股權,按股進行分紅:第二種是是針對不愿意自己經營土地的農戶,采取“確權確利”的方式,農戶把確權土地委托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年底把農戶確權土地的所有收益發放到農戶手里:第三種是確地后大戶與農民,農民與農民之間通過轉包,互換流轉。各種形式在北京都有成功的實踐。
密云南石城村“桃源仙谷”,是一個地如其名的“世外桃園”,奇林怪石,飛瀑深潭密布,氣象萬千。但是,十年前它只是普通的山溝,多年來,由于無錢投入和開發,村民一直處于貧困狀態。1997年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創辦景區,村集體用山場作為資源入股,占總股份的30%;村民入股金占總股份的35.4%;北京金鳳凰旅游公司占總股份的33%;個人(外村)股份占總股份的1.6%。“桃源仙谷”自然風景區于1997年8月試營業,1998年4月正式開辦。由1997年s萬元的營業收入提高到2006年的308萬元。村農民人均收入由1997年的1325元增加到2006年的7200元,平均每年遞增20%以上。景區僅2006年一年個人股東和資源股東分紅利就達63.2萬元,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得到了實現。農民變成了股東。在景區中就業,即有工資性收入,有股權收入、還有流轉收入,再也不用過看老天爺臉色吃飯的日子了。
通州于家務果村,西馬坊等村農民流轉出土地1100萬畝租賃給北京東升方圓農業種植開發有限公司,用于標準化蔬菜生產,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公司建立起“六位一體”的合作保障體系,向農民提供種苗,技術,肥料,農藥,并建立了冷庫用于收購儲存農民種植的蔬菜。通州于家務果村現在農民流轉費每年每畝500元。通過土地流轉每個大棚平均收入在1萬元以上,戶均增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
2009年的春節。對于平谷區金海湖鎮洙水村的村民來說是一個不一樣的節日,多年來困擾著村民的土地閑置問題終于解決了。洙水村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這里交通便利,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家里撂荒的土地成了他們的一塊心病,去年,十七屆三中全會以后,該村140多戶農戶組成的“北京百合興盛土地專業合作社”成為全市首家土地專業合作社:自愿將士地轉出,留轉到合作社,發展設施農業。
目前,北京市的承包經營權流轉已經形成了形式多樣,規模逐步擴大的發展態勢。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市確權土地流轉面積達到217.9萬畝,占到確權總面積的45.7%。
五大成效
通過北京的實踐可以看出,農村承包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為二,三產業的發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通過土地流轉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和專業化生產,實現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重組: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推動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具體有五大成效。
實現經營主體多元化,改進了土地生產經營方式。已經形成了家庭承包經營、村內大戶經營、村內集體單位經營、外部個人、外部企業等多種方式。從土地經營方式上看,農戶家庭承包經營土地面積占卻全總面積的55%,大戶承包占17.4%,村集體經營占10.7%,外部個人,企業經營占15.4%,其他形式占7.1萬畝,占1.5%。
土地流轉促進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經營效益。目前,單位經營規模在30畝以上的土地面積已經達到了156.6萬畝,占全市確權土地面積的32.8%,其中:規模經營在100畝以上的土地面積達到114.4萬畝,占24%。通過土地流轉,提高了土地規模經營效益。
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了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據了解,通過土地流轉,在全市確權土地中,糧食種植面積為239.2萬畝,占50.2%,經濟作用為65.3萬畝,占13.7%,果樹為92.7萬畝,占19.4%,養殖業占地8.9萬畝,占1.9%,綠化、苗圃等其他產業70.6萬畝,占14.8%。特別是通過土地流轉有效地解決了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用地問題,促進了設施農業和觀光農業的發展,目前,北京市設施農業面積已經達到28.23萬畝,各類農業園累計達到1302個。
降低農戶經營風險,促進農民增收。通過土地流轉,使農民不直接經營土地就可以獲得穩定收入,據對31個土地流轉典型的調查,2004年以前平均流轉價格為每畝每年402元,2004年以后,平均流轉的價格為每畝每年520元,部分流轉出土地的農戶在土地經營單位的打工收入為每人每年9760元,最高可達16832元,通過土地流轉,轉變生產經營方式,降低農戶經營的市場風險。
騰出農村勞力,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到2007年,全市確權確地后流轉出土地的農戶累計達到3.9萬戶,比2005年的2.1萬戶增加了85.9%,流轉出土地的農民除了一部分人在土地經營單位打工外,其余勞動力可以放心地轉向其他就業,拓寬了就業渠道,增加了工資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