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摘要]國家權威的演變是歷史與邏輯相互交融的過程,是在歷史的發展和人的理性不斷成熟的過程中建構的,一個國家權威的太小與否,取決于國家公民對政府權威的認同與遵從的程度。公民要認同、遵從這種權威,又要看國家權威是否具有合法性,看其是否能長期具有合法性的一個重要評判標準就是看其權威的理性化程度。探尋政府權威的理性化程度以及路徑有助于國家公民對國家權威的認同和服從。
[關鍵詞]權威;理性;合法性
[中圖分類號]D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1—0052—02
權威主要可以分為非合法性權威和合法性權威。非合法性權威是指統治者處于強勢地位,通過恐嚇、誘騙、壓迫、非正義戰爭等手段使被統治者不得不屈從于統治者,以滿足私人欲望為目的,有違被統治者初衷的一種權威形式。美國著名學者丹·尼斯·朗根據被統治者對權威的不同服從動機將權威劃分為強制性權威、誘導性權威、合法權威、合格權威、個人權威五種形式。合法性權威是指統治者基于正當性和正統性,并且獲得被統治者的認可的一種權威形式。馬克斯·韋伯依據權威的合法性分析了三種不同的權威類型:法理型的權威、傳統型的權威和感召型的權威。國家權威的理性化是指國家權威在取得合法性基礎上,國家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有一種更加合理的社會權威關系,國家公民對國家權威是非強制性的服從,權威達到權力和威嚴與能力和威望的和諧統一。
一、國家權威理性化的必然性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理性總是經緯交叉,形成一張無形的網,不斷規整人類的發展方向,人類的生存和社會要發展都依賴于人的理性。國家權威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產物,也受理性的規范,因此只有理性化才是符合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
1,社會歷史的發展需要
隨著歷史的發展,法理型權威逐漸取代傳統型權威和感召型的權威,現代國家的法理型權威是歷史的選擇,理性總是比非理性優越,文明總會取代野蠻,正如馬克思所說“野蠻的征服者,按照一條永恒的歷史規律,本身被他們所征服的臣民的較高文明所征服”國家權威只有理性化,才能長期具有合法性。
生產力的發展所改變的生產關系的種種問題都不斷地挑戰著傳統權威。歷史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做為存在于人類社會的客觀現象,維系社會秩序的有機環節和必要機制的權威也就要符合時代的要求,具有時代性。
2,人類的理性成熟的需求
人是有理性的動物,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理性度也就逐漸提高,無論是知為先還是行為先,人們總是會思考,可以從反思中得到新的認識,用理性來指導或總結自己的行為。同樣,人也具有非理性的一面,無限的貪欲,自以為是,給人類所帶來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無謂的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是流血犧牲;肆意的破壞、污染環境的結果是人的生存危機。馬克思說:“人雙重地存在著:主觀上作為他自身而存在著,客觀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這些自然無機條件之中。”“人的存在是人類最根本的需要,首先是肉體的存在,其次是精神上的存在,只有當肉體和精神共同存在的時候,才具有人性。如何處理人主觀的存在與客觀存在的問題也就是評判人的理性成熟程度的標準。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都是由生存原因所產生的問題,當主觀與客觀存在處理和諧時,就是理性的,處理不當即是非理性的。
國家權威亦是如此,國家權威要長期具有合法性就要理性化,對人性有正確的認識,進而正確處理社會問題,人與自然的問題,真正關注人的存在問題,才能被公民所認可,國家權威自然也就具有了穩定性,長期性。
二、國家權威理性化的價值維度
國家權威是國家機關在治理國家時公民對國家意志的服從。公民對國家權威的服從程度受國家權威的理性化程度直接影響,國家權威的理性化程度又需要一定的價值維度才能得以評判。
1,合理性
人的最高價值維度是自由,國家權威理性化,首先就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人的自由,但這里自由并不是指絕對自由,人都是自私的,但人又都不是純粹自私的,在利己與利他之間有一個交叉結合區域,國家統治者能準確把握這個區域,注重公平、平等、自由,使個人權利在這個范圍趨于達到最大化,人與人的關系中才算是合理的。
同樣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也要具有合理性。人是依賴自然而生存的,人類可以認識自然規律。按照自然規律生活,如果違背自然規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懲罰。當今世界上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存問題,如果統治者沒有正確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就不具有合理性。
2,實踐性
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時,都要經歷由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過程,每一次實踐既是對上個概念、理論的檢驗,又是形成下個理論的前提和基礎。國家權威的實踐性是統治者在治理國家時的政治實踐。做為國家權威理性化的價值維度的實踐性則具有以下方面的涵義:
第一,實踐性指統治者在制定國家法律、制度時,對上次實踐中總結出的理論知識的合理利用,就是要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具體的制度當中,是有利于社會發展和公民生活的探究性活動。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統治者來完成對理論知識的整合并運用到具體制度當中。
第二。實踐性也是指當政府通過探究活動形成國家制度后在實施過程中是否具有檢驗理論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國家的任何政策,制度以及法律的制定和實施都需要從實踐中找到合理的依托,這在實踐活動中,強調與公民的互動,理性解決理論與現實的距離、矛盾甚至是沖突等問題。
3,有效性
實踐性是對于過程而言,有效性則對應的是結果,國家權威的有效性體現的是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的管理的能力和威望,從而使公民對國家權威產生信任感和依賴性。公民和國家權威形成一種基于能力的認同和遵從的關系。
統治者在處理社會關系問題、國家關系問題和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都能夠最大化地達到公民預期效果,才是有效的。如果國家權威不具有這樣的有效性,公民就會有被愚弄的感覺,很難說這樣的國家具有的是理性化的權威。
以蘇聯的“斯大林模式”為例,1991年12月25日,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的事件作為標志,蘇聯宣布解體。“斯大林模式”是一種高度集中和集權的體制,雖然能有效集中人力、財力和物力增強工業化和國防實力,但這種體制卻嚴重違背了社會經濟發展規律,不能夠與時俱進,不能及時調整制度與所處國內外環境相協調,領導人在決策上的失誤,導致蘇聯解體。“斯大林模式”正是由于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不具有符合時代的合理性,在制定和實施制度過程中沒有考慮到可實踐性,在結果上也就不能取得有效性,這樣的國家權威也就不能稱為理性化的權威。
三、實現國家權威的理性化的路徑
國家權威要獲得長期合法性,使契約長期有效的可靠
保證就是國家權威的理性化。社會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有時在某個歷史時期還可能出現倒退的現象,國家權威需要理性化在復雜的社會變化中確保自己的權威的最大化,關鍵問題就是路徑問題。
1,建立理性的政黨
一個成熟、理性的執政黨具有政黨內部實力和治理國家的能力也就具有了統治國家的魅力。政黨的實力和能力問題是具有特定時間和空間制約性的,但無論怎樣,執政黨都應是所處時代最優秀的政黨,最大程度的理性化。就當下而言,有必要談論法理性權威下執政黨所要具備的素養。
首先,要不斷地學習。知識的增長是沒有止境的,從理論中學。從歷史中學,從實踐中學,理性必須依靠知識的增長才能明晰而有力量。其次,要樹立正確的政黨觀念。執政黨在管理國家事務時,要立足于人的歷史生成的總體解放和自由,在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考察和反思中。把人的存在價值和意義放在首位,讓人民成為自由的人民,而不是靠權威被征服的人民。
2,制定理性化的國家法律、制度
亨廷頓認為對一個后發國家而言重要的“首要的問題不是自由,而是創立一個合法的公共秩序。很顯然,人類可以無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無秩序而有自由。必須先有權威,然后才能對宦加以限制。”可見國家法律、制度對于權威的重要性,理性化的法律和制度又是對一般法律制度的升級。在獨裁權威下,統治者擁有絕對權威,被統治者所感受到的是恐懼,這種權威終究會被淘汰,制定的法律制度也就失去了意義。
法理性權威必然適用理性化的法律、制度。在制定國家理性化的法律。制度之前就要意識到人類的創造和社會生存的方式是能夠不斷改進的。所以企圖把任何一種思想方式或者生存狀態固定下來的制度是有害的。在制定國家法律,制度時就要對人的道德尺度做一個明確的界限,通過理性化的權威可以使追求個人私利相互沖突斗爭的理性的人轉變為維護公眾利益的人,逐步消除偏見、優越感、懷疑和恐懼,使公民充分感受到民主、公平和自由。
3,培養公民的理性意識
人是有理性的動物,也是政治的動物,所以每個人都屬于他所處于的政治時代生活中,馬基雅維里認為“人們不是生而為公民,卻是被造就為公民”。既然是被造就的,也就說明公民的理性意識是可以培養的。
首先,要通過教育,提高國民的知識結構和道德素質。注重老師的選拔,制定科學有效的培養方案。其次,加強公民的參政意識,關心國家的動態,清楚自身的公民的責任和義務以及所應享有權力和權益。
4對國家權力實行社會監督
馬克思指出:“官僚機構的普遍精神是秘密,是奧秘。保守這種秘密在官僚界內部是靠等級制組織,對于外界則靠它那種閉關自守的公會性質。”對國家權力機關實行民主的社會監督,這樣為消除國家權力的壟斷性,神秘性,消除公民對權力的崇拜提供了有效保證,也是公民了解政府辦公的捷徑,同時也有利于國家權力機關了解民眾愿望。國家權力機關對公民實行公開監督時,可以收集意見,加強溝通,通過交往活動達成理解和意見一致。公民可以通過交往權力,形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見,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也可以保證社會的公正;公共領域能夠發現問題,形成問題,也有可能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進權力機關解決問題的效率。
使民眾參與監督可以保證國家權威不被異化,促進國家權威的理性化,是國家權威理性化的有效選擇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