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靜
[摘要]農民工資性收入是農民的非農就業收入,其增長主要取決于三方面因素:一是農村剩余勞動力最大限度地轉移出來;二是轉移出來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充分就業;三是實現充分就業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工資能隨經濟發展而穩步提高。實現三方面因素共同發展,需要政府、企業、勞動者個人共同努力,創新體制機制。
[關鍵詞]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F24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1—0114—02
農民增收困難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雖然中央自2004年以來連續出臺了四個解決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并采取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但由于資源和市場的雙重制約,農民收入還是低位徘徊。相比之下,自1995年以來,在農民收入增長中呈現出工資性收入快速增長的新亮點,尤其對于主糧產區、欠發達地區,工資性收入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已成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農民增收的重要動力源和農村奔小康的重要引擎。農民工資性收入是指農村勞動力受雇于單位或個人,通過提供勞動而得到的貨幣收入,它是農民的非農就業收入。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農村居民在非企業組織中勞動得到的收入;二是農村居民在本地企業勞動得到的收入;三是農村居民外出從業得到的收入,目前這部分收入是工資性收入的主體部分。從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內涵看出,實現其持續增長主要取決于三方面因素:一是農村剩余勞動力最大限度地轉移出來;二是轉移出來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充分就業;三是實現充分就業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能獲得穩定增長的工資性收入。實現三方面共同發展,需要多措并舉。
一、創新體制機制,確保農村勞動力自由流動
(一)改革戶籍制度,降低農村勞動力的流動成本
國外學者做過一項模擬,表明如果完全取消戶籍制度為代表的對于勞動力流動的障礙,現存的收入差距會全部消失。即是說變革有福利色彩的戶籍制度為單純的人口登記制度,就可實現城鄉勞動力平等身份、平等機會和平等權益。但在我國這樣一個農村人口眾多的國家,現階段完全放開城鄉之間的限制,使農民可以自由地在城市和農村之間選擇是不現實的。可行的辦法是對現有的戶籍管理制度進行漸進式的改革,即仍然保留所謂的“戶口”,但在實際中逐步弱化戶口的作用,慢慢放松戶口對于農民進城的限制t當戶口對于農民進城的約束作用逐漸變小直到最后消失的時--候,戶籍管理制度就得到了改革。
(二)完善土地流轉制度,確保農村剩余勞動力最大限度地轉移出來
從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過程看,改革農村土地制度,對于實現勞動力的平穩和順暢轉移非常重要,如英國、法國等。針對我國國情,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就業,但不鼓勵其放棄土地承包關系,而是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前提下,允許和鼓勵承包期土地使用權的流轉。針對目前農村土地產權主體不明確的現狀,必須從法律上使農民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四權統一的土地承包權。這樣既能通過土地的兼并和集中提高農業生產率,將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釋放出來;又能充分發揮土地資產的作用,使流轉土地經營權的農民能夠永久取得土地轉讓費,形成長期的預期,為進城農民提供有效保障。
(三)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實現城鄉勞動力自由流動,平等就業
建立健全城鄉統一、功能齊全、服務優良的就業服務網絡,實現城鄉勞動者平等享受公共就業服務。改革就業政策,實現由城鄉就業分割轉向城鄉就業統籌的轉變,取消針對農民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收費,撤除對本地勞動力就業的“保護壁壘”,開放市場準入,逐步建立和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農民進城務工和從事經營活動,憑本人居民身份證即可進入勞動力市場求職和辦理各種相關手續。除法律法規有規定外,任何地方和部門不得設置與農民進城就業或從事經營活動相關的行政審批、行政收費、登記等項目。憑技能競爭就業,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勞動力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
(四)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增強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能力
政府要有農民工培訓的專項投資,輸出地政府和進入地政府的責任并重。中央政府起統籌協調作用,有專項轉移支付補貼農民工輸出地,進一步完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調動政府、企業各界興辦職業技術教育的積極性,開展職業需求的預測,實行按需培訓,保證職業教育與市場需求對接。進入地政府要制定專項政策獎懲用人單位對農民工的崗位培訓,對用人單位用于培訓農民工的費用,免除稅收。沒有培訓農民工的用人單位,征繳培訓基金用于政府培訓。
二、創新就業機制,拓寬就業渠道,確保農村剩余勞動力充分就業
從本質上講,農民工資性收入問題是一個就業問題,作為第一人口大省的河南,這一問題尤為嚴重。只有選擇順應比較優勢的發展戰略,以發展帶就業,以創業增就業,以培訓幫就業,才能有效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
(一)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
浙江經過改革后的20年時問,基本實現了農村工業化,農村勞動力的55%已轉移到農村二、三產業。河南農村經濟發展長期以來以單一的種植、世為主,二、三產業發展薄弱,嚴承制約了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的步伐。必須發揮河南糧食、家畜家禽、經濟作物、漁業等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因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食品加工工業、運輸儲藏保鮮工業和輕紡工業,形成“粗加工不出村、精加工不出鄉”的農副產品加工系統,在多層次加工轉化中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農村第三產業投資少,發展空間大,就業成本低,從業范同廣,吸納勞動力能力強。今后要在保持傳統服務行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行業和文化旅游業,延長產業鏈,增加就業環節。
(二)政府提供就業,鼓勵個人創業,構筑立體就業網
對進城就業困難的農民工和純農戶,可通過政府創造就業崗位和購買就業崗位實現就業。但創業才是就業之源,農民自主創業,政府大有作為:一是要滿腔熱情地鼓勵支持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二是做好扶持工作,以城鎮為中心搞好規劃,使小城鎮成為州鄉農民工創辦企業的聚集地,改革城鎮戶籍制度和管理體制,降低回鄉農民工進城的門檻;三是開展培訓,幫助企業家經常充電,更新知識,掌握市場經濟新動向。據德國一項調查顯示:經過培訓的創業者成功率為60%~70%,未培訓的創業者成功率僅為20%~30%;前者所辦拒業的存活率為5~7年,后者僅為2~3年。
三、創新企業工資分配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確保農民工資性收入穩定增長
(一)加強勞動合同管理,形成“凡用工必有合約”的用工管理體制
加快勞動合同立法進程,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完善以《勞動法》為主體的勞動法律法規體系,勞動保障部門要制
定和推行規范的勞動合同文本,完善的重點在于明確合同雙方主體資格,細化合同條款內容。勞動供求雙方一旦合同簽訂,經過公正,雙方的利益應受到法律保護,一方違約應負法律責任。在勞動合同工資制度下,除了盈虧共負的工資制度外,農民工的工資應與企業效孺無關,企業不能將虧損轉嫁給農民工。
加大查處力度,提高勞動合同簽約率。勞動保障部門要對所有用人單位特別是農民工比較集中的建筑、加工等行業為重點進行勞動合同檢查,凡招用農民工的單位都必須依法訂立并履行勞動合同,指導、督促用人單位建立勞動合同管理臺賬,并實行書面報告制度。政府勞動部門還與工商、稅務、建委、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等部門配合,在營業執照、稅務登記年審時,將勞動合同作為審查要件,未全員簽訂勞動合同的企、他營業執照不予年審,對拒不改正者,吊銷營業執照。
(二)推進工資集體協商機制,提高農民工的要價能力
工資集體協商,是指職工代表與企業代表依法就企業內部工資分配制度、工資分配形式、工資收入水平等事項進行平等協商,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簽訂工資協議的行為。實行工資集體談判制度,可以從體制上保證在工資分配方面協調勞資關系,使勞動者得以用團體力量來保護其工資合法權益,是實現企業自主分配和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徑,也是銜接工資指導線、保證工資水平合理增長的組織基礎。政府應通過法律的、政策的、行政的、輿論的手段,依法推動企業建立健全以工資集體談判為主要形式的法定工資決策機制,簽訂工資協議,切實保障勞動要素真正以主體地位進入分配領域并左右分配格局,從而扭轉勞動與資本兩大要素參與收入分配“一弱一強”的局面。
(三)完善勞動關系三方機制,確保農民工工資穩定增長
勞動關系三方由各級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工會組織、企業組織派出代表組成,對涉及勞動關系的重大問題進行溝通和協商,其中,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一是完善企業職工工資收入正常增長機制。進一步完善現有的工資調控手段企業工資指導線、勞動力市場價位和行業人工成本預警制度,引導和促進企業職工工資水平隨經濟發展和企業效益提高不斷增長。二是沒立農民工“最低工資剛性標準”并采取剛性的約束機制,每個地區的最低工資標準應根據經濟增長幅度、物價上漲指數至少每兩年調整一次。發布“最低工資”后,要采取剛性的約束機制,各用人單位都必須嚴格執行。
(四)完善工資支付保障機制,確保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
要使農民工都能按時足額拿到自己的血汗錢,政府應伸出強有力的“干預之手”,建立工資支付的長效保障機制。一是實行單獨的農民工工資支付制度。二是完善工資支付監控制度,實行全面監控和重點監控相結合,加強對使用農民工較多的建筑、中小勞動密集型加工等企業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及工資支付情況的監督檢查,將建筑企業以及其他行業中曾有拖欠、克扣工資行為的企業作為重點監控對象,要求其定期將工資支付情況報當地勞動保障部門。對存在拖欠、克扣工資問題或欠薪苗頭的企業,勞動保障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采取措施及時處理。有關部門要配合同級勞動保障部門做好企業拖欠與支付工資數據的相關統計工作,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違法行為,要依法嚴厲查處。三是完善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加快工資支付的立法進程,用法律鐵腕整治拖欠、克扣、吞噬農民工工資的現象,確保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工資發放要月清月結或按勞動合同約定執行。延長工時、休息日和法定假日工作的,要依法支付加班工資。